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方菱花》為例淺談紫砂壺造型的創新

以《四方菱花》為例淺談紫砂壺造型的創新

中國的茶文化深受 ” 儒、釋、道 ” 三家思想的影響,這種影響表現在方方面面,使得飲茶這件日常稀鬆平常的事情,變成修身養性的風雅之事。三家的思想融合具體表現在茶器的造型之中,上乘的茶器絕不僅僅為日常茶事活動的工具,還極具藝術造詣和美學價值。

茶文化發展的千百年間,茶器也在飛速發展。目前世界公認的茶器之最有二,就是江西省景德鎮的瓷和江蘇省宜興市的紫砂壺。隨着工業社會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的工業化程度不斷加深,而宜興的紫砂壺卻大反工業化之道,採用最為原始的手法,純手工拍打製作。純手工製作的紫砂壺往往需要消耗制壺者更長的時間,純手工的製作手法也導致其產量極低,但同時其造型千變萬化,可樸素大方,可精巧奪目,可氣勢磅礴,也可小巧清秀……

紫砂壺造型的變幻完全依靠制壺者的 ” 一雙手 “,借用一種哲學說辭:” 世界上沒有兩把完全相似的純手工紫砂壺 “,制壺者對壺身的每一次拍打,力度稍有萬分之一的變化,紫砂壺最後的成型就會有所不同。因此,紫砂壺造型的創新成了優秀的紫砂匠人的畢生追求。

好的創造不僅僅具備形,還需有 ” 神 “,製作者需要極高的藝術修養,將無形的情感和思想投射在有形的紫砂壺中,使得一把壺能夠兼具靈性和人性。可以說,每一把紫砂壺完全能夠投射出制壺者對於這把壺的理解,這也使得紫砂壺脫離實用器,成為了備受追捧的藝術品。

我製作的這把《四方菱花》壺,在泥料上選擇了最為 ” 穩重 ” 的黃龍山原礦老紫泥,整體造型則采圓器、方器、筋紋器多種器形之長,因此不可以用單一的造型來描述——第一眼看,對其描述可能為筋紋器;第二眼看,可能覺得其為方器;再看一眼,其可以變為圓器……在造型復雜的同時,其線條卻異常簡潔,從而盡可能在一繁一簡中呈現出一種特有的和諧,以達 ” 事事如意 ” 之意。

以《四方菱花》為例淺談紫砂壺造型的創新

▲《四方菱花》壺

方器和圓器相較於筋紋器,其製作起來更為簡單一些,但易學難精,特別是上乘的方器和圓器僅憑借點、線、面這三種極簡元素,打造平衡、對稱和統一,這要求紫砂匠人下手穩、准、狠。

其中,上乘的方器往往剛勁、規整、大氣,大有三十而立的男子漢之氣概。《四方菱花》壺四面以方面作為基礎,這就要求每一個面的線條處理都要利落,少了利落感的方器會使得整體器形 ” 架子坍塌 “。我盡量在線面的拿捏上掌握分寸感,安排恰當有度,以表現出方器的磅礴之感。

而上乘的圓器大多美滿、柔滑,其圓不是像圓規畫出來的死氣沉沉的圓,而是婉轉圓潤,同時又流暢平穩,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 穩 “。紫砂壺的茶器特性要求任何一把紫砂壺都需要給人以安全感和平衡感,《四方菱花》壺在壺蓋採用了圓器的造型,將圓藏於方中,兼具方的挺拔和圓的柔順。同時壺的四角也採用圓器的圓角,這對制壺藝人無疑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方器的圓角要達到穩健、渾厚的效果,這需要制壺者在製作角時不能有一絲的猶豫,必須一次成型,之後只能在細節上修改,而在整體造型上一經修改,其勢盡失,這種利落的製作手法需要千百次的練習,反復的試驗。

以《四方菱花》為例淺談紫砂壺造型的創新

再來談一談《四方菱花》壺在壺面、壺角處理上採用的筋紋器的製作手法。明代的紫砂壺製作宗師時大彬曾經將早期的筋紋器得以改良,做出了 ” 玉蘭瓣壺 “。隨後筋紋器經過了數百年的創新,發展出多種變形壺型,但不管何種變形,筋紋器的特點都在於筋紋的清晰,飽滿,壺身上的筋紋密布,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美。除了整體造型的優美,用手觸摸筋紋器,起起落落的表面構造,能給人以舒暢感。筋紋器跟一般的紫砂壺相比,其耗時多,成品率低,對於筋紋的布局和角度的構造還需要作者極高的美學造詣,圈內有一句話廣為流傳為 ” 十年磨一筋紋 “,意思是說沒有十年的制壺經驗的制壺者是不可能做好一把筋紋器的。這句話反面也說明了筋紋器製作所需的高超工藝。我嘗試在壺身和四角汲取了筋紋器的精華所在,使得整把壺在造型上更加飽滿。

2006 年,紫砂壺手工成型法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既是宜興紫砂的驕傲,也給宜興紫砂壺提出新的要求:紫砂壺不能為求產量而放棄其傳統的製作手法。《四方菱花》壺是我在造型創新上進行的一次嘗試,力圖實現整體和諧,細節精緻,達到視覺上精美,觸覺上舒適的高度。同時,通過這把《四方菱花》壺的造型,我也想表達一種世界觀:首先是包容,在包容之上應當盡自己的努力把本不相容的事物變得和諧有序,最後在萬物達到和諧後求得順心如意。

作者:褚婷圓(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