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二月二,趕廟會是孩子們最期盼的 | 豫記

元宵一過,年就算正式過完了,小時候正月年一過,我們最大的期盼就是趕廟會。每年二月二龍抬頭,村里都有廟會。而那時的廟會,如今再也見不到。

小時候二月二,趕廟會是孩子們最期盼的 | 豫記

曾經的二月二

我跟爺爺趕廟會

鄉村廟會,承載着小時候最美好的記憶,村頭田野里的露天大戲,就是一場溫暖的狂歡。

二十年前,二月初二,我跟爺爺趕廟會。

河埂兩邊的麥苗綠意盎然,遠遠傳來「咣才、咣才」的鐃鈸聲,廟會已經開始了。

老家的廟會,如果套用本山大叔的小品詞「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一點也不為過,十里八村的相親們如潮水般涌來。

小時候二月二,趕廟會是孩子們最期盼的 | 豫記

那時趕廟會都是走着去,不像現在有這麼多交通工具,平日里安靜的小村,人聲鼎沸,本就不寬敞的村道,黃塵彌漫,人們扶老攜幼,拖家帶口,提着小馬扎或小板凳,不時碰在人身上。

離戲台還很遠,就擁擠不堪,大戲還沒開場,鐃鈸和小鑼一直敲,把廟會的熱鬧氣氛炒至最高點。

小孩子喜歡廟會,各村的小夥子大姑娘更喜歡,姑娘們早早梳洗打扮,穿上只有過年才有的新衣服,來趕廟會。沒准在會上遇到心儀的對象,終身大事就有着落了。

更有農村的大嘴媒婆也早早帶上女方和家長,趁着有會,讓男女雙方遠遠相上幾眼。

那年月,農村的婚姻比較傳統,在會上大姑娘往往比較靦腆,偷偷瞄上幾眼遠處的小夥子,羞澀地低頭,臉紅不說話,這親事就算是成了。

剩下的事情就交給那個巧舌如簧的大臉媒婆。村子里,不知有多少小夥子大姑娘就是在會上相親之後,喜結良緣。

小時候二月二,趕廟會是孩子們最期盼的 | 豫記

通往戲台的路兩邊,密密麻麻的擠滿了各種攤位,有賣衣服的、賣農具的、賣種子的、賣小玩具的、捏糖人的、賣各種調料的、賣祖傳耗子藥的……

當然,生意最好的還是賣小吃的,小吃攤擺出兩里地遠,美食誘人的香味混在一起,撲面而來,即使剛剛在家吃過飯,這會兒也會覺得餓了。

小時候二月二,趕廟會是孩子們最期盼的 | 豫記

對小孩子而言,廟會上吸引力最大的就是各種小吃:水煎包、胡辣湯、心肺湯、丸子湯、廣東甘蔗、冰糖葫蘆、苞谷筒(河南地方小吃,就是用特定的機器,把玉米做成膨脹的圓筒狀,可以掐成節或盤成卷,又香又脆,里面加入糖)、花喜糖、油旋火燒、鹵肉、涼粉等。

特別是那時候的水煎包,一塊錢能買六到八個,有韭菜雞蛋的、豬肉大蔥的、牛肉的。

小時候二月二,趕廟會是孩子們最期盼的 | 豫記

那時候都是真材實料,用的韭菜白菜等都是自己種的,趁熱再來碗胡辣湯,那滋味,美不可言。後來再也沒吃到這麼好吃的水煎包和胡辣湯。

如果中午大人留在會上不走,還可以吃只有本地才有的心肺湯,簡易的棚子搭在人流最多的十字路旁邊,一口大鐵鍋里,咕嘟嘟冒着香氣,里面是用大料煮的豬頭、豬心、豬肺、豬肝、大腸等。

師傅用鈎子鈎出煮得爛糊的心肺等,麻利地擱在案板上切成小段,放入瓷碗,澆上原湯,再撒上蒜苗和香菜,濃郁的肉香和翟蒜苗的清香碰撞在一起,口水不由自主流了下來,那時覺得人間美味,都在這碗湯里了。

那時廟會上的娛樂項目

現在還有嗎?

除了這些沒有賣相但又好吃無比的小吃外,再往廟會的那頭走就到了娛樂區了。各種鄉村里不常見的娛樂活動,如套圈、槍打氣球、玩猴、馬戲團、放錄像的等,占滿戲台周圍的空地。

印象最深的是套圈的和支着大圓帳篷的馬戲團。

這兩個地方是大人和年輕人的天下。那時候人窮,套圈的東西基本上都是菸酒一類,小孩玩具很少。

用粗木棍圍上一圈,最外面是一盒一盒的煙,中間幾層是兩盒煙,再里面是整條煙,最後面就是一盒幾十塊的酒了。

最遠的酒那層是難度系數最大的,我們那邊都是用竹圈套,一塊錢十個圈,鄉親們里三層外三層圍在套圈的地方。

小時候二月二,趕廟會是孩子們最期盼的 | 豫記

很多人往往幾十個圈下來,依然兩手空空,只好悻悻離開。也有不甘心的,掏錢繼續,終於套着了最外面的一盒便宜煙,可能花的錢都夠買好幾盒了。

胖胖的老闆邊數錢邊鼓勵:「接着套,下個圈肯定能套到茅台酒!」

竹圈彈性大,還不圓,也有的怎麼套都差一點點的,跟老闆抱怨,你這什麼球圈嘛,肯定有問題,這時胖老闆就會笑咪咪地走過來,拿上個圈隨手一扔,正好套在遠處的酒盒上,什麼球問題嘛,沒事嘛,這人也就不得不閉上了嘴。

