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概況 馬來西亞的事實和歷史

國家概況 馬來西亞的事實和歷史

幾個世紀以來,馬來群島上的港口城市一直是往來印度洋的香料和絲綢貿易商的重要停靠站。雖然這個地區有着古老的文化和豐富的歷史,但是馬來西亞這個國家只有50年的歷史。

首都及主要城市:

首都:吉隆坡,爸爸。1810000年

主要城市:

運動員,1553000

柔佛巴魯,1370700

巴生,1055000

怡保,711000

哥打基納巴盧山,618000

莎阿南,584340

哥打巴魯,577000

政府:

馬來西亞政府是君主立憲制國家。馬來西亞最高國王的頭銜由九個州的統治者輪流擔任,任期五年。國王是國家元首,以禮儀的角色服務。

政府首腦是現任總理納吉布·敦·拉扎克。

馬來西亞有兩院制議會,參議院有70名議員,眾議院有222名議員。參議員由州議會選舉或由國王任命;眾議院議員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

一般法院,包括聯邦法院、上訴法院、高等法院、開庭法院等,審理各類案件。伊斯蘭教法庭的一個獨立部門只審理與穆斯林有關的案件。

馬來西亞的人:

馬來西亞有3000多萬公民。馬來人僅占馬來西亞人口的50.1%,僅占絕大多數。另外11%的人被定義為「馬來西亞土著」或bumiputra,字面意思是「地球之子」。

華人占馬來西亞人口的22.6%,而印度人占6.7%。

語言:

馬來西亞的官方語言是馬來語。英語是前殖民時期的語言,雖然不是官方語言,但仍被廣泛使用。

馬來西亞公民的母語是另外大約140種語言。華裔馬來西亞人來自中國許多不同的地區,所以他們不僅會說普通話或廣東話,還會說閩南話、客家話、福州話和其他方言。大多數印度裔馬來西亞人講泰米爾語。

特別是在東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婆羅洲),人們講100多種當地語言,包括伊班語和卡達贊語。

宗教:

馬來西亞是一個穆斯林國家。雖然憲法保障宗教自由,但它也將所有馬來人定義為穆斯林。大約61%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

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佛教徒占馬來西亞人口的19.8%,基督徒約占9%,印度教徒超過6%,中國儒家或道教等哲學的追隨者占1.3%。其餘百分比沒有列出任何宗教或土著信仰。

馬來西亞地理位置:

馬來西亞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12.7萬平方英里)。馬來西亞位於與泰國接壤的半島頂端,以及婆羅洲島上的兩個大州。此外,它還控制着馬來西亞半島和婆羅洲之間的一些小島。

馬來西亞與泰國(在半島上)、印度尼西亞和文萊(在婆羅洲上)接壤。它與越南和菲律賓有海上邊界,與新加坡之間有一條鹹水堤道。

馬來西亞的最高點是基納巴盧山,海拔4095米(13436英呎)。最低點是海平面。

氣候:

赤道馬來西亞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為27°C(80.5°F)。

馬來西亞有兩個季風雨季節,11月至3月降雨更強。5月至9月間降雨較少。

雖然高地和海岸的濕度比內陸低地低,但全國的濕度都相當高。據馬來西亞政府統計,1998年4月9日,有記錄以來最高氣溫為40.1°C(104.2°F),而1978年2月1日,最低氣溫為7.8°C(46°F),位於喀麥隆高地。

經濟:

過去40年,馬來西亞經濟已從依賴原材料出口轉向健康的混合經濟,盡管它在一定程度上仍依賴石油銷售收入。今天,勞動力占農業人口的9%,工業人口的35%,服務業人口的56%。

在1997年金融危機之前,馬來西亞是亞洲的「老虎經濟體」之一,現在已經很好地復蘇了。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第28位。2015年的失業率達到了令人羨慕的2.7%,而只有3.8%的馬來西亞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馬來西亞出口電子產品、石油產品、橡膠、紡織品和化學品。它進口電子、機械、汽車等。

