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與蘇軾,兩個生動活潑的宋代文豪

歐陽修與蘇軾,兩個生動活潑的宋代文豪

資料圖,文圖無關

導言

歐陽修、蘇軾是宋代歷史上前後相承的兩位文壇宗師,他們還是一對著名的師生。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蘇軾參加科舉考試的那年,歐陽修是主考官,兩人由此結緣,建立師生之誼。

登第之後,蘇軾恭恭敬敬地給歐陽修寫了一封信,表達對老師知遇之恩的誠摯謝意。收到信後,歐陽修高興地給自己的摯友梅堯臣寫信,說他讀蘇軾的信真是「快哉!快哉!」還說「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也。可喜!可喜!」那種興奮的神情真是溢於言表,躍然紙上。隨着對蘇軾了解更加深入,身為文壇盟主的歐陽修對蘇軾語重心長地說,「我將老矣,付子斯文」。把殷切的期望托在蘇軾身上,希望他能成為下一代文壇領袖,擔起引導文化發展的重任。事實證明,蘇軾沒有辜負老師的矚望,他最終成為眾望所歸的新一代的文章宗師。

歐陽修與蘇軾,兩個生動活潑的宋代文豪

蘇軾手書《醉翁亭記》拓片

歐陽修、蘇軾這兩代文壇盟主前後相承,獎掖人才,扶持後進,將宋代文化推向了高峰,他們可以說是北宋「黃金時代」的核心人物,他們先後輝映,具有深刻的內在一致性和連續性,歷史的大脈絡可以從他們的立身處世和文章著述中探求。所以,他們倍受後人關注。

歐陽修與蘇軾,兩個生動活潑的宋代文豪

王水照先生

在當今宋代文史研究方面,王水照先生是首屈一指的學者。王先生是復旦大學文科特聘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宋代文學學會名譽會長,還是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名譽會長。主要代表作有《蘇軾選集》《唐宋文學論集》《蘇軾論稿》《蘇軾研究》《宋代文學通論》《王水照自選集》等,又著有《半肖居筆記》《鱗爪文輯》《走馬塘集》等學術隨筆,編有《宋人所撰三蘇年譜匯刊》《歷代文話》等古籍文獻,另外還主持編譯有《日本學者中國詞學論文集》《日本學者中國文章學論著選》《日本宋學研究六人集》(第一輯、第二輯)等書。所撰著作獲國家級、省部級優秀成果獎多項,2012年獲上海市學術貢獻獎,是當代宋代文學研究的奠基者與拓荒者之一。

王先生特別鍾愛蘇軾這個人物,他的很多著述都是以蘇軾為中心展開的。王先生今年接收記者采訪時說:「初次接觸蘇軾的人,容易被他的『全才』特點所吸引。在他那宏博的文化知識、成熟的藝術技巧、豐富而復雜的人生經驗面前,人們難免錯愕、驚服。……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個人體驗的積累,我逐漸認識到,蘇軾的意義和價值似不宜僅限於文學領域。他的全部作品展現了一個可供人們感知、思索的活生生的真實人生,表達了深邃精微的人生思考。」(《解放周末》6月4日)在先生看來,蘇東坡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身份從詩人、文章家、書法家、政治家、繪畫家到美食家,不一而足。蘇軾一生樂觀豁達,三起三落,始終保持初心,關注社稷,追求美好事物,堅持藝術創作。蘇軾的品格令後世的知識分子傾慕不已,清代、近代更有一批忠實的擁躉在十二月十九日這天辦東坡生日會。如今步入耄耋之年的王先生仍會每天和書待在一起,讀得最多的仍然是東坡的書。

歐陽修與蘇軾,兩個生動活潑的宋代文豪

崔銘老師

崔銘老師是王先生的弟子,自1995年追隨王先生,攻讀宋代文學,2000年博士畢業後,又去南京師范大學做了兩年博士後研究,2002年入同濟大學,現任該校中文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歐陽修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市古典文學學會理事。著有《張耒年譜及作品編年》《大學語文》《唐代詩歌選》《宋代詩詞選》等書。

