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明治時期的奇才,首相到校長 大隈重信,教育比政治偉大

「無論如何,我都希望這個學校的學術獨 立出來,慢慢地嘗試增加學科,憑借多方面的知識貢獻社會,這樣不光是我滿意,也會讓諸位校友和同學感到滿意。」——1897年,在東京專門學校建校15周年的紀念儀式上,59歲的大隈重信緩緩走上台發表演講。

日本近代明治時期的奇才,首相到校長 大隈重信,教育比政治偉大

大隈重信

大隈重信(おおくましげのぶ,1838年3月11日-1922年1月10日),明治時期政治家,財政改革家,日本第8任和第17任內閣總理大臣(首相)。他同時也是早稻田大學的創始人。明治維新的志士之一,曾兩任內閣總理大臣,他主導的改革成功讓日本建立了近代工業,鞏固了財政的根基,不但挽救了剛成立不久的明治政府,還為未來日本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蘭學大隈

大隈重信1838年出生於日本肥前藩佐賀城,其父是佐賀藩炮術長,享有很高的俸祿。當時朱子學在佐賀藩占據絕對主流地位,被稱為「鍋島論語」的狹隘隱誨的教材是武士必修書目。大隈重信被當作改革派趕出弘文館反而成全他有機會進入學習荷蘭文化的「蘭學寮」,獲得學習蘭學的機會。

他又游歷長崎,學習了有關英國的文化。他有機會接觸荷蘭憲法、美國獨立宣言,成為一名胸懷立憲思想的青年。他的青年時代正趕上明治維新的動亂期,為了推動佐賀藩加入「尊皇倒幕」運動,他付出艱辛努力。

日本近代明治時期的奇才,首相到校長 大隈重信,教育比政治偉大

年輕時期的大隈重信

大隈在明治維新時期最引人注目之處是處理財政問題和修改不平等條約。明治政府為了對內遏止動亂,對外避免被殖民地化,採取富國強兵政策謀求與歐美列強平起平座的地位。這一政策要以強大的財政作為後盾是不言自明的。

為此必須整頓混亂的貨幣制度、處理各藩所有債務、償還外債。而且處理秩祿問題、增強軍備、拓殖產業等都不能缺少經費,需要增加並穩定國庫收入。政府採取了增收地租等措施。雖然其中有大久保利通、松方正義、井上馨、澀澤榮一等人的努力,但也不能忽視1871年擔任了專職大藏大輔的大隈的功勞。

二、大隈功名

始於1874年的自由民權運動提出的最大目標是設立民選議會。伴隨鬥爭白熱化,政府不得不開始思考對應方法。在政府徵求各位參議意見時,大隈重信上奏了連伊藤博文也望塵莫及的激進方案,結果遭到罷免。此時北海道開拓事業由於受到自由民權派對出售官有產業問題攻擊而告中止。天皇頒布了將於1890年開設國會的詔書,封殺了自由民權運動,史稱「明治14年政變」。

開設國會的詔書頒布後,1881年成立了以板垣退之助為總理的自由黨,1882成立了以大隈重信為總理的立憲改進黨。兩黨都是對抗薩長藩閥政權的政黨。但正如尾崎行雄評論的:「自由黨是由一些血氣方剛的士族組成,他們的主張偏激,所以我們(立憲改進黨)必須選擇一條穩健路線。我們的黨員應該是有知識、有財產、有名望的人,我們要把這樣的人組織起來」。可以說立憲改進黨是以「知識、財產、名望」為組織基礎的。大隈還於「明治14年政變」的第二年,即1882年創建了早稻田大學的前身——東京專門學校。

堪稱開日本政黨先河的自由、改進兩黨在成立後經常產生對立。其間,自由黨左派引起了福島事件、高田事件、群馬事件、加波山事件等,政府對此採取越來越嚴厲的鎮壓措施。1884年政府命令自由黨解散。雖然改進黨沒有被解散,但在同年12月正副總裁大隈重信和河野敏鐮宣布脫黨。

日本近代明治時期的奇才,首相到校長 大隈重信,教育比政治偉大

大隈重信

大隈有很強的功名心,他參加了1888年第一次伊藤內閣及其後的黑田內閣,擔任外相,致力於廢除治外法權、確立關稅自主的修改不平等條約工作。大隈是在其前任井上馨外相提出的修改案遭到民權派和政府內的反對而告失敗後接手這項工作的。在有關廢除治外法權方面,井上案同意在涉及外國人的審判時加入外國人審判員,並有決定權。大隈則提出外國人審判員限於大審判院。關於關稅自主問題,大隈提出廢除協定關稅,日本自主確定稅率。暫定上調一部分協定稅率,一部分實行自由課稅,12年後實現完全關稅自主。