馬來西亞的貨幣是林吉特;截至2016年10月,1林吉特= 0.24美元。

馬來西亞的歷史:

人類在現在的馬來西亞已經生活了至少四五萬年。某些被歐洲人稱為「內格里托斯」的現代土著民族可能是第一批居民的後裔,並以其與其他馬來西亞人和現代非洲人的極端遺傳差異而著稱。這意味着他們的祖先在馬來半島上被孤立了很長一段時間。

後來來自中國南部和柬埔寨的移民浪潮包括現代馬來人的祖先,他們在2萬至5000年前把農業和冶金等技術帶到這個群島。

到公元前三世紀,印度商人開始把他們的文化帶到馬來西亞半島的早期王國。大約200年後,中國商人也出現了。到公元4世紀,馬來語開始用梵文書寫,許多馬來人信奉印度教或佛教。

公元600年以前,馬來西亞由幾十個小王國控制。到671年,該地區的大部分地區並入了斯里維加亞帝國(Srivijaya Empire),該帝國的基礎是現在的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Sumatra)。

斯里維加亞是一個海上帝國,控制着印度洋貿易路線上的兩條關鍵海峽——馬六甲海峽和巽他海峽。因此,中國、印度、阿拉伯和世界其他地區之間的所有貨物都必須經過斯里維加亞。到公元1100年代,它控制了遠至菲律賓東部部分地區的據點。1288年,Srivijaya落入了Singhasari侵略者手中。

1402年,Srivijayan皇室的後裔Parameswara在馬六甲建立了一個新的城邦。馬六甲蘇丹成為第一個以現代馬來西亞為中心的強大國家。帕拉姆斯瓦拉很快從印度教皈依伊斯蘭教,並將他的名字改為蘇丹伊斯坎達爾沙阿;他的臣民也紛紛效仿。

馬六甲是商人和水手的重要停靠港,其中包括中國海軍上將鄭和和早期的葡萄牙探險家迪奧戈·洛佩斯·德·塞奎拉(Diogo Lopes de Sequeira)。事實上,Iskander Shah和鄭一起來到北京,向永樂皇帝進貢,並被承認為該地區的合法統治者。

葡萄牙人在1511年占領了馬六甲,但當地統治者逃到南方,在柔佛州建立了新的首都。亞齊北部的蘇丹國和柔佛州的蘇丹國與葡萄牙爭奪馬來半島的控制權。

1641年,荷蘭東印度公司(VOC)與柔佛州的蘇丹結盟,共同將葡萄牙人趕出馬六甲。盡管他們對馬六甲沒有直接興趣,但VOC希望將貿易從馬六甲轉移到自己在爪哇的港口。荷蘭人讓他們的柔佛州盟友控制了馬來各州。

其他歐洲強國,尤其是英國,認識到了馬來亞茶葉的潛在價值。馬來亞生產黃金、胡椒,還生產英國茶葉出口所需的茶葉罐頭。馬來亞蘇丹對英國的興趣表示歡迎,希望阻止暹羅人在半島的擴張。1824年,英荷條約賦予英國東印度公司對馬來亞的獨家經濟控制權;1857年印度起義(「兵變」)後,英國國王直接控制了印度。

整個20世紀初,英國將馬來亞作為一種經濟資產加以利用,同時允許各個地區的蘇丹享有一定的政治自治權。1942年2月,英國人被日本的入侵完全打了個措手不及;日本試圖在民族清洗馬來亞的同時培養馬來亞民族主義。戰爭結束後,英國回到馬來亞,但當地領導人想要獨立。1948年,他們在英國的保護下成立了馬來亞聯邦,但一場支持獨立的游擊運動開始了,一直持續到1957年馬來亞獨立。

1963年8月31日,馬來亞、沙巴、沙撈越和新加坡聯合成馬來西亞,不顧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的抗議(這兩個國家都對這個新國家擁有領土主張)。當地的叛亂一直持續到1990年,但馬來西亞倖存了下來,現在已經開始蓬勃發展。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一躍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