崔老師秉承師學,她的學術研究以歐陽修、蘇軾等北宋著名文學家為中心。她說:「歐陽修、蘇軾的人生都極為波瀾壯闊,既備嘗世路艱險,遭遇家庭生活的不幸,又享受到世人渴慕的富貴與榮耀,卻能在逆境中保持樂觀曠達,積極進取,在順境中不迷失自我,心境恬淡,在盡職盡責地完成作為一名官員的社會責任之餘,潛心學術文化事業的創造,為後世留下言說不盡的精神文化遺產。他們生活的年代雖然距離我們已近千年,但諸如得失禍福、升沉順逆等生活形態或境遇和今天完全一樣,他們的人生歷程,對於競爭激烈、心理壓力巨大的現代人來說,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王先生、崔老師致力於宋代文學、文化研究多年,傾慕歐、蘇文學與人格。1998年,他們合作撰寫了《蘇軾傳》。在撰述時,他們遵循「無一『事』無來歷」的「信史」宗旨,卻不主張「無一『字』無來歷」,也就是說,寫傳記既追求敘事的文獻根據,而又允許作適度的想象和推演,同時非常重視傳主的文學創作,採取「以譯代注」的方式對作品予以闡釋。傳記敘述一氣呵成,文筆洗練。十年之後,他們又以同樣的寫作思想聯袂撰述了《歐陽修傳》。這兩部傳記,根基作品,細述詩人生平行跡,用事實表彰詩人性情、精神和品格,它為我們呈現了兩個生動活潑的宋代文豪。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歐陽修,開拓宋代思想文化的巨人

歐陽修出身孤寒,父親早逝,母親教他識字讀書。少年歐陽修資質穎異,很早就顯出過人的文學天賦。後來在胥偃的獎掖和扶助下,他科考中第,走上仕途。

歐陽修仕途展開的起點是西京洛陽。在洛陽,他加入了以錢惟演、謝絳為中心的朋友圈,在這里,他結識了尹洙、梅堯臣等人,梅堯臣成了他終生的摯友。朋友間的唱酬和砥礪,鍛煉了他的文學創作能力,開闊了他的眼界。

後來在王曙的推薦下,歐陽修轉入汴京任職。意氣風發的歐陽修勇於言事,支持范仲淹,批評宰相呂夷簡,後來因痛罵高若訥為偽君子而被貶到荒涼的夷陵。在夷陵,他用心研究經學,開始撰述《新五代史》。

慶歷年間,范仲淹在朝廷主持改革,歐陽修也回到了朝廷,成了革新派的輿論大旗,政敵們炮製「盜甥案」誣陷歐陽修,歐陽修離開汴京,去到偏僻的滁州做太守。在這里歐陽修重新省思人生出處的問題,他的思考結晶為《醉翁亭記》。「醉翁」從此成為他最具標示性的稱號。滁州任滿,他又轉任潁州,在潁州期間完成了《新五代史》。

母親去世,歐陽修暫時疏離政壇,但在丁憂服滿之後,他旋即被詔入京。這次入朝為官,他的境遇要好多了,一路升遷,最後成為親近皇帝的侍從官。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他被任命為科舉考試的主考官,他利用這次機會革新文風。這一年他錄取了蘇軾、蘇轍、曾鞏、程顥、張載、朱光庭等人,網羅了北宋中後期政界、文學界、思想界的大部分重要人物。在這個時期,他還與宋祁等人完成了《新唐書》。歐陽修為北宋開創了新的文化局面。

歐陽修與蘇軾,兩個生動活潑的宋代文豪

重新全面修訂

精心編輯校訂

高清書畫插圖

晚年歐陽修德高望重,做了很多大事。仁宗後期,他與韓琦等一起促使仁宗早立太子;英宗繼位後,他們又促使太後及時歸政;英宗早逝,他們又輔助神宗即位,為穩定政局做出了巨大貢獻。雖然如此,但政敵們並沒有放過他,他們附會流言,再次炮製出「通媳案」,肆意毀謗歐陽修。年老的歐陽修十分疲憊,他決意退隱。宋神宗批准了他的請求,准許他安居潁州,頤養天年。在潁州,他終於可以在山水中徜徉,在文籍中悠遊,時光多美好,可惜生命卻也接近了終點。熙寧五年(1072)閏七月,六十六歲的歐陽修病逝。

這本傳記以歐陽修的生平事跡為經,以詩文作品為緯,以詩、詞、文入傳,書中引述的作品六百多篇,該書完整地敘述了歐陽修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他在思想文化方面的開拓過程,展現了一代文宗豐富多面的性格樣貌、豁達弘毅的思想品格和光輝燦爛的政治、文學、史學成就。

歐陽修與蘇軾,兩個生動活潑的宋代文豪

《歐陽修傳》內文版式

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中國傳統士大夫的偶像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蘇軾出生於眉山縣,二十一年後,他和弟弟蘇轍在父親蘇洵的帶領下,告別故鄉,趕往京城,參加科考。他的才華震動了主考官歐陽修,一舉成名。

