波西米亞風格的啤酒文化

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典禮落下帷幕,這項代表和表彰一年以來優秀電影創作的獎項也是受到了全球的矚目,無論是走紅毯還是頒獎晚會的現場,都是星光熠熠,巨星雲集。

波西米亞風格的啤酒文化

拉米·馬雷克憑借《波西米亞狂想曲》榮膺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影帝。未料剛上台領完獎拉米·馬雷克就抱着「小金人」不慎摔下舞台。不過慶幸的是,拉米看起來並無大礙。

《波希米亞狂想曲》是由布萊恩·辛格執導,拉米·馬雷克、本·哈迪、格威利姆·李等主演的弗雷迪·默丘里傳記影片。該片講述了皇后樂隊從偶然成軍,到確立風格,再到大放異彩的故事。電影就說到這里為止,我們來說說這波希米亞。

波西米亞風格的啤酒文化

波西米亞是中歐的地名,原是拉丁語、日耳曼語對捷克的稱呼,占據了古捷克地區西部三分之二的區域。現在位於包括布拉格在內的捷克共和國中西部地區。

1743年,波希米亞成為哈布斯堡-洛林皇朝統治下的一個行省,德語成為唯一的官方語言,捷克語則是方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散,波希米亞成為東歐新國家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個行省。1993年,成為組成捷克共和國的主要部分之一。

波西米亞風格的啤酒文化

我們現在說的「波西米亞」,作為一種裝飾風格鋪滿了消費社會。它給人呈現這樣一種畫面感:松鬆垮垮的裙子、層層疊疊的外套、牽牽絆絆的流蘇、大色塊的圖騰印花、叮當作響的配飾,整個人看上去仿佛宿醉未醒。

波西米亞文化產生於19世紀的歐洲。這種文化其實與當時的波西米亞地區沒有一點關系。它指一群與主流社會隔離,不被他人思想所左右的,漫無目的隨處流走的人群。

波西米亞風格的啤酒文化

這個人群靠音樂,文學,藝術和愛而聚集在一起。他們衣着隨意而華麗。行為語言怪異。(可以看看電影「紅磨坊」去瞭解當年法國的波希米亞文化。)當初因為歐洲人們不知道如何定義這類人群,就隨便拿出一個人們知道但又不熟悉的國家名稱來命名。

這種生活方式早期通過《在路上》、《麥田的守望者》等書籍,還有偉大的鮑勃迪倫的歌曲傳給了美國的嬰兒潮一代人。它也正好符合美國嬉皮士們的追求。他們開始在美國的舊金山和紐約建立了自己的社區,過上了獨立社區式的波希米亞生活。

波西米亞風格的啤酒文化

言歸正傳,讓我們來說說波西米亞繁榮的啤酒文化。

在距離捷克首都布拉格約100公里之遙的皮爾森,是西波希米亞地區的中心都市,素有「啤酒之鄉」的美稱,它不僅是捷克重要的工業城,更是捷克三大名酒之一、享譽全球的皮爾森啤酒發源地,據說,這里的氣候特別適合培育世界上最好的啤酒花。

波西米亞風格的啤酒文化

相傳在13世紀時,捷克國王瓦茨拉夫決定在此建立自由王城(後改為皮爾森),並給自由王城壟斷啤酒生產的特權。此後,釀造啤酒成皮爾森市的祖傳技術代代相傳。15世紀,皮爾森啤酒已馳名波希米亞(捷克)地區。

皮爾森啤酒廠建於1295年,來到這里的遊客一般都會參觀皮爾森啤酒廠並在充滿啤酒原創風味的餐廳進餐。啤酒廠里有一條長達9公里、深達17米的地下酒窖,可存入7000桶啤酒。

波西米亞風格的啤酒文化

除了可以在啤酒製造流程的擺設前留影,遊客還可以在二樓的小賣店里為自己的此行留下一點紀念。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啤酒文化的完全發揮,從啤酒杯、鑰匙圈、筆、菸灰缸、帽、衣、圍裙到運啤酒車模型……任何你想得到的物品,無一沒有打上啤酒的烙印。

現在的「皮爾森」啤酒概念,早已不再侷限於一種著名的地方啤酒了,它已經成為一種淡色苦味啤酒的定義。當看到眾多德國品牌啤酒中,標着」PLZEN」等字樣的,就知道它擁有「皮爾森」特有的苦後清香,一旦習慣,便再也無法抗拒其魅力。

波西米亞風格的啤酒文化

皮爾森啤酒廠附近的皮爾森啤酒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啤酒博物館,該博物館於1959年開放。據15世紀的檔案資料記載,這里原是中世紀的一個古老的家庭啤酒作坊,直到1867年,這兒一直還生產麥芽。

1295年,皮爾森鎮建立不久,波希米亞國王瓦茨拉夫二世途經此地時親自授予了該作坊的啤灑釀造權。當時授權的場所,就是啤酒博物館參觀路線盡頭的那間淡色啤酒室。當時法律規定,獲得啤酒釀造權的人只能是鎮上的農民,他可以在自己的作坊里釀造和出售啤酒。

波西米亞風格的啤酒文化

波西米亞不僅僅是一個地區,一個族群,它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它浪漫飄逸,奔放不羈,充滿了神秘感,無論你是否瞭解它,它就像夏日的啤酒屋,讓人們心嚮往之。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大羅言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