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自律,人生越自由

今日好書

《自控力》

凱莉 著

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當人不屈服於欲望和本能,便獲得了更高級的自由。

你越自律,人生越自由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制定了早起計畫,也按時醒了,但總是拖拖拉拉起床,習慣性地拿起手機,結果,一兩個小時就迷迷糊糊地過了,你又後悔浪費了時間;

每次決定,這是抽最後一根菸了,而稍有情緒不好的時候,依舊壓抑不住菸癮;

想學習新的技能,投資自己的未來。但是一年過去了,課程進度條顯示,完成率為「0%」。

……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可能繼續不斷地設定目標,不斷地聽到計畫破碎的聲音,以及與日俱增的焦慮,卻唯獨沒有想過,為什麼我的計畫又失敗了?

美國心理學協會指出,缺乏意志力,是完成目標的最大絆腳石。

斯坦福大學廣受歡迎的心理學課程,《自控力》的作者凱利·麥格尼格爾,更是從心理學、經濟學、神經學等領域分析,人們為什麼會在誘惑面前屈服,以及抵擋住「及時行樂」的誘惑、培養自控力的方法。

每個想改變自己的人

都需要自控力

自控力,即督促、控制好自己完成目標的能力,是一種抑制沖動的能力,它使我們成為真正的人。

自控力比智商更容易拿高分,比個人魅力更有助於領導別人,比同理心更有助於維持婚姻幸福。

美國作家羅伊·鮑邁斯說:

「最主要的個人問題和社會問題,核心都在於缺乏自我控制。不由自主地花錢借錢,沖動之下打人,工作拖拖拉拉,酗酒吸毒,飲食不健康,缺乏鍛鍊,長期焦慮,大發脾氣……」

你越自律,人生越自由

你越自律,人生越自由

晚清第一逆襲男神曾國藩,有「做人三戒,改過遷善」的人生經驗。不懂得自我控制的人,就會淪為情慾、欲望和感情的奴隸。

日本設計師山本耀司說,我從來不相信什麼懶洋洋的自由。我嚮往的自由,是通過勤奮和努力實現更廣闊的人生。

自由並不意味着放縱,而是懂得約束自己。

追求成長、成功、自由,追求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就是一個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過程。沒有誰能幫我們去實現,正如《霸王別姬》經典台詞: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己。

想要做到自控

必須知道自控失敗的原因

自控力第一法則,即認識你自己。

通過復盤過往的行為,來瞭解自己。

可以選一天,記錄下這一天所做的事情。當天晚上再分析,哪些有利於實現目標,哪些在消磨意志力,讓你力不從心。

朋友曉玲,一直有創業的想法,但平時需要上班,關於創業的准備工作,遲遲沒有開始。

於是,她記錄下自己忙碌的一天,發現了計畫不能實現的重要原因。

原來,她把與創業相關的工作,放在下班後。而這個時間段,是一天當中精力的低谷,自控力也從早上到晚上削弱殆盡,自然,行動力會很弱。

於是,她開始每天早起兩個小時,專門用來做與創業相關的工作。在接下來,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她便辭職創業了。

自知之明是自控的基礎,意識到自己有多容易失控,並非意味着就是失敗的人。畢竟,意志力薄弱,是人之常情。

三思而後行

調動大腦和身體來控制沖動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提到,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存在着一段距離,我們成長和幸福的關鍵,就在於如何利用這段距離。

我們只有一個大腦,但是我們有兩個想法。一個自我,任意妄為、及時行樂,另一個自我,克服沖動、深謀遠慮。

這兩個小人兒,面對外部刺激,發生分歧的時候,總會有一方擊敗另一方。

自控力是人類最與眾不同的特徵之一。

在做決定的時候,你必須提醒自己,需要意志力來控制自己的行為。

否則,大腦總會默認選擇最簡單的,因為大部分人做決定的時候,就像開了自動擋,不會考慮這樣做的後果。

你越自律,人生越自由

美國肯塔基大學的心理學家蘇珊娜·希格斯托姆指出:自控力和壓力一樣都是生理指標。

當你需要自控的時候,大腦和身體內部會產生一系列相應的變化,幫助你抵抗誘惑、克服自我毀滅的沖動。

希格斯托姆稱這些變化為「三思而後行」反應。

你想做一件事,但你知道自己不該做,比如,抽菸,你明明知道自己不該做;或者你知道應該要去健身、看書,但是你寧願什麼都不做。

通常,你的本能,會促使你做出錯誤的決定。

這個時候,你需要三思,也就是提醒自己,讓意志力來控制行為。當你意識到內在衝突的時候,大腦和身體會作出反應,幫助你放緩速度、抑制沖動。

正如,佛家講究正念,要時刻察覺思想和情緒,因為,這是自由意志的關鍵。

做一個多巴胺偵探

人為什麼容易沖動購物、遊戲上癮?