1889年,日本分別與美國、德國、俄國簽定新條約,使人們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但是舊自由黨派系和國權派強烈批判這個方案與井上案一樣喪權辱國,大隈外相於1889年10月遭到玄洋社成員來島恆喜襲擊而失去雙足,12月被迫辭職。此後歷代外相的工作都以修改條約為中心,最終廢除外國人居留地治外法權比大隈方案晚了5年,實現關稅自主晚了解10年。

三、大隈內閣

1890年舉行了第一屆眾議院議員總選舉,在300名定員中自由黨各派系共取得131席,改進黨獲得43席,在野黨議席超過半數。此後民黨派系持續占據優勢,他們主張「節約財政、休養民力」,使藩閥政權深感苦惱。除甲午戰爭(日本稱之為日清戰爭)期間外,民黨經常使政府提出的預算案不能順利通過。甲午戰爭(日本稱之為日清戰爭)後,第三次伊藤內閣准備通過增收地租充實行政、軍備和經營殖民地的經費,自由黨和進步黨(以立憲改進黨為中心,與立憲革新黨等合並組建)對此表示反對,使增收地租案夭折,經常出現對立的兩黨通過這件事在時隔很多久之後形成了統一戰線。

兩黨感到要對抗藩閥政府兩黨就必須進行合並,於是在1898年6月兩黨合並組建了憲政黨。伊藤首相為與之對抗,想要成立自己的政黨,但由於山縣有朋的反對而功虧一簣,被迫內閣總辭職。伊藤推薦大隈和板桓接任首相,被稱為日本政治史上第一個政黨內閣的大隈內閣於1898年6月30日誕生了。

大隈在地方官會議上說道:「此次內閣更迭與歷次內閣更迭有着不同的意義。過去的內閣不允許內閣成員加入政黨,此次則正好相反,是純粹的政黨內閣。時事進步促使出現了政黨內閣,只要我們上下一致專心國務,本屆內閣前途是充滿希望的。」

在本屆內閣內,於8月10日進行了第六屆總選舉。結果憲政黨獲得總數300席中的263席,88%的候選人當選,這個數字比1942年進行的翼贊選舉時推薦候選人占當選者總數82%還要高,可謂空前絕後。但實際上憲政黨中的進步黨派和自由黨派各有各的政策主張,雖同屬同一個政黨但同室操戈。由此發生了尾崎行雄文相的「共和演說」問題。尾崎為批判金權政治,寫了一篇「日本沒有實行共和政治的勇氣」的但書,其中有一段「讓我們假設日本實行共和政治,那麼三井、三菱等將是總統候選人」的論述,結果被人惡意宣傳尾崎有共和思想,自由黨派系也隨聲附和,尾崎不得不辭職。

自由黨和進步黨圍繞着後任問題發生內訌。自由黨派系因為提議沒有被採納便自行召開黨大會,決定解散憲政黨,同時向國會提出建立同名的「憲政黨」的申請書。進步黨派沒有阻攔自由黨派系的做法,也另外成立了「憲政本黨」,憲政黨最終分裂了。此前,自由黨派系閣僚已經提出辭呈,雖然大隈還想由進步黨派系單獨維持內閣,但未得到天皇允許,大隈還沒有作為首相在國會議政壇上站過一次就掛冠而去了。

時光荏苒,大隈第二次組閣已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夜的1914年4月16日。在這屆內閣之前,第三次桂太郎內閣期間發生了護憲運動,導致桂內閣倒台。繼而薩摩藩派海軍大將山本權兵衛組閣,政友會作為執政黨參加政權,所以該屆內閣又被稱為「閥首黨身內閣」。由於內閣修改了只允許現役軍人擔任軍部大臣的制度,擴大到預備役人員,又進一步修改了文官任用制度,擴大了首相自由任用范圍,從而得到輿論好評。但是1914年1月23日各報紙紛紛報道了「西門子事件」,隨着調查深入,一批海軍高官被逮捕,輿論一片嘩然。同時,貴族院大幅削減海軍預算,導致山本首相辭職。

經過清浦奎吾組閣流產,第二次大隈內閣成立。大隈內閣執政黨包括立憲同志會以及非政友會派的立憲國民黨、中正會,在議會共占165個席位。元老們對大隈內閣最大期待是壓制政友會和解決不受歡迎的陸軍增編兩個師團的問題。古島一雄曾向犬養毅進言道:「大隈內閣根本不行,只不過是官僚軍閥的爪牙而已,不仰山縣有朋之鼻息則一事無成,君不應參加這個內閣。」

四、二次組閣

當時國際局勢不斷緊張,1914年7月28日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於8月23日對德宣戰。大戰期間,大隈謀求實現陸軍增編兩個師團,遭到議會否決。於是大隈在12月25日宣布解散國會。這次解散議會是元老們期待的壓制政友會派系的絕好機會,為此大隈在組閣之後馬上着手對地方行政長官進行更迭。在總共同48名地方長官中有13人被罷免,32人變換了任所。大隈還更換了全國各地內務、警察部長,將內相大浦兼武平調改任農商相。他還採取利益誘惑、干涉選舉、承諾返回利益等手段從企業界收受大量選舉資金,展開「金權選舉」。