蘇軾才華出眾,但並沒有即刻平步青雲,宋代的官員大多循例歷練,逐步升遷,蘇軾也不例外。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丁憂服滿的蘇軾再次入京,這時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推行變法,蘇軾並不認同新法,於是他自請外任。熙寧四年年底,他離開汴京,赴任杭州通判,之後相繼出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作為地方官,他盡其所能地糾正變法造成的弊病。

蘇軾到湖州上任不久,嫉恨他的政敵開始悄然羅織他的罪名,他們拿着蘇軾的詩文,尋章摘句,謂其誹謗先帝、皇上和新法,神宗震怒,下令將蘇軾送交御史台審問。這就是著名的「烏台詩案」。「詩案」完結,蘇軾被貶黃州。

歐陽修與蘇軾,兩個生動活潑的宋代文豪

重新全面修訂

精心編輯校訂

高清書畫插圖

在黃州,蘇軾開始使用「東坡居士」雅號。在這里,他出入佛道,靜參榮辱得失,思想、胸懷、境界都得到了升華。文學上,他收獲了千古傳誦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等。

元豐七年(1086),東坡離開居住了五年的黃州,這是將被重新起用的信號。不久即被任命為登州知州。宋神宗去世,太後主持大局,反對變法的人紛紛起復,回到朝廷掌握大權。蘇軾也被詔回汴京委以重任,並很快升遷為翰林學士知制誥,成為玉堂里的重臣。反變法派對一切變法措施無論合理不合理,一概否決,蘇軾並不贊同這種做法,他極力維護他認為合理的一些變法措施,結果招致頑固派的不滿;與此同時,他又深陷蜀、洛黨爭的漩渦中,進退維谷。因此,他再次請求外任,隨後朝廷任命其為杭州知州,任滿後移潁州,可惜好景不長,哲宗親政,政局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法派重執大權,並肆意報復反變法人士(被稱為「元祐黨人」),蘇軾首當其沖,他被貶到充滿瘴氣的嶺外惠州安置,不久又被貶到更遠的儋州。那些政敵欲置蘇軾於絕地,令其絕望而死。但是他們低估了蘇軾,他們不知道身處絕域的東坡愁懷散盡,心胸早已澄明,得失已不掛懷矣。

宋哲宗去世,宋徽宗繼位。新皇帝打算彌平新舊黨爭,蘇軾獲赦,返回中原。經過長途跋涉,蘇軾到達常州,也許因為太勞累,一代文豪竟溘然而逝。

蘇軾晚年曾以「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總結自己的一生,這其實是他對自己長期貶謫生涯的自嘲,從中我們可以領略其詼諧的個性和坦盪的胸懷。蘇軾的一生,大起大落,落差令人難以想象,十幾年的貶謫生活是他人生中最沉重的經歷。經受了無數的磨難,蘇軾最終達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超然得失的人生境界,成為後人傾慕不已的偶像,他也因此贏得了「坡仙」的稱號。

蘇軾一生創作豐富,人生中的很多細節都可以通過作品來還原,這本傳記以蘇軾傳世作品為依據,援引相關文章八百餘篇,同時結合宋代歷史文化分析,忠實生動地敘寫蘇軾的人生軌跡、政治作為、文學創作,以及他領悟人生、超然得失的思想升華過程,為我們展現了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歐陽修與蘇軾,兩個生動活潑的宋代文豪

《蘇軾傳》內文版式

《歐陽修傳》《蘇軾傳》修訂感言

《歐陽修傳》《蘇軾傳》都是口碑很好的佳作,這次在我社編印,作者做了全面的修訂。關於修訂的情況。崔銘老師說:

「《蘇軾傳》初版時間是2000年,甫一上市,即贏得了廣大讀者朋友的喜愛。隨後《歐陽修傳》完成,出版社遂以姊妹篇的形式,將兩部傳記於2008年同步推出,市場反映良好。於是,2013年再次改版重印。在過去的三次再版和十餘次重印過程中,均有過零星修訂。

「此次再版,作者和編輯又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了全面的修訂。我們聽取了許多熱心讀者的意見,吸收了近二十年來部分新的學術成果以及作者自己的學術思考,對於一些不是特別經典的、或者是與傳記敘述本身粘合不夠緊密的作品原文進行了適當刪削,同時在標題、語言文字等多方面進行了精心打磨,並一一核對了書中引用或敘及的幾乎所有原始文獻,改正了一些訛誤。在此過程中,作者和編輯通過微信、電子郵件頻繁互動,仔細商討,幾易其稿。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新版歐、蘇傳相較於之前各個版本更為嚴謹、精煉、優美,敬請廣大讀者朋友關注。」

