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民歌唱到異國他鄉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7月04日   第 11 版)

毛南民歌唱到異國他鄉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風景

來自網絡

毛南民歌唱到異國他鄉

毛南族分龍節開幕式現場

譚 峰攝

近日,毛南族群眾的傳統節日分龍節在毛南族主要聚居地——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盛大舉行,群眾跳起本民族獨特的儺面舞,36種面具,每一個面具代表一個表情,渲染着節日歡樂的氣氛。一首「柳郎咧,咧郎柳,嘟柳打嘟柳,咧呀咧呀咧……」的毛南族《迎客歌》將現場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作為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毛南山鄉的鄉親們還把《迎客歌》唱到了異國他鄉,讓眾多外國友人驚嘆。

去年11月,源自毛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改編的《迎客歌》《納庭》等一批環江原生態歌舞節目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唱響,贏來陣陣掌聲。這是環江以毛南音韻藝術團作為文化使者,繼到泰國、德國、越南、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韓國進行文化交流之後,又到美國舉辦專場演出。

「許多外國友人經常會發信息給我,問什麼時候再去他們那里演出,外國人都非常喜歡毛南族的文化,今年我們也要出國演出。」環江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局長周純管拿着手機邊展示邊笑着說。

近年來,環江實施「文化活縣」發展戰略,讓毛南民歌響徹大街小巷,不斷推出優秀的文化作品。

毛南文化得以「走出去」離不開當地深厚的文化基礎。周純管舉了個例子:如今每年縣里搞文藝演出,每個村都希望自己的節目能夠進城表演。「群眾對文化活動熱情極高。」周純管笑言,以前是送戲進村,現在是村民送節目進城。

此外,環江縣還非常注重挖掘保護和傳承毛南族文化,先後掛牌成立了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和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傳習所等專職機構,建立起全縣文化遺產保護數據庫。

目前,該縣已登記入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有1442個,已成功申報國家級名錄2項,全縣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人,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0人,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5人,還有394個業余文藝隊長期活躍在一線。

「我們每個月都給這些傳承人安排活動經費,讓他們當好老師,把本民族的技藝傳承給更多的人。」環江縣有關負責人表示,文化人才隊伍是文化事業的中堅力量。

該縣目前創建了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平台,內容包括花竹帽編織技藝、毛南族肥套、毛南族民歌;整理出版《毛南族文學史》《毛南族舞蹈》《毛南族研究》等優秀民族文化類專著20部。

花竹帽是毛南族的「族寶」,其編織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憑借優美的花紋、細膩的做工受到市場歡迎。現如今,環江縣把「非遺」技藝傳承培訓班開到了易地扶貧安置點,在推動民族文化保護的同時,也增加了貧困戶的收入。

環江縣委書記黃榮彪介紹,環江有着延續千年的民族歌曲、民族舞蹈、民族語言、民族手工藝等獨特而豐富的傳統文化底蘊,這不僅是毛南族最具地域特徵的文化品牌和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名片,更成為了環江「文化活縣」戰略的重要支點。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人民日報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