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 發愁事挺多的 但一跳舞就都忘了

從雲南白族的山水村落間走出來的舞蹈家楊麗萍這幾年開始在為白族民居的日漸衰落而擔憂,在她家鄉,那些擁有照壁門樓、白牆青瓦、流檐飛閣的老房子正在變得破敗,讓楊麗萍覺得必須做些什麼。恰在此時, 安徽蚌埠古民居博覽園找到楊麗萍提出搶救收藏並將修復重建一批白族民居時,楊麗萍欣然同意,她將與安徽蚌埠古民居博覽園一起打造風情獨特的「楊麗萍藝術島」,並將自己的舞蹈創作融入島上的白族建築群落之中。

一向「神秘高冷」的楊麗萍日前現身「白族民居園籌建啟動儀式」並接受了北京青年報記者的采訪。年已六旬的楊麗萍依舊有着舞者的纖瘦身材,有着讓人贊嘆的年輕容顏,不過,楊麗萍說自己並不神秘,只是於她而言,與這個世界溝通的最好方式是舞蹈而非語言。

至於人們艷羨的「凍齡」,楊麗萍認為人的身體不是神,一定會衰老,而不衰老的是精神,這種精神是需要傳承的,所以,楊麗萍不僅在舞台上去演繹着萬物之靈,也要把白族古民居的精髓底蘊保存下去,那里面有她的童年記憶,也有眾多的傳奇故事。所以,盡管楊麗萍知道古建修復的難度很大,但她卻毫不猶疑地加入進來,「確實很難,而且不會是短時間可以做完的,但還是盡力而為,能做多少是多少。」

感嘆緣分奇妙

創作了《十面埋伏》,如今在蚌埠不但有大理白族古居,還要駐場演出《十面埋伏》

去年,成龍將自己精心收藏的徽派民居建築群——兩棟古民居、一棟涼亭、一棟戲台細心地拆分,裝上集裝箱運抵位於安徽蚌埠龍子湖畔的古民居博覽園,並在園區啟動「大美中國·成龍島」,安徽蚌埠古民居博覽園由此知名度倍漲。

古民居博覽園可謂是從推土機下搶救保護了大批散落各地、瀕臨毀滅的古民居,這里對於古建築實行整體性的搶修復建,不光是保留老房子的木結構,甚至一磚一瓦都要復原保留。

博覽園規劃建設范圍5000畝,山環水抱,生態優美,將集中搶救復建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年代的450棟古民居,是目前在建的中國規模最大、建築類型最多的古民居文化旅遊景區。

如今,來自雲南大理的白族古民居也將落戶這里,對此,楊麗萍表示:「白族的古民居能在另一個地方重建,是一件非常奇異的事情。我非常支持古民居的建設,他們在雲南搶救下來一批白族的古民居,我覺得這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我作為白族人也覺得特別感動。」

在「楊麗萍藝術島」上,將有十多棟是來自楊麗萍家鄉大理的白族民居,其中多為清代中晚期的白族老房子,有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雖然因年代久遠,風雨侵蝕,被搶救下來的白族民居已非常破舊殘缺,但粉牆畫壁、雕花門樓、木格門窗、轉角落雀台卻風韻猶存,在博覽園的倉庫中,由能工巧匠按照「以舊修舊」的原則進行一點點的補救,再按照編號的榫卯結構重新搭建,就會煥發出新的生機。

而這種緣分說起來也很奇妙。2015年,楊麗萍親任編導,並邀請奧斯卡「最佳美術設計」獎得主葉錦添任服裝設計,著名導演田沁鑫任戲劇顧問,將歷史上著名的「楚漢相爭」故事,創作成了實驗性舞劇《十面埋伏》,其中嫁接了京劇,還在劇中充分運用剪紙、皮影、琵琶、反串等中國藝術元素和藝術手段,充滿了實驗色彩和現代意識。舞劇在上海國際藝術節展演時,受到專家和觀眾熱烈好評,備受國際演藝經紀人青睞。

《十面埋伏》中霸王別姬的故事,即發生在蚌埠固鎮垓下古戰場。

如今,古戰場與白族古民居將跨越時空,藉由楊麗萍的創作串接在一起。據悉,「楊麗萍藝術島」上將規劃建設一座富有特色的「楊麗萍劇場」,楊麗萍的舞劇《十面埋伏》將改編成駐場演出的版本,一方面適合園區的環境特色,另一方面還會考慮添加被譽為「東方芭蕾」的花鼓燈等本地元素,並同蚌埠的安徽花鼓燈歌舞劇院等文藝團體密切合作,使發生在蚌埠的「霸王別姬」的千古傳奇,更接「地氣」。

楊麗萍說:「《十面埋伏》就是發生在垓下的故事,能在它真正的發源地演出,讓人們感受這段歷史,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不過,我的難題是,如何讓所有的元素保留各自的鮮活,再流暢地融為一體。」

