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 為傳統節慶民俗文化提供新窗口

文旅融合 為傳統節慶民俗文化提供新窗口

2019年7月8日,農歷六月初六,湖南省張家界市舉辦土家族「六月六」民俗文化節活動。當地各族群眾身着盛裝,歡慶「六月六」,吸引眾多遊客觀看。

吳勇兵攝(人民視覺)

文旅融合 為傳統節慶民俗文化提供新窗口

今年端午節,各地民俗活動精彩紛呈。圖為河南洛陽市民遊客體驗點硃砂驅瘟避邪等端午傳統習俗。

黃政偉攝(人民視覺)

在文旅融合不斷推進的當下,旅遊不再只是簡單的吃喝玩樂、下車拍照,了解並體驗旅遊地的特色文化成為旅途中必不可缺的一環。旅遊市場為傳統節慶、民俗文化提供了新的展示窗口,也因此變得豐富而厚重。

節慶活動吸引遊客參與

每年農歷六月廿四,雲南彝族地區的火把節就拉開了序幕。興奮的人們圍着紅彤彤的篝火起舞、歌唱、做遊戲,以此來慶祝這個古老的節日。如今,充滿民族特色和地域風情的彝族火把節已成為當地旅遊的一面金字招牌,以此為基礎衍生的各類文化旅遊活動更吸引了大量遊客。以2018年8月舉行的涼山彝族傳統火把節為例,開幕後4天就吸引了215萬遊客到涼山參與體驗,旅遊收入達10.79億元。其中,僅8月5日晚的狂歡夜,就有超過37萬人參與。

近年來,隨着傳統節慶日益受到人們關注,越來越多具有特色的節慶民俗活動吸引了人們的目光,給旅遊市場帶來了新變化。不少遊客會專門挑選端午節、潑水節、那達慕等傳統節日到當地旅遊、體驗節日氛圍,而一些民俗活動(如祭祀儀式、雕刻繪畫、織布扎染等)也變身成為供遊客參與體驗的文化旅遊項目。

「傳統節日是民俗活動的集中展示,與旅遊市場相結合,有助於推動當地民俗文化的傳播,同時也能滿足人們對異文化的需求。」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萬建中對本報記者說。

56個民族有各自的民族節慶,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彝族的火把節、傣族的潑水節、白族的三月街、苗族的蘆笙節……其中一些還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多種多樣的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成為中國傳統節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吸引海內外遊客了解參與。

民俗文化豐富旅遊體驗

端午節、中秋節、清明節被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以來,旅遊市場快速增長,旅遊與傳統節慶文化、民俗文化融合的趨勢愈發顯著。經文化和旅遊部綜合測算,今年端午節,全國國內旅遊接待總人數9597.8萬人次,同比增長7.7%,實現旅遊收入393.3億元,同比增長8.6%。旅遊市場「民俗活動精彩紛呈」,是端午旅遊一大亮點。端午節期間,廣東、福建、江蘇、江西、湖北、湖南等地通過舉辦賽龍舟、包(吃)粽子、穿漢服、誦《離騷》、祭屈原、掛艾草菖蒲、點雄黃酒、畫額、佩香囊等活動,展示端午傳統習俗,吸引大量遊客。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旅遊時大多關注自然山水。近年來,人們對旅遊地的民俗文化、生產生活關注度越來越高。民俗文化、民間手工藝等內容與旅遊相結合,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邱運華對本報記者說。

旅行社和在線旅行平台也抓住文旅融合契機,推出一系列包含傳統節慶活動和民俗文化體驗的旅遊產品。「隨着消費升級,越來越多遊客不滿足走馬觀花的打卡式旅遊,而是希望在旅途中深入了解當地人文特色,體驗當地民俗文化。」攜程國內自營負責人張祺對本報記者說。

由當地手工藝人指導製作蒙古族太陽花、皮畫、手鏈……在攜程旗下的內蒙古親子跟團游里,體驗蒙古族生活用品製作是旅遊活動之一。去往西安的行程加入了皮影戲、拓片等非遺體驗活動,還有漢服旅拍等內容。「總體而言,大人和孩子更喜愛這類包含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帶有沉浸式體驗、互動性強的旅遊產品。」張祺說。

「人們過去可能只看重民間工藝的成果,也就是產品,把這個東西買回家。現在,民間工藝製作過程所具有的展示性逐漸受到人們認可,遊客親身參與體驗,對民間手工藝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播有積極作用。」萬建中說。

包含民俗文化和非遺體驗的旅遊產品也得到了遊客的正向反饋。「從攜程旅遊大數據點評來看,遊客對民俗、非遺文化體驗活動好評率非常高。例如雲南跟團產品中,帶有民族扎染體驗、摩梭走婚講解、豬槽船體驗等內容的產品,好評分比常規產品平均要高0.3分。」張祺說。

深入挖掘弘揚傳統文化

在邱運華看來,民間文化與旅遊相結合,打破了一些民俗活動只在特定時間才有的局限。「通過旅遊展示給遊客,有助於普及民俗文化,對於不太了解當地民間文化的大眾來說,是一件好事。」

2017年1月,中央發布《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春節逛廟會、元宵賞花燈、端午體驗包粽子、中秋賞月放燈……傳統節慶活動日益增多,各地也在此基礎上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就拿端午節來說,除了人們最為熟悉的賽龍舟、喝雄黃酒、吃粽子等傳統民俗,北方一些地區還舉辦了打馬球、踏柳吟詩等民俗活動,充分體現北方的地域文化特色。

專家認為,推動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要將當地的傳統節慶文化、非遺文化和民俗文化有機結合,充分挖掘其中的優秀元素。「如何在旅遊活動中合理安排民間文化和民俗文化,是我們接下來需要研究的。」邱運華說。

「要防止過度開發和以假充真。」萬建中認為,將民俗文化和手工技藝通過策劃、包裝變成具有展示性的節目或體驗活動,實質是推動民間文化與現代社會結合、不斷轉型創新的一種方式。旅遊與文化相互促進,將推動當地文化整體前進,喚起更多民間文化記憶。(何欣禹)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7月22日 第12 版)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人民日報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