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非洲伊斯蘭化的進程 努巴人與阿拉伯人的戰爭

努巴山區是蘇丹的一部分,蘇丹阿拉伯人稱之為「努巴人的土地」,努巴人將整片土地稱為「努巴山區」,無論何種稱呼,都標志着一種意思,即這片地區生活着努巴部落,它與南蘇丹一樣有着統一而又復雜的歷史過程。

努巴山區主要居住民就是努巴部落民眾,「Nuba」一詞起源於「nub」,古埃及詞語里意指「黃金」,因為這個區域分布大量的金礦。努巴山區的南邊劃界一直未得到認可,英國和阿拉伯人一直敵視努巴山區的非洲主義,所以最後修改了邊界。

古代非洲伊斯蘭化的進程 努巴人與阿拉伯人的戰爭

一、古代努巴人

古代努巴人並非現今蘇丹努巴山區及其周圍地域居住的棟古拉人,這兩個概念是不能混淆的,古代時的努巴人甚至與努比亞王國都存在一定的聯系。但是這兩者之間的共性在於非洲身份和相似的傳統,這些是與其它非洲部落包括南蘇丹以及非洲其它地區在內所共有的因素。

努巴人的歷史與南蘇丹族群以及其它面臨邊緣化的族群一樣,因在古代缺少文字記載史料的習俗而通過口口相傳保留下來,部分歷史記載還是西歐傳教士的記錄才使人們有更多機會了解這個部落民族。

在古代,努巴山區的部落臣民只是承認自身部落的歸屬性,而在山區之外被統稱為努巴人。大概有50個努巴部落將努巴山區視為自己的家鄉,人口大約在250萬左右。每一個部落有自己的部落語言,這種語言上的不同讓每一個努巴部落都是獨特的群體。

古代非洲伊斯蘭化的進程 努巴人與阿拉伯人的戰爭

努巴人的語言可以分為三大類:卡杜格利語、科爾多凡語和東蘇丹語。講卡杜格利語的人主要存在於現代城市卡杜格利中,南科爾多凡也有講此種語言的人,它屬於尼羅一撒哈拉語系,與阿努阿克、努爾、丁卡族的語言非常相似,西非也有講這種語言的族群。大部分南部和東部努巴山區的部民都是講科爾多凡語。另外一些部落如黑班、塔羅迪、卡特拉、讓沙德等都屬於班圖人,而班圖人何時迀徙至蘇丹中部至今仍無定論。

講東蘇丹語的部落位於努巴山的西北部,同樣屬於尼羅-撒哈拉語系部落,主要包括提沒恩人、恩伊芒人、達朱人和山地努比亞人。

盡管各部落居住得非常近,但是說着不同的語言,因此交流非常困難,所以語言多樣化以及迥異的風俗也是造成努巴山區難以形成整體的重要原因。

古代非洲伊斯蘭化的進程 努巴人與阿拉伯人的戰爭

二、長期處於戰爭狀態的努巴山區

努巴山區所在的地理位置使其非常不幸地捲入到任何一場戰爭,來自東南西北的衝突使努巴山區長期處於戰爭狀態。

自16世紀起,努巴山區就一直是抵禦酋邦、王國和帝國入侵的一道防線。豐吉和富爾素丹國自16世紀就在努巴山區爭鬥,雙方妄圖占領努巴山區的目的都是對其豐富自然資源的覬覦。

那時努巴部落由於缺少有力的中央集權領導人,加之語言不通所造成的溝通不便,只能各自為戰。對於努巴部落而言,由於們自身對部落的忠誠感,抵禦外部入侵是每一個部落成員的職責,他們誓死捍衛自身部落的利益。