建築是「活着」的博物館

修復重建的白族民居將按照「老房子、新功能」的要求進行「活化」

作為一名白族人,楊麗萍對白族民居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她說:「白族傳統民居已經有上千年歷史了,特別科學,建築是根據當地『風、花、雪、月』的地理環境和我們的生活習俗來設計的,民居的牆上還畫了很多神話傳說,各種細節都有很多講究,代表了一種美學,但是,現在的情況讓人很痛心,一些老房子被拆掉了,代之以經濟便捷的瓷磚房。我小時候見到的村落間重重疊疊、炊煙裊裊的生活情景也消逝了。所以,我非常感激博覽園能夠把我們這些拆掉了的民居重建和呈現出來,這是特別大的功德。」

楊麗萍表示,建築就是「活着」的博物館,家鄉白族的部分老建築正面臨拆除的窘境,如果不是安徽蚌埠此地有機會重建,那些充滿歷史價值的建築可能再也不復存在,「建築也是一種藝術,不論是安徽的建築還是雲南的建築都涵蓋了歷史和文化。如今能讓老建築重新煥發活力,我願意出一份力。」

在搶救這批寶貴的白族民居時,古民居博覽園創始人馬國湘十分重視挖掘老宅的文化內涵,派出團隊,通過采訪采風,記錄、拍攝了不少珍貴資料,特別是采風團隊還搶拍到一戶白族人家在自家老宅拆遷前夕做最後告別的生動場景。

這是大理鶴慶的一戶張姓白族人家。當年氣勢宏偉的「三坊一照壁」,只剩下三開間主屋。精美的檐枋窗欞,殘存的轉角落雀台,寬敞的庭院,依稀透露着昔日的輝煌。張家耕讀傳家,人才輩出,往事歷歷,在鄉里民間傳為佳話。耄耋之年的屋主張老伯,面對即將拆遷的老宅,曾經傷感而又無奈。當獲悉老宅將被搶救保存、易地重建時,老人感到意外而又驚喜。張家用什麼方式告別即將拆遷遠去的老宅呢?「良緣一世同地久,佳偶百年共天長。」張老伯的孫子,在老宅拆遷的前夕,喜結良緣。張家用年輕一代的幸福,向老宅做最後的告別。當天,老宅庭院內,張燈結彩,村民們紛紛前來祝賀吃喜酒。晚上,身着鮮艷民族服裝的村民表演隊,載歌載舞,祝福美麗的新娘新郎;也祝福鄉愁綿綿的張家老宅,即將踏上從蒼山洱海到龍子湖畔的漫長旅程。這令人動容的一幕,也將通過視頻和情景再現等藝術手段在藝術島上重現。

據悉,「楊麗萍藝術島」選址位於古民居博覽園5號島,規劃建設用地16畝,規劃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將於2021年全部竣工。

這些修復重建的白族民居,將按照「老房子、新功能」的要求進行「活化」,創新使用功能。其中包括楊麗萍舞蹈藝術展示館,將通過圖片、影像、實物等展示楊麗萍的藝術人生,還有楊麗萍精品酒店、民宿,特色餐廳、茶舍等服務設施。藝術島的綠化景觀也將進行整體設計,打造成富有個性特色的生態花園。

前輩要有「慧眼」

挑選項目也有失誤的時候

現在,楊麗萍身兼製作人、編舞等等多個身份,成立舞蹈團培養新人,原本可以「退休」享受生活的她卻為了團隊一直忙碌不休,編導各類大型舞蹈。談及此,楊麗萍說「傳承」是少數民族的傳統,非常正常,「我奶奶跳的舞蹈,教給我要傳下去,我也要把自己的舞蹈傳下去,這是我們的習俗。從《雲南映象》開始,我們做了10個大型舞蹈,像《十面埋伏》《藏迷》等,也做了很多嘗試,《十面埋伏》實驗性很強,在傳統舞蹈的基礎上體現人性。我沒學過舞蹈的編導,但是只要你挖掘學習總會找到規律,就像建築,都有基本的架構,然後你賦予它有骨有肉有血,注入感情。」

楊麗萍坦承培養新人需要「慧眼」,要能發現他們的長處,例如,她並沒有讓小彩旗跳《孔雀舞》,例如她讓胡沈員在《十面埋伏》中反串虞姬:「坦率說跳舞真的需要天賦,彩旗的轉圈就是天賦而不是練出來的,她練也不一定練得出來。胡沈員的身體軟得像面條,演虞姬就特別合適。作為前輩,要能發現人們的天賦,不要浪費上天給他的,不要對他們的長處視而不見。所謂『點石成金』,真的需要你的指點。當然,對於天賦也是需要恰當的運用,而不是炫技。像彩旗的轉圈,不是為了炫耀她多麼能轉,而是要表達出一種時間的感覺。」