馬戲團吸引的往往都是半大的年輕人,門票也是整個廟會最貴的,二十、三十的。

那時候,鄉村沒有什麼真正的表演娛樂活動,馬戲團帳篷外那特大號的音箱,把里面強勁的音樂無限放大,神秘的聲音就像能勾人魂魄一樣,很多在外面使勁往里看的年輕人,最終還是抵擋不住誘惑,乖乖掏錢買了門票。

其實里面就是一些年輕女孩在喧鬧的音樂里跳舞唱歌、表演一些簡單的魔術,或者是有點技術含量的雜技,比如喉頂紅纓槍、胸口碎大石等。

小時候二月二,趕廟會是孩子們最期盼的 | 豫記

氣槍打氣球是廟會上另外一個熱鬧場所,那時候生活在農村的孩子基本上沒什麼玩具,最多有個彈弓、鋼圈什麼的,頂貴的不過是用廢舊自行車鏈條做的洋火槍。

仿真氣槍那時候很稀罕,成排的往路邊攤上一擺,不斷有啪啪的響聲傳出,小孩子跟着大人走到這里,就走不動了,但這東西準星早被老闆調過,十幾發橡膠子彈下來,那成排的氣球紋絲未動。

即使這樣也還架不住人烏央烏央地往這來。

廟會上還流行一種現在已絕跡的玩具——琉璃喇叭,那時候去趕廟會的小孩幾乎是人手一個,是小時候廟會的標配之一。

用極薄的玻璃製成,細長的柄,紫黃色圓圓的頭。吹起來,噗噔兒響,後面還一顫一顫的,但這東西太薄了不經吹,往往還沒等玩到家就已經光榮了。

廟會除了吃喝玩

還有什麼稀罕事?

跟着擁擠混亂的人流往村外走,村子外的小樹林伴着廟會,產生了一個新的交易場所——牛繩,也就是牛馬羊等交易的臨時市場。

牛繩上,牛馬養等牲口拴在一起,牛哞馬叫喚,一片歡騰。

老家地處中原,小時候,耕牛是家中最貴的生產工具,一家人的吃喝都靠它,買賣耕牛絕對是一家的頭等大事。

左轉右轉,上看下看,摸牙齒,看體型,試力氣,看好之後就會和對方伸指頭,摸袖口,就是所謂的袖里乾坤,價錢只有雙方知道,你來我往,價錢就談妥了。

也有拿不准價錢,或看不准牲口的,這時就要請專業人士出手——牛經紀,本地對牛等牲口和價錢特別有經驗的。

小時候二月二,趕廟會是孩子們最期盼的 | 豫記

牛經紀做為中間人,幫雙方促成交易,當然不是白乾的,局外人對這種交易方式只能看到對方表情,很難知道真正的價錢,這種神秘的袖里乾坤估計現在已經沒人用了。

再往遠處去,戲台的角落里,也有一群人圍在一個瞎子旁,不錯,有廟會的地方就會有一個算命很準的瞎子老頭。

這些算命看手相的殘疾人,在不害人的情況下算命,只是他們餬口的手段罷了,況且,過去父輩們一輩子不識字,在生活重壓下,需要一些精神上的撫慰和寄託。

廟會真正的主角,是戲台前那些上了年紀的爺爺輩的老人,他們在戲台前一動不動地盯着戲台上的角色,對周圍的喧鬧充耳不聞,沉醉在戲台上或高昂或婉轉的唱腔里,融入到殺伐四起的家國故事里。

小時候二月二,趕廟會是孩子們最期盼的 | 豫記

這個時候戲台才是他們的全部,一年里難得有這樣的精神盛宴,有了這些唱腔,那些清湯寡水的日子里,便多了一些慰藉,多了些滋味。

夕陽西下,戲曲謝幕,人流開始四散。

我帶着戰利品——一根紫皮廣東甘蔗和兩串花喜糖,爺爺依舊提着他的小板凳,或許還有或喜或悲的故事結局,一起走在來時的河埂上。

風雨流年,我漸漸長大,求學,工作,遠走他鄉。家鄉的廟會也慢慢的沉澱成記憶,掩藏於心底最溫暖的地方,等待某一天將它打撈。

作者簡介

段鈺,河南南陽人,愛好歷史文化。人在他鄉,心繫故鄉,執著於傳統文化的現代人!平時寫寫小文,聚聚朋友,喝喝小茶,品品古物!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豫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