在此之上還展開了以大隈重信獨特方法為基礎的選舉運動,比如「車窗演講」、利用當時新媒體–錄音帶進行演講等等。在1915年3月25日進行的選舉中立憲同志會獲144席,立憲政友會獲106席、中正會獲36席、大隈後援會獲29席,立憲國民黨獲27席、無黨派人士獲39席,與解散時相比,同志會增加49席,政友會損失78席而遭慘敗。大隈內閣中同志會、中正會、大隈後援會共占據209席,奪得絕對多數席位,完全達到了山縣有朋等元老們期待的壓制政友會的目標。

日本近代明治時期的奇才,首相到校長 大隈重信,教育比政治偉大

晚年的大隈重信

在此次選舉當中,大隈內閣向中國提出堪稱日本歷史上最大條約的「對華21條」。對此,評論家德富豬一郎猛烈批判道:「這樣對待支那政府和支那人就象對待自己的臣屬和妻妾,當然會招致他們的不快。從歐美人來看,日本想要把支那變成自己的屬國。」

在大選中失敗的政友會相繼就政府對華政策、大浦兼武內相在確定候選人時收受金錢賄賂、政府幹涉選舉等問題對內閣提出不信任案,但都因執政黨占據多數席位而被否決,反而通過了陸軍增加兩個師團案。但是,在上屆議會時大浦內相為增加陸軍案能獲通過而收買十幾名議員的事件被發覺而不得不辭職。對元老們來說,壓制政友會、增加陸軍兩個師團兵力的目的都已達到,大隈內閣的御用任務已經完成。在另一個元老們期待的第四次日俄協約與秘密協定締結後,他們認為已沒有必要再為大隈內閣的崩潰踩剎車了。於是大隈決心辭職,並上奏由加藤高明接任首相,遭到拒絕。1916年10月寺內正毅內閣成立。

五、創建大學

當然,可能「東京專門學校」這個名字大家並不太熟悉,但「早稻田大學」肯定都知道吧?沒錯,東京專門學校就是早稻田大學的前身,於1902年20周年時改的名。

1882年,大隈重信提出了「教育比政治功業更偉大」的口號,開始着手建立東京專門學校。由於明治維新之初,日本國內財政極度匱乏,再加上普及教育的理念在當時並不受認可,所以建校的阻力重重,在建校之初,竟然僅僅只有80幾個學生。除了財政壓力之外,大隈重信面臨的更多的阻礙,還是來自日本政府和他自身。

就在幾年前,身為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由於主張的「征韓論」不受認可而憤然辭職,並假借興辦學校之名,培養了軍事人才,然後發動叛亂,就是日本著名的「西南戰爭」。

叛亂後來雖然平定了,但明治政府卻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對辦學校、招學生這種事有了心理陰影,所以對於大隈重信的主張是堅決不贊同,甚至還定期派出探子去偵察學校里有沒有不良的跡象。

好在大隈重信有自己的一套辦學理念,除了由他首次提出的「學術獨 立」概念外,他還首創「公眾教育」理念,不僅擴大招生范圍,進行開放辦學,還免費向校外學生發放教學講義,積極推廣普及教育。憑借着這些舉措,東京專門學校在社會上贏得了一片好評,這才打消了日本政府的疑慮。

大隈重信另一個建校的阻礙,就是他自己了。為什麼這麼說呢?是因為大隈重信在日本政壇混跡已久,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改 革措施,損害了大批權貴的利益,所以也招致了不少的報復。在1889年右翼分子組織的一次刺殺行動中,大隈重信被炸斷了一條腳,從此只能靠拐杖走路。

為了避免學校和學生受到他的牽連,建校這件事他只能暗中參與,而不能親自出面,所以這才有了我們開頭介紹的那一幕:在東京專門學校建校15周年的紀念儀式上,大隈重信首次露面,而學生們這才知道,原來他們的校長竟是曾經的政壇風雲人物。

日本近代明治時期的奇才,首相到校長 大隈重信,教育比政治偉大

早稻田大學銅像

直到1907年,已經年近七旬的大隈重信辭去政府職務,正式擔任早稻田大學校長。而且,他為了嚴格遵守自己所提出的「學術獨立」的理念,拒絕再擔任任何職位,僅僅是掛名校長而已。

15年後,84歲的大隈重信去世,他的葬禮成為日本有史以來最盛大的「國葬」之一,僅僅是早稻田大學,就有超過12000名師生參加,自發前來的日本各界人士更是超過150萬人,被稱為「國民之葬」。

結束語:從首相到校長,或許,這正是應驗了他的那句口號——「教育比政治功業更偉大!」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我來讀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