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黑板這些「世界遺產」的冷知識,你知道多少?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6月8日電(記者 上官雲)去年,中國貴州銅仁梵淨山成功列入「世遺名錄」,意味着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到53項。今年,良渚遺址保護和申遺工作也在順利推進。

世界遺產應如何保護利用,一直是個頗受關注的話題。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記者采訪專家得知,即便申遺成功,如果不加以保護致使其遭受破壞的話,也可能被「摘牌」。對於世界遺產需合理利用,保護永遠是第一位。此外,數字技術的發展,也為世界遺產的保護帶來了某種可能。

想成為「世界遺產」不容易

何謂「世界遺產」?資料顯示,它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混合體(即雙重遺產)、文化景觀4類。其中世界文化遺產專指「有形」的文化遺產,如中國的長城等等。

敲黑板這些「世界遺產」的冷知識,你知道多少?資料圖。王占山 攝

加入《世界遺產公約》後,1987年,中國申報了首批6處文化遺產和雙重遺產項目,包括長城、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等。它們全部成功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8年,中國貴州省梵淨山在巴林麥納麥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30多年來,中國已申報成功53處世界遺產,總數位居世界第二。

不過,想躋身「世界遺產」行列並不容易。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介紹,包括文化遺產在內的「世界遺產」擁有一套詳細、嚴格的標準,只有符合要求的才能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躋身「世遺名錄」並非一勞永逸

但成功進入「世遺名錄」,並不代表一勞永逸。《世界遺產公約》規定了一系列保護義務,如果對世界遺產放任不管致使其遭受破壞的話,也可能會被「摘牌」,即從名錄中撤銷。

2009年,德國德累斯頓(Dresden)的易北河谷(Elbe Valley)被世界遺產組織除名,理由是一座修建中的跨河大橋破壞了易北河谷文化景觀,它也是繼阿曼的阿拉伯羚羊保護區之後第二個被除名的世界遺產項目。

那些珍貴的世界遺產,固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帶動當地文化旅遊的發展,但也可能給遺產地的保護和管理帶來壓力。2014年,大運河與絲綢之路被列入世遺名錄後,《中國青年報》曾做過一次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有83.7%的受訪者擔心一些地方可能將世界遺產當作搖錢樹,導致破壞性開發。

敲黑板這些「世界遺產」的冷知識,你知道多少?資料圖:敦煌莫高窟窟區「遊人如潮」。王斌銀 攝

「中國的世界遺產狀況總體還不錯。其中有些保護得比較好,有些稍微有一些欠缺。」王巍表示,申遺之後,採取何種方式進行合理保護、利用,也確實是另一個重要的任務,應當引起重視。

數字技術能讓世界文化遺產「永生」嗎?

近年來,數字技術的發展,則為一部分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利用這種高科技,或許可以令許多文物古跡在虛擬世界中「永生」。

今年4月初,巴黎聖母院因火災受損。外媒報道,藝術歷史學家和歷史建模師安德魯•塔隆(Andrew Tallon)在2015年對巴黎聖母院進行過全方位的研究,創建了該建築的數字檔案。當時便有人認為,這也許能對巴黎聖母院重建有所幫助。

在今天,利用數字技術記錄與呈現歷史建築、文物,並非只存在於想象之中。以敦煌石窟為例,近年來,它的數字化成果頗為豐富,通過數字敦煌資源庫、數字展、網絡體驗等途徑,一大批「數字敦煌」產品相繼在各地前亮相。

「我們可以採集文物的數字信息,更高效地管理每一棟古建築或文物。」古建築專家李衛偉解釋了數字技術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可能起到的作用,「這些數據還可以用作研究。如果文物古跡因不可抗力被損毀,就可以利用保存的數據將其比較精準的復原」。

「保護」始終是第一位

當然,包括數字技術在內各種高科技的運用,無疑可以保留更多的文物古跡信息,但實體文物的價值,卻難以被取代。

敲黑板這些「世界遺產」的冷知識,你知道多少?資料圖:鳥瞰鼓浪嶼全景。 王東明 攝

如何才能更好保護這些珍貴的世界遺產?此前,《關於加強和改善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中明確規定,一切開發、利用和管理工作,首先要把遺產的保護和保存放在第一位,應以遺產的保護和保存為前提,以有利於遺產的保護和保存為根本。

王巍也認為,對於世界遺產需合理利用,可因地制宜採取數字三維技術等多種方式進行保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鼓勵開發利用,「但當保護和利用發生矛盾時,『利用』應讓位於『保護』」。

「對這些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要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保護始終是第一位。」王巍強調,關鍵是要掌握合理利用的「度」,多方協作,才能實現「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目的。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