《歐陽修傳》《蘇軾傳》書籍設計

(一)關於封面

本書裝幀設計由我社著名書籍設計師劉遠擔任。關於設計中的一些細節,他有一則簡述,貼出來與大家分享。

歐陽修與蘇軾,兩個生動活潑的宋代文豪

劉遠:李白、杜甫、歐陽修、蘇軾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大人物,課文里有很多他們的作品,一般讀者並不陌生,因此在設計中,我們一定要給讀者傳遞出一種新穎的感覺。當時拿到這四本書,並沒有叢書名,顯然這是一套沒有叢書名的「叢書」,要靠設計語言把它們串起來。當時責編給我提的設計要求是既要有現代感,又要有古典的韻味,整體的感覺希望干淨利落。以上三個方面是我設計時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設計的語言無外乎線條、色彩和材質,設計無非是這三種語言的運用之道。開始時我想採用正向加強的方式增強讀者對經典人物的認同,從而感知一本書的內容。比如《杜甫傳》這本書,《語文》課本里有一幅蔣兆和先生繪《杜甫像》,很經典。編輯很有心,聯系蔣氏家屬獲得正式授權,我們可以放心大膽地用。我想在封面上用這幅肖像,標示性肯定很強。經過嘗試,我發現這幅作品線條是最富表現力的,線條是主格,它對色彩有着強有力的制約,用它,我們只能選擇「素淡」的色彩,色彩稍濃就會覆蓋線條表現力。如果以線條作為分隔邊界,大面積填色,那麼就會導致這幅作品中的「杜甫」變異或漫畫化,這恐怕會讓人聯想到「杜甫很忙」的感覺。這種感覺與編輯的目標是背道而馳的。此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杜甫、李白、蘇軾都是肖像畫,歐陽修沒有,四本在這一元素上無法統一。所以,這個方案放棄了。

此外,我還嘗試了另外一種方案,即以讀者熟悉的山水畫作為圖像元素,以清純干淨色彩為底色,整體格調亮麗,好像也有雅致的感覺。但不愜意的地方在於山水畫元素是為了「古典」而「古典」,這是設計上的「湊」。

後來,我跟編輯溝通,問可不可以用抽象符號,編輯雖說可以,但不免有點心虛。不管行不行,嘗試總是可以的。這里所說的抽象符號也不是胡亂找的,我們需要對古代人物精神氣質進行提煉,創造出新意象來表達。我問編輯這四個人給人最直接的印象是什麼?編輯說,杜甫是「仁者」的形象,李白是飄逸的「詩仙」,歐陽修大家都知道他是「醉翁」,仁愛入世的那一面很突出,蘇軾的為人為文都很瀟灑,古人說「韓潮蘇海」,他本人有一句詞說「一蓑煙雨任平生,誰怕?也無風雨也無晴」。「仁」可以用什麼表示?編輯說:「仁者樂山。」「山好辦!」「仙可以用什麼表示?」編輯說:「雲生結海樓。」「雲好辦!」歐陽修怎麼也繞不過「醉翁亭」,蘇軾最好用「水」來表示(最後我做了一個水紋與陽光疊加的圖像——「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四個核心的東西都有了。這些東西在古代繪畫里面都有對應的東西,但是古代繪畫大多是寫意的,離開了整體的意境,個性都不太明顯,我要進行處理,這個處理要做出現代感,我就朝着古人相反的方向走。古人用彎曲鬆弛的線條,我就用平滑有彈性的線條;古人用灰淡的底色,我就用反白漸變,與環境氛圍形成對比。這就是現代的新意象。

歐陽修與蘇軾,兩個生動活潑的宋代文豪

以上是元素,但整個封面該如何布局?我想「一山不容二虎」,已經有新穎的元素了,我們不能再搞創新了。封面一應該大道至簡,二要相反相成,封面正背都用淡雅的象牙白做底色,新意象符號就做在上面,書脊則分別運用了中國傳統色彩中的石青、藤黃、辰沙、銅綠這四種顏色作為每本書的主色調。這個色調跟書中插圖外的色彩格調相呼應,這樣一本書的內外在視覺上就貫通了。

書名用字也用格調簡約清爽的仿宋。封面下部的輔文是對傳主精神的概括,有點題的作用,同時還能較好地抑制畫面單調和「飄」的感覺。這樣整本書的氣質基本呈現出淡雅、干淨,沒有污濁塵俗的氣質,我相信這氣質感覺也是很多讀者對這四位古人最起碼的心理預期。