楊麗萍說自己不排斥商業,商業演出也需要按照市場規律,因為這畢竟不是在自娛自樂,「人們的精神也是需要分享的,所以,演出市場也需要帶給人們精神享受的作品。另一方面,舞者也要吃飯,就像我們小時候在家里,也是先種地,再歌舞,辛勤的勞動後,以唱歌跳舞來慶祝收獲。」

楊麗萍稱贊團里的年輕演員們非常純粹,欲望很少,「像扮演劉邦的大朱,進排練室就跳,吃個麵包喝個礦泉水靠在牆角就很滿足。」

「楊麗萍」是個金字招牌,可是在市場競爭中,楊麗萍也同樣難免有焦慮的時候,「發愁的事情還是挺多的」,她坦言現在做市場更難,因為同質化嚴重,劇院多、演出多,競爭很激烈 ,「挺難的」。

不過話音剛落,楊麗萍的表情又很快變輕鬆了,「就面對現實吧,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雖然外界看着楊麗萍推出的舞蹈都大獲成功,但她說其實選失誤的項目也有,為此她笑說:「心腸太好了不行,經常說三顧茅廬,找我時誠意十足,然後我就答應了,結果對方資金鏈斷了,我都是貼錢自己做,有的演出服裝都是我買的。唉,天蠍座,去了就當成自己的事了,一認真就壞了。」

不過,楊麗萍有她的「舞神」護佑着,無論現實多難多累,她只要一跳舞,就都過去了。

人的身體不是神

一定會衰老,不衰老的是精神

楊麗萍毫不諱言自己是天生的舞者,她的舞蹈宛若一個傳遞着天地自然生息的神秘使者,輕盈的身影流瀉出絲絲入扣的生命律動,「跳舞對我們白族來說簡直就如空氣一樣正常,我們村里有很多人跳舞,其中就包括好幾個麗萍,大麗萍、中麗萍、小麗萍,我就是那個跳得最好的小麗萍。」

舞蹈對於楊麗萍而言,不是登台表演,而是她的生活方式,「我一直都說自己不是職業舞者,我是白族人,跳舞本來就不是我們的職業,跳舞是我們的一種需要,是我們的有感而發。舞蹈是無所不在的,不光是在舞台上,也在日常的生活中。我的生命從來沒有離開過舞蹈。」

每天跳舞,是楊麗萍必做的事情,而一隻蝴蝶,一隻孔雀,都是她的老師,是她眼中的「舞蹈大師」。

因此,所謂的努力、堅持、吃苦等等,楊麗萍認為都與她無關,相反,不讓她跳舞,才會令她痛苦。「我這個人挺懶的,對什麼都沒有執念,除了舞蹈。平時喜歡喝茶,種花看花做好吃的,風花雪月地活着多好。可是,在人家需要我的時候,該幫就要幫。我的天賦得來不易,老天爺既然讓我有這個天賦,我就不能浪費,而且要布施。」

楊麗萍的「自律」十分著名,包括她為了保持狀態而對自己飲食的要求,對此,楊麗萍表示,其實自律很簡單,就是一種覺悟智慧,明白事情真相,「比如說我知道我當不了銀行家,這就是一種自律。比如我1986年跳《雀之靈》是按自己風格,我知道自己沒接受過芭蕾訓練,我就不用腿,而用自己擅長的手臂,這就是自律。你要了解自己、要求自己,知道這個度,跳舞也是度,不能亂跳。」此外,楊麗萍說精神上也要自律,要讓自己隨時在精神上回歸最美好的狀態,「因為肉體是很脆弱的,它終究會消逝。」

很多人心中,楊麗萍幾乎是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楊麗萍笑了,「可能大家都覺得公眾人物高冷神秘,其實我們都是普通人,都有蛀牙,都有頭疼腦熱的時候,都有喜怒悲哀,我們都需要完善自己,而不是造神。不要覺得神就是不吃不喝,『佛』代表着智慧覺醒,不是神,可是很多人認為佛就是神,於是去拜佛,為自己的私利求取。」

同樣,再漂亮的容顏也難敵歲月,楊麗萍說自己對於衰老已經准備好了,「我不恐懼,不神話自己,希望你們也不要神話我。盛極而衰,這是一個自然規律,人的身體不是神,一定會衰老,不衰老的是精神。」

楊麗萍說外界沒有必要遠遠地眺望她,而是要從自然的、生活的角度去理解她,「雖然在藝術上,我追求超然、超脫,但是,並沒有遠離人間和人性,只不過,我更願意體味自然,與萬物之靈融為一體,比如,孔雀就是自然界的動物,平時我也喜歡種花、種草,生活得非常美好。尋找來自內心的律動是我喜歡的生活狀態。」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