古代非洲伊斯蘭化的進程 努巴人與阿拉伯人的戰爭

​三、努巴人與阿拉伯人的戰爭

18世紀80年代,第一批阿拉伯商人定居於努巴山區,其歷史出現轉折,作為出現在蘇丹北部的霸權,阿拉伯人鼓勵奴隸交易和抓捕奴隸,在他們的控制下打開了蘇丹北部的奴隸市場。努巴山區南部的部落成為主要抓捕對象,部落人員經常遭到突襲,套上鎖鏈之後被送往蘇丹北部、埃及甚至中東充當奴隸。

所以,努巴人為了自身的自由,開始與奴隸販子展開曠日持久的抗爭。雖然阿拉伯人在蘇丹的力量不斷強大,但是努巴依舊保持了統一。

隨着非洲伊斯蘭化進程的加劇,努巴人發現他們與阿拉伯人的戰爭同時是兩種文化——原始宗教和伊斯蘭教的戰爭。

古代非洲伊斯蘭化的進程 努巴人與阿拉伯人的戰爭

四、努巴山區的伊斯蘭化

伊斯蘭教在努巴山區雖有傳播,也僅是城市中心比較盛行,尤其是在學校接受伊斯蘭教育的學生信仰伊斯蘭教的居多,並非在部落各領域都有影響。而那些拒絕改宗伊斯蘭教的蘇丹人沒有資格進入學校接受教育,甚至被排斥於城鎮之外或遭到殺害。隨着時間的推移,努巴山區的人們最終從原始信仰或基督教轉信為伊斯蘭教。

19世紀,努巴山區在地理上劃歸為蘇丹北部,土埃政府用很多方式來改變了傳統的努巴人,使其更加蘇丹化和阿拉伯化,這確實起到了作用。

首先是宗教情節,改宗的努巴人認為阿拉伯人是親密的,因為他們有着共同的伊斯蘭信仰。另外,就地域統一而言,努巴人也選擇傾向於北方的阿拉伯人,而不是蘇丹南方的兄弟們。因為喀土穆和其它發達的北方城市的阿拉伯人,會提供給他們短期工作機會。迫於生計,努巴人更願意放棄令他們尊重的與非洲人或者努巴山區的古代聯系。

古代非洲伊斯蘭化的進程 努巴人與阿拉伯人的戰爭

五、托里特兵變

但是1955年,努巴人存在的這種意識形態的混亂讓他們面臨了一場抉擇,即標志着蘇丹南北內戰開始的托里特兵變。

努巴人在歷史上與蘇丹南方人有着相同的淵源,但是依舊陷入了兩難境地,是加入自己的南方兄弟反對具有伊斯蘭教背景的喀土穆政府,還是因為共同的伊斯蘭信仰反對南方的非洲人。

最終,努巴山區的人們還是選擇了喀土穆政府,托里特兵變是宗教戰爭,目的就是打破歐洲人規劃的北蘇丹統一。因此,為了保持地理上的統一性,努巴人與蘇丹北方建立了聯盟。但是1983年,在受過教育的努巴人引導下所做出的聯盟選擇,持續了27年之後便解散了。

古代非洲伊斯蘭化的進程 努巴人與阿拉伯人的戰爭

努巴山區在地理上應屬於蘇丹北部的一部分,但是在英埃統治時期,努巴人並未像真正的北方人一樣得到英國人的公平對待。英國認為的傳統非洲文化和基督教信仰的具有一致性,根據區域劃分條例,青尼羅河、努巴山區和蘇丹南部被劃歸於蘇丹國家以外。

因此南北內戰中,努巴人還是選擇了與蘇丹人民解放運動站在一起,一個法學教授,同時也是穆斯林的努巴人——優素福·庫瓦·麥克凱發起了轉向南方的運動,即使共同的伊斯蘭信仰也沒有阻止住這種形式的發展。努巴山區又成為了戰場,在20年里依舊是一片荒蕪的地方,因為這里是北方向南方進攻前線位置。

參考文獻:

埃德加·巴蘭斯《蘇丹秘密戰爭》

艾周昌《非洲黑人文明》

張錫模《聖戰與文明:伊斯蘭與西方的永恆衝突》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