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敗後,日本是如何從一個「被占領國」向一個「獨立國家」轉換?

1950年,基於戰爭的需要,美國需一個強有力的日本來成為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同盟和後盾。為此,在排除其他國家的情況下,美國與日本單獨媾和簽訂了《日美安保條約》,日美同盟關系正式確立,《日美安保條約》的主要內容規定,美國有權在日本國內及其周圍地區駐扎陸、海、空軍。這使得日本在形式上從一個被占領國開始向一個獨立的國家轉換。

一、日本很適合作為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工業生產基地

從地理位置上看,美國本土和亞洲隔着太平洋,美國和亞洲的距離太遠,如果因為戰爭的需要美國要把所有的武器從本土運過來成本太大也太不現實,為此,從本國的國家利益出發,美國需要在亞洲有一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來維持他的戰略需要。

日本作為一個二戰戰敗國,被美國為首的盟軍占領並改造,並被剝奪了作為一個正常國家所應有的戰爭權,國家的防衛幾乎全依附於美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日本很適合作為美國在亞洲的強有力的軍事工業生產基地。

為此日本在美國的指示下建立了警察預備隊,強化海上保安廳,並重啟有防衛生產能力的企業。戰敗後全部被解體但仍然存在潛在的生產能力的日本舊軍事工業以此為契機,公然開始復活。

二、大量資金注入,使原本氣息奄奄的日本經濟開始復活

1950年-1955年,超過5700億日元的特需資金注入,使原本氣息奄奄的日本經濟開始復活。超過1000億日元的滯貨被一掃而空,產業界也因為特需和輸出的增加而改變了一直以來的不景氣狀況。

因為和平條約的簽訂,使日本原本形式上的國家的獨立走向了實質上的國家再建和國家自立的第一步。軍需材料的大量訂單國內生產開始擴大,隨着輸出的急増,機械、金屬、化學、木材加工等各工業部門,特別是重化學工業部門,達到了戰後生產的最高產量。重大企業的效益在「神武景氣」當中得到了猛烈的增長,創造了戰後利潤的新紀錄。

然而這種特需經濟是被美國的戰爭政策和軍事預算所左右的,不管投入了多少的資金,在適應這種訂單生產的體制下,這只是日本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的偶然外部因素,而且這種的發展模式極度不穩定。在內容上來看,特需經濟上直接兵器的生產方面90%以上是炮彈生產,對於經濟的發展形勢也是不全面的。這和日本本身的防衛計畫沒有直接的關系。

三、吉田茂——引領日本走向先經濟後軍備的發展道路

日本戰後以來形成的一直影響到現在的國家防衛戰略思想要提到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吉田茂。吉田茂,1946年-1954年擔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對戰後日本初期的政治經濟及國家安全戰略思想的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是他引領着日本走向先經濟後軍備的發展道路,奠定了日本獨特的「寓軍於民」軍工體系的基礎。

二戰後初期的日本軍備思想是在特殊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在吉田茂國防戰略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吉田茂的主張是既不同意非武裝中立,也不贊成立即大規模重整軍備。吉田茂的國家安全戰略是在依靠日美同盟關系來保障安全的主張及獨立於美國的主張之間,在重視國民福利政策保障經濟發展與要求發展軍備之間,尋求折中的一種產物。

四、日本獨特的「寓軍於民」軍工體系

概括起來,吉田茂的戰略思想包括三個方面:1,主張建立自衛武裝;2,主張先經濟後軍備;3,主張集體防衛。

在武裝還是非武裝上,吉田茂的態度是很明確的,堅決反對非武裝中立主義,支持自衛武裝理論。但是在武裝力量的規模和速度上,是反對大規模重建軍隊的理論的。

在他看來,在經濟和軍事的關繫上,經濟是第一位的,軍事是第二位的,經濟的發展和民生的安定是建設軍事力量的先決條件,軍事為量的發展要適應國家經濟力量的發展,不能超越經濟的發展速度。尤其是戰後初期,日本的國力經過二戰消耗殆盡,國內百廢待興,如果此時再加強軍備的話會把這個國家拖跨。

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是與這個國家的經濟是否繁榮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經濟上不能自立,依賴別人,那麼它的獨立和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因此,應該循序漸進地隨着國力的發展逐步增強國家的國防力量。

同時,集體防衛是吉田茂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認為,當今世上任何國家都不能單靠自己的力量來保衛自己,共同防衛是世界上的共同觀念。日本的政治經濟形勢要求日本既不能大規模擴充軍備,也不能搞武裝中立,因而與美國建立共同的防衛體制,依靠美國的軍事力量來保障國家的安全,是日本唯一的選擇。

五、嶄新的日本軍工業,改頭換面後以新的面孔出現

1951年,日美簽訂《舊金山和約》和《日美安全保障條約》,日美安全保障體制從此刻開始正式建立。根據條約的規定,日本應該「逐漸承擔起本國的防衛責任」,換句話說,美國允許日本充實軍力來減輕美國的防衛負擔。

1954年,日美簽訂《共同相互防衛援助協定》(MSA),然而這種同盟關系並不是完全平等的關系,日本在接受美國提供的經濟援助的同時,美國要求日本要擴大其防衛力量,以減輕美國的防衛壓力。

為承擔相應的防衛力量,1954年7月,日本更新了自衛隊的航空部隊設備,二戰時期只有海軍和陸軍的部隊在戰後首次擁有了空軍,為此海、陸、空三軍軍種的日本自衛隊正式成立,自衛隊的成立給了日本以增添武器裝備、增強軍事工業能力的契機。於是在1957年,日本指定第一次防衛計畫期間,每年的國防預算為國民收入所得的20%以下。但這次仍然未擺脫美國的援助,大部分的裝備依然依存於美國的援助,作為防衛力量自主基礎的防衛產業自主發展還未完全形成。軍工生產的各企業已經開始由免費漸漸向付費轉變了。

​1958年,經團連防衛生產委員會、日本兵器工業會、日本航空工業會、GM協議會四團體共同組成防衛產業研究會,開始了技術的開發和產量化研究。

1954年到1959年防衛廳簽訂訂單的前十位企業名單中,新三菱重工、川崎航空、三菱造船、富士重工、三菱日本重工、三井造船、川崎重工、日本石油、標準石油、石川島播磨重工等嶄新的日本軍工業從戰前重化學工業企業中抽離,改頭換面後以新的面孔出現。

參考文獻:

玉國,魯燕《日本軍工產業規模分析》

朱偉,徐恆大《透視日本軍工動員潛力》

福田惠介,大坂直樹,陳言《日本軍工大揭秘》

張國權,王紀俠,王衛東《藏軍於民的日本軍工企業》

馮鋒《日本軍工巨頭三菱發跡史》

柴垣和夫:《三井和三菱:日本資本主義與財閥》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野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