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IP與影視作品如何珠聯璧合

出版IP與影視作品如何珠聯璧合

改編自馬伯庸同名小說的電視連續劇《長安十二時辰》近日正在熱播。街頭巷尾,追劇的討論聲不絕於耳。小說和電視劇作品使長安成為一個IP,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在近年的影視劇製作中,IP已經成為一個熱詞,也成為影視行業從業者繞不過去的一個話題和問題。那麼,怎樣深度挖掘出版物的IP價值,探索一條IP產業的健康發展之路,為中國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助力?

在第29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舉辦期間,「出版IP與影視對話高峰論壇」會聚了著名作家葉辛、李修文、海飛、周曉楓,著名導演尤小剛、高希希等文學、影視界眾多名家,一起暢談出版物IP改編發展之路。本次論壇以「IP(知識產權)產業的健康發展」為主題,展開文學出版與影視作品的對話交流,聚焦內容產業的供給側改革,引領IP的正確輿論導向,為文化內容產業的新時代發展賦能。

陝西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省電影局局長王吉德在論壇上致辭。他以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為例,說明經典文學作品和文化IP不僅能世世代代地滋養國人的精神生活,而且能充分調動各地區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將IP化為現實的文化生產力。他表示,陝西是一座出版IP富礦,1988年西安電影製片廠出品的《紅高粱》就是改編自莫言的同名小說,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陝西本土作家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改編成電視劇之後,獲得第31屆飛天獎。

青年作家、編劇海飛的作品一直以影視化程度高而著稱,著名的改編作品有電視劇《麻雀》《旗袍》等。在長期的創作實踐過程中,他總結出兩個詞來闡釋什麼樣的IP才可以稱之為經典。其一是有效IP,其二是陳年爆款。海飛認為,有效IP是指能夠轉化成其他文化產品的IP,陳年爆款則是能夠經受住時間考驗的IP產品。總體來說,就是只有能夠經得起市場和時間雙重考驗的IP,才能被奉為經典。為此,他建議,打造出版IP,可以利用責編制,在作者創作初期進行跟進,避免作者閉門造車,保障創作內容始終具有較高的可讀性和影視改編價值。

因長篇小說《蹉跎歲月》《家教》和《孽債》而為讀者和觀眾熟悉的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葉辛認為,文學常常是IP創作的源頭,如果從文學出發,最關鍵的還是要講好一個IP故事。「不管用什麼方式寫作,都要充分把握讀者的心理。寫進讀者的心里了,老人讀了也會怦然心動,小孩子看了也會覺得很感動。」

在此次論壇上,IP產業大會執行主席朱修陽和IP產業大會秘書長王奕棟發布了依據近五年出現的IP改編影視作品的票房或收視率、網絡播放總量、話題熱度、媒體轉載量以及社會參與度五個維度評選出的IP作品影響力榜單。其中,排在榜單前幾位的有改編自劉慈欣原著的電影《流浪地球》,以及改編自真實故事的《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破冰行動》系列等多個IP產品。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博覽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