原來,當大腦發現獲得獎勵的機會時,它就釋放出叫做多巴胺的神經遞質。多巴胺不會產生快樂的感覺,而更像是一種激勵,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欲望。

2005年,28歲的韓國鍋爐修理工李承生,在連續50個小時奮戰「星際爭霸」之後,死於心血管衰竭。

他不吃不睡,只想繼續玩遊戲。

對於意志力不堅定的人來說,遊戲和毒品一樣讓人上癮。因為,電子遊戲的設計者,有意識地控制了人們的獎勵系統,讓玩家上鈎。

成功打怪之後,就可以升級,這種「獲勝」和「升級」能給玩家及時的反饋,激發了玩家的興趣,這也是為什麼很難戒掉遊戲的原因。

你越自律,人生越自由

我們身處的消費環境,同樣「險象環生」:

美女模特的衣服圖片,會讓人想象自己穿上後,也有這樣的效果,於是產生了沖動購物;如果試吃了超市的牛肉乾,就會發現,購物車里多了幾件東西……

當我們開始關注的時候,就會發現,有大量陷阱,在等着誘惑多巴胺神經元和錢。

商家希望我們購物時,大腦分泌最多的是多巴胺,因為多巴胺會放大「及時行樂」的快感,讓人不再關心長期的後果。

而多巴胺是快樂的源泉,也是壓力的源泉。過度購物,帶來經濟壓力;過度遊戲,嚴重傷害身體….

我們所處的世界,總會讓我們產生欲望,但只要用心觀察,就能看透一些多巴胺營銷現象。

雖然,知道商家營銷原理,並不能完全消除你的欲望,但當你想改變的時候,便已經擁有清醒的認知基礎。

警惕「破罐子破摔」效應

《自控力》作者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有一個24歲的名為本的學生,他是中學教師,有文學夢,希望利用一個暑假寫完自己的小說。

因為每天的目標是寫10頁,而實際只能完成2~3頁,他感覺備受打擊,於是,索性什麼都不寫。

他告訴自己,真正的作家,應該是高產的,也從來不會玩遊戲,只會一直寫作。

這麼一想,他就開始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作品,認定自己的作品就是垃圾。

當他瞭解到,自我批評,並不會讓我們離目標更近時,他開始練習在「放棄寫小說」這件事上原諒自己。

之前,如果沒有達成「每天寫10頁」的小目標,他就會擔心自己,沒有足夠的天分或無法投入足夠的精力,去實現「成為小說家」的大目標。

而現在,他會告訴自己:挫折只是暫時的,不能說明自己永遠不會成功。

他想起了很多作家,在寫作初期都有過掙扎。而現在所做的努力,都會更靠近目標。

導致更多放縱自己的行為,並不是第一次的放棄,而是第一次放棄後,產生的羞恥感、罪惡感、失控感和絕望感。

比如,「反正我的減肥計畫(或者戒菸等其他計畫)失敗了,再吃點又有何妨」。

這正是我們常說的,以失敗為藉口,更加放縱自己的破罐子破摔心理。自我批評降低了積極性和自控力,而如果我們學會自我同情,就會減少罪惡感,增強自我責任感。

學會自控,才能拿回人生的主導權。

我們不一定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們能擁有自己人生的主導權。

正如作者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所說:我並非超人,但是,將所有想做的事情,都做到了。

查理·卓別林,默片時代的天才喜劇電影家,也是一位悟道者,他在70歲生日的時候,用《當我開始愛自己》的詩行,表達了人生最純粹的感受: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我開始遠離一切不健康的東西,不論是飲食和人物,還是事情和環境;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我不再總想着要永遠正確,不犯錯誤;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我不再繼續沉溺於過去,也不再為明天而憂慮,現在我只活在一切正在發生的當下。

愛自己,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就從學會自控力開始吧。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