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物館日聽文物悄悄話 | 海龍囤脊獸,揭開 400 前播州戰役的塵封歷史

萬歷二十八年(1600),以海龍囤為主戰場的播州之役摧毀了曾經壯麗輝煌的土司城堡海龍囤。

今天所看到的海龍囤,只剩殘垣斷壁,各種建築基礎和磚瓦礫。

考古調查與發掘揭示:環囤有約 6 公里長的城垣,圍合面積達 0.4 平方公里,現存的 9 道明代關隘和考古發掘的 4 座南宋門址上,都有規模可觀的門樓,如文獻記載,鐵柱關城樓就有 3 層。在城牆外凸的山脊上,還分布着不少於 16 座哨台類的建築。

除此之外,城內還發現了 38 組建築遺跡,較為集中的分布在 ” 新王宮 ” 和 ” 老王宮 ” 兩組建築群內。其中的 ” 新王宮 ” 是明代的土司衙署所在地,中軸線上的大堂、二堂都是五開間建築,與土司從三品的官階相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司的國家認同。

戰火之後,這些建築像一張揉皺了的紙,呈一種扁平的堆積狀態,諸多細節,如房屋各是幾層,如何裝飾,屋內如何布置等,則早已灰飛煙滅。那麼,我們能不能通過考古發掘大致推知這些建築的樣式?答案是:能。

通過脊獸,我們就可以大致知道這些建築的屋面樣式。

脊獸是屋脊上的獸形裝飾,是廟宇、衙署等一些重要建築上才能出現的裝飾。道光《遵義府志》卷 25《典禮》就記載:” 三品以上,房脊得立望獸 “。海龍囤出土脊獸數量非常可觀,但出土時都是碎片,經過拼合,可計件的有 73 件,另外還有大量不可拼合的碎片,都是用泥土燒制而成的灰褐色螭龍狀裝飾,沒有上釉。可以分成帶吞口的吻獸和帶角望獸兩大類,做工都比較精細,裝飾在正脊、垂脊和戧脊上,根據裝飾部位的不同,又有正脊獸、垂獸和戧獸等不同的稱呼。

圖片中所看到的這件,是裝飾在 8 號房址正房正脊上的帶角望獸,放置在正脊的兩端,昂首向外,因此稱望獸。吻獸則是兩頭相望,吞口銜着正脊。這件脊獸高達 61 厘米,與裝飾在垂脊上形制相同但體量更小的帶角望獸一起配合使用。

8 號房址位於中軸線左側,我們推測是土司的臥房。這類望獸,在海龍囤出土的脊獸中,只能算中型脊獸。中軸線上建築所用脊獸體量更大。中軸線廢墟中有一類分片燒造,再組合在一起的合拼式望獸,殘存的足、爪都遠較這件脊獸要大。從碎片的分布規律觀察,這類中型望獸作為中軸線外建築的正脊獸使用的同時,也作為中軸線建築的垂獸使用。

也就是說,衙署區內帶角望獸是最常見的屋脊裝飾,吻獸體量較小,主要用在門樓、牆頭及樓閣上。9 座明代關隘的情況則有所不同,正脊用吻獸,垂脊上則用小型帶角望獸,無一例外。

囤上沒有發現同一時期建築的垂脊和戧脊上常見的仙人騎雞等小跑裝飾。有研究認為,望獸一般安裝在城門樓等防禦性建築上,海龍囤則在城門樓上使用了吻獸,在衙署大量使用望獸,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海龍囤作為土司軍事城堡的屬性。

通過梳理,建築的樣式就在我們腦海中有一個大致的呈現,而不至於在建築復原研究中犯錯誤。

每一件文物的背後,都蘊藏着豐富的歷史信息,結合它的出土位置等情境,我們可以從中獲得更多的認知,見微知著,這就是考古和盜墓的最大不同。記住,考古不是挖墳盜墓。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ZAKER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