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哪種滋味,「咬一口」春天?

你用哪種滋味,「咬一口」春天?

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在這個時節里,中國民間有吃春餅或者春卷的習俗,名曰「咬春」,此時不管是北方的春餅還是南方的春卷,都不僅是口腹之美,更是一種人們心里對生活的滿足和快意,甚至還飽含着童年的回憶、親情的溫暖,仿佛一整年的陽光都能透過這寓意生機的食物,來到身邊。

北方的春餅 內容豐富,有嚼頭

北方的春餅和南方的春卷做法不同,雖不絲薄透亮,卻非常有嚼勁。另外,春餅里卷的食材有菜有肉,更加豐富多彩,仿佛吃春餅是一場盛大的儀式。

今年45歲的劉翔飛,三十多年前隨父母從北京來到銀川,如今每年一月過完,他總忘不了為家人做春餅,和面、切蔥絲、炒菜、鹵肉樣樣不落,他說,這樣的儀式也是為了紀念自己的童年和疼愛自己的奶奶。

「春餅做起來很簡單,奶奶總是熱水和面,兩塊面團上下疊起,中間抹上香油,然後擀成薄餅,放到熱鍋上烙,不加一點油。烙餅的過程雖然是小火,但灶台是離不開人的,幾分鍾餅上就會有圓泡凸起,再翻過來,片刻就可以出鍋了。」他說,因為有香油,中間可以輕易揭開,趁熱抹上醬,夾生蔥絲,一點醬肉,一點炒菠菜、炒豆芽、一點攤黃菜(也就是炒雞蛋),口感豐富,足夠鮮美。

劉翔飛曾聽奶奶說起,過去老北京人吃春餅,講究叫「盒子菜」。所謂盒子菜就是街上的「盒子鋪」外賣到家中的鹵肉,朱紅大圓漆盒,里面分成九個格子,打開蓋一看,里面分裝着火腿、臘鴨、醬肉、熏雞、小肚,都切成薄片,很是精緻。

「我出生後盒子鋪已經鮮為人知,但每次做春餅奶奶都不忘做一些鹵肉,提前熏一些臘腸,一碟碟的擺在桌上,肉鹵得爛糊,入口即化,那是專屬於她老人家的味道,後來誰也做不出了。」他說道。

南方的春卷

精緻小巧,很酥脆

春餅的做法有很多種,蒸的、烙的……各有各的口感。對於從小生活在浙江的康淮英來說,好的春餅講究的是一個「薄」字,看上去晶瑩剔透才合格。

在她的記憶中,每到春天,離家不遠的巷子口,都會出現一個攤春餅的攤位。柏油桶上放一塊鐵板,便是攤春餅的簡易灶台,小販手里抓着一團濕漿漿的麵粉團,只見手起粉落,「噌」—張,「噌」又是一張。一個動作接着一個動作,從來不卡殼,流暢靈動。一摞幾十張,顧客買回家可卷、可炸。

揭下來的春餅張張薄如蟬翼,如滿月般圓滿。康淮英告訴記者,這個過程叫做「打春餅」,要在溫開水中放進麵粉,加上少許食鹽,揉勻打透。和面是一項體力活,面太稠春餅易碎,太稀製作時又會粘手,同時,也會導致春餅太厚。

「我每次看到大叔攤春卷皮子,都覺得這是在表演藝術,而不是營生。這樣的風景,曾經在每個南方小鎮都有。而現在再回家鄉,不論新城舊鎮,都不見他們的影子,也許是他們年齡大了,攤不動春捲了。」她遺憾地說道。

包起來的幸福 難忘外婆炸春卷

北方人的春餅,是一頓飯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一雙手捏住一隻慢慢吃。而南方人則是將春卷當做正餐中的一個配菜,個頭最多一隻手指那麼長,兩隻手指那麼寬,一盤大約10枚左右。

「因為春餅皮薄如蟬翼,包上青菜用微火油炸成金黃色的春卷,外酥內嫩也非常好吃,我對這種吃法也情有獨鍾,」康淮英告訴記者,小時候自己在外婆家長大,被慣出了不吃蔬菜的毛病,一籌莫展時,做廚師的舅媽告訴外婆說,做炸春卷嘗試,小孩一定喜歡,沒想到這一招,真的讓康淮英愛上了吃蔬菜。

「外婆在灶台做春卷,每出鍋一個便吹吹,塞到我的嘴里,那種幸福無以言表。」她說,通常外婆會攤開一張春卷皮,放上適量的餡料,將春卷皮的底部往上卷,包住餡料,再將兩邊向中間折起,繼續卷,沾一點水澱粉封口。

一卷二折三疊,一個春卷就完工了,鍋里放油燒熱調小火,將春卷一個一個放入鍋中炸。「將春卷放入鍋中的時候,外婆的手非常輕,輕得看不到一絲油花濺出來,出鍋春卷的皮都是金燦燦的,沒有一絲破損。」康淮英說。

春餅、春卷溯源

同為「咬春」食物,同樣用麵皮烙成薄餅卷菜而食,春餅和春卷就像是兩位同宗兄弟。

春餅源於晉朝,興於唐朝,《關中記》記載:「(唐人)於立春日做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並將它互相贈送,取迎春之意。

而春卷是在古代春餅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宋代宮廷用薺菜迎春耕做的春餅是「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這里說的是用薺菜為餡的春卷。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記載的將春餅捲裹餡料油炸後食用,就是早期春卷的做法。本報綜合

記者 閆茜 文/圖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銀川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