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時代的新文學潮流

□呂 明

在手機微信的驅動下,現代社會生活日趨快捷、方便、多元和碎片化。一種在微信朋友圈發表的四行以內微詩,以星火燎原之勢迅速傳播,成為「微時代」文學的新潮流。廣東詩人熊國華,可以說是微詩的領軍人物。2014年騰訊開辟微信群功能不久,熊國華、田忠輝即在廣州發起成立了「國際華文微詩群」,人數一度達到500人,日產原創微詩200多首,被譽為「當下最火爆的國際性微詩群」。他們倡導的四行微詩,被專家譽為「微詩體」和「現代絕句」。

繼主編《國際華文微詩選粹》(2015卷、2017卷)之後, 熊國華2019年又主編了「國際華文微詩精品叢書」20部。最新出版的《熊國華微詩選》(中英對照)即是其中一本。從形式來說,其中有一行微詩(如《同病相憐》:「一個影子對着光杆苦笑」);二行微詩(如《風的秘密》:「在心動與手動之間/橫躺着一部厚厚的《禮記》」);三行微詩(如《世界之窗》:「把世界濃縮成窗口/把窗口天天握在手中/透過窗口探世界」),但更多的是被認為標配的四行微詩。

熊國華在《旋轉的世界》自序中說:「只有觸及靈魂的藝術,才有感人的力量。」精神的思辨,在他的詩中隱隱成為第一性的東西。讀熊國華的微詩仿佛在讀紀伯倫的散文詩和泰戈爾的小詩,處處釋放着思辨和哲理的芬芳。不過,細細品味,更可觸到如杜甫、李紳般傳承數千年的詩歌里敘事傷世的沉重。《思想者》猶如詩人的自我題照——「半跪慈悲蒼天,半跪苦難眾生/用手撐起唯一高貴的頭腦」。他密切關注苦難眾生和人類生存環境,在《消費時代》里用一種十分「堵」的堆疊發出了關於生存環境沉痛到絕望的嗥叫與警告:「消費路易十三,恍惚像個皇帝/消費偉哥,骨髓開始空虛/消費核泄漏,後代變成怪胎/消費地球,死無葬身之地」。詩人如預言家,能警醒在廣告和金錢中日益膨脹的人們嗎?在《敘利亞空襲受傷男童》里,「鮮血不是用來化妝/你如一片秋葉落在救護車上/太多的驚恐讓你不會流淚/五歲的眼神有了百年滄桑」,透出悲天憫人的人文關懷。

熊國華十分關注當下社會生活,尤其關注弱勢群體。農民工、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現實問題橫梗在詩人心中。他沒有美化和粉飾現實,他看到農民「脫貧的欲望像塞車一樣擁擠」,可是,他們如「被城市污染的魚群,無法回到原鄉」(《農民工》)。熊國華詩里的「原鄉」不光是因為許多打工的農民流落在城市里而導致鄉村的衰落,更多的是精神的「原鄉」也失落了。在「野渡無人。何處空巢老人」的觀照思考中,詩人發出「野渡哦!河水是我憂傷的倒影」(《野渡》)的感嘆。《留守兒童》選擇了最巧妙動人的表現點:「媽媽從廣州寄來的月餅/今夜,只能跟小黑狗一起分享/親情被金錢劃開的傷口/盼望天上的嫦娥,施法撫平」。這讓我想起彭燕郊的《讀信》,也是用月亮說事,「大滴大滴的眼淚模糊了月亮」,這是彭燕郊在讀到60年代中久違的朋友來信時,在心中祈願「再也不要讓眼淚模糊了月亮」。雖然兩首詩的情感濃度不同,但是悲憫情懷是一樣的,猶如杜甫的三吏三別、白居易的《賣炭翁》一樣催人淚下。

熊國華在《新時代的微詩》中提出:「世界上最有生命力和殺傷力的生物,不是恐龍而是微生物。」他認為:微詩不微,主要在於高度的「濃縮性」。我們品味他的微詩,發現他通過精煉的文字把思想、意象、情感淬煉成鈾,創作出更純粹、更精美的詩句,閱讀引爆後能量更大,讓我們的心靈受到震撼,記憶深刻。例如《孫中山銅像》:「用剪斷的辮子做一根/黑色手杖/敲醒沉睡的大地」,這首詩銜接的是魯迅先生特別欣賞的《擊壤歌》短促明快的民歌傳統。斬釘截鐵的詩句,巧妙地表現了孫中山喚醒民眾對封建王朝的反抗。

在《中秋的思念》里,熊國華大膽地作出了用4行微詩貫通古今詩學的嘗試。首句「春蠶。蠟炬。飛紅。絲雨」,有如中國遠古歌謠《彈歌》中的「斷竹,續竹;飛土,逐肉」,直接短促,並列拼貼,跳躍性強;第二句「衣帶漸寬,人比黃花」化用宋詞,是元曲的套路;後兩句「春分盼望着中秋的月餅/人海中永遠刪不掉的桃花」,是現代詩的延伸。由此可見,微詩的表現手法是靈活多樣的,可以承接與活用古今中外各種詩學傳統。熊國華對微詩的探索,無疑具有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意義。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