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 失敗早已註定——《明朝那些事》

按明朝皇帝的順序,今天我們來說一說建文帝朱允炆的故事,他只在位四年,就被趕下台了,真是個悲慘的人,演繹着一場悲劇的人生戲。

按照正常的交替順序,該是太子朱標接任皇位,然而,朱標命不好,早死了,所以才到皇孫朱允炆接任皇位。

朱允炆 失敗早已註定——《明朝那些事》

最早知道朱允炆這個名字是看了電視劇《穿越時空的愛戀》,那時候的山爭哥哥還是個有頭發的俊美少年。(暴露年齡了)

縱觀歷史長河,藩王造反的很多,但是成功的很少。藩王以自己一隅之力對抗全國,資源上沒有優勢,道義上也得不到支持,勝算很小,然而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最終還是成功了,成了明朝的永樂皇帝。

朱允炆 失敗早已註定——《明朝那些事》

開戰前建文帝朱允炆占盡了優勢,他從朱元璋手上接過的是一個蒸蒸日上的社會,朝廷經過三十多年的休養生息,可以說是國富民強了。再者,他是名正言順皇帝,從道義上講也是站在制高點,可是最後還是失敗了,小編認為,他的失敗早就註定了,不是他能改變的,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朝廷無人可用

朱元璋打天下時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廖永忠等一批武將,文有劉伯溫、朱升等。可是明朝建國後幾十年里,這一批人老死病死,被殺被流放等等,出色的武將後繼無人,後面能夠有些作為的藍玉也沒有好下場,朱元璋把文臣武將基本殺光了。

到朱允炆手里,無武將可用,在靖難之役中,他重用紈綺少年李景隆,將幾十萬大軍交到了李景隆的手上。

李景隆貪生怕死,氣量狹小,使得南軍先後在鄭村霸之役、白溝河之役和濟南城下之大敗,六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更致命的是,朝廷內有謀劃能力的大臣也不多。建文帝所重用的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都是飽讀詩書之輩,在治國上他們尚有用處,但在戰爭中,他們基本上是紙上談兵。

朱允炆 失敗早已註定——《明朝那些事》

其次,狼一樣的對手

朱棣就藩燕京北平,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

他在戰場上磨礪,經驗豐富,殺伐決斷果敢勇猛,是來着一匹北方的狼,虎視眈眈,遠眺南京。

再就是在朱元璋晚年,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先後去世,故四子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

最後,性格決定命運

相比朱棣那一頭野外長大的狼而言,朱允炆就是溫室里的花朵。

他沒有經歷過血雨腥風,他性格溫和,至孝仁厚,並且聰穎好學。這樣的性格成為一個無大錯的皇帝還是可以的,但面對生死攸關的戰爭時就顯得有些軟弱了。

在靖難之役中,朱棣多次沖鋒在前,也正因如此,他也數次身陷絕境,幾乎必死。

但朱允炆卻給了朱棣一道護身符。他要求所有人不能殺朱棣,必須要活捉,正是這樣,朱棣多次死里逃生,甚至藉此為自己的軍隊充當前鋒和殿後,而朝廷軍隊在作戰中則束手束腳,顧慮重重。

真是想不明白朱允炆為何在這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候,還會饒對方一命,只能感嘆一句性格決定命運。

同樣的,在戰敗李景隆後,他念李景隆是其表兄弟,是至親而沒有殺他,使得很多朝中大臣和軍隊將卒憤憤不平。

等到南京被包圍時,這個豬一樣的隊友李景隆開門迎敵,使得南京失守,朱允炆最終敗在了自己的性格上。

靖難之役中朱允炆的失敗其實早就註定了,先是朱元璋大殺武將勛貴,給建文帝在戰爭中造成了先天的不足,再就是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朱棣所向披靡,最後是自身柔弱的性格所致。

好的書籍和電影,往往是現實生活的寫照。讓我們一起品讀好書,欣賞好電影,體驗喜怒哀樂,感悟人生百態。歡迎大家共同探討,有想法請留言,覺得好可以點個贊。

說明: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天天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