關於書中的插圖,主要採用前插的方式,特殊之處就是每本書都有一張拉頁。條件合適的,我們做了一張局部細節圖,如此可以兼顧總體與局部,既不浪費空間,也不違和。

以上就是我關於這套書的設計感想,稍微遺憾的是用紙,由於種種原因,最後退而求其次,質感可能稍微弱了一點。

(二)關於插圖

這兩本傳記中的插圖是我們這次編輯時非常注重的內容之一。

北宋時期是書、畫藝術與文人士大夫生活交融的重要歷史時期,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書、畫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歐陽修曾說:「有暇即學書,非以求藝之精,直勝勞心於他事爾。」(《筆說》),又說:「余晚知此趣,恨字體不工,不能到古人佳處,若以為樂,則自是有餘。」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其中一項就是用大半輩子時間輯錄金石遺文一千卷,所收拓本數量在當時首屈一指。而蘇軾是名列宋代書法四大家之一,繪畫則與表兄文同為「湖州畫派」的代表性人物。「胸有成竹」的畫學理論就是他在給文同寫的一篇文章中生發的,他所作的墨竹獨具特色。

第二,歐、蘇很注意文學與藝術的溝通,蘇軾論王維的詩曾說王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實他們自己的文字也很注意這種意趣的溝通融會,他們的文學作品,像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赤壁賦》等,也都成了宋代以後書畫家所樂於表現的題材,並且有很多重要的書畫藝術精品流傳至今。

歐陽修、蘇軾都是跟書畫藝術聯系非常密切的人物。因此,我們在編輯這兩本傳記時,就考慮搜羅一些相關的書畫作品,放在書中,以便讀者在了解他們的立身行事的同時,也能欣賞這些名跡,從而收獲雙重的享受。

歐陽修與蘇軾,兩個生動活潑的宋代文豪

《歐陽修傳》中,我們選印的名跡如下:

1、〔宋〕歐陽修書《灼艾帖》局部(故宮博物院)

2、〔宋〕歐陽修書《集古錄跋》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3、〔宋〕歐陽修書《譜圖序稿》局部(遼寧省博物館藏)

4、〔元〕趙孟頫書《秋聲賦》(遼寧省博物館藏)。這幅書法作品,我們做了一個折頁,為的是完整地呈現這件書法作品的筆跡,以總覽其格局,同時又做了一個放大的局部,顯示一些細節,呈現精彩的筆觸狀態。

5、〔明〕文徵明書《醉翁亭記》(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歐陽修與蘇軾,兩個生動活潑的宋代文豪

《灼艾帖》局部

歐陽修與蘇軾,兩個生動活潑的宋代文豪

《歐陽修傳》拉頁

歐陽修與蘇軾,兩個生動活潑的宋代文豪

拉頁局部

《蘇軾傳》中,我們選印的名跡如下:

1、傳〔宋〕李公麟繪,〔清〕朱野雲摹「蘇軾坐像」,(〔宋〕蘇軾《天際烏雲帖》局部,上海博物館藏)。這幅畫像具有特殊的意義,詳細內容參見《蘇軾傳》中的《後記》。

2、〔元〕趙孟頫繪「蘇軾像」(《行書赤壁賦》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3、〔宋〕蘇軾書《黃州寒食詩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件作品,我們特地做了一個長長的折頁。中國古代的書畫精品,大多經過眾多名家保藏,題跋累累,我們平時比較容易見到這件作品中的蘇軾筆跡,但對引首、題跋等樣貌了解相對較少。這次完整地印出來,也是希望藉此讓讀者看看一個書法名帖卷軸的完整樣貌,豐富我們的視覺經驗。

4、〔宋〕蘇軾繪《枯木怪石圖》局部。這是近年佳士得拍賣的一幅作品。

5、〔宋〕《赤壁圖》(佚名,故宮博物院藏)

6、〔明〕仇英 繪《赤壁游》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歐陽修與蘇軾,兩個生動活潑的宋代文豪

《蘇軾傳》拉頁

歐陽修與蘇軾,兩個生動活潑的宋代文豪

《寒食帖》拉頁局部

歐陽修與蘇軾,兩個生動活潑的宋代文豪

傳〔宋〕李公麟繪,〔清〕朱野雲摹「蘇軾坐像」

歐陽修與蘇軾,兩個生動活潑的宋代文豪

推薦閱讀

歐陽修與蘇軾,兩個生動活潑的宋代文豪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