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給記憶拍了一部紀錄片

他給記憶拍了一部紀錄片

他給記憶拍了一部紀錄片

拍攝這部電影,他沒有任何猶豫,但做了漫長 12 年的准備。他回到家鄉,回到童年生長的地方、走過的街道,所有悲歡離合真實的發生地,從親戚朋友和陌生人那里搜尋當年的家具,又利用特效技術,一點一滴地 ” 復原 ” 了那個時代。

黑白影像由始至終,無聲地強調一種紀實的風格;漫長鏡頭緩緩掃視着過去時空里的人,透露出生怕失誤的小心翼翼。

他給記憶拍了一部紀錄片

他給記憶拍了一部紀錄片

《羅馬》,一部從過去而來的電影,講述導演阿方索 · 卡隆的個人經歷。他有着足夠的自信,又總在不自覺間陷入迷茫,是的,他把自己扔進了一場理智與情感的戰爭。

” 羅馬 “,墨西哥城里一個中產階級社區的名字,反向拼寫字母,則成為拉丁文中的 ” 愛 “。

半個世紀前,卡隆和家人居住在羅馬,當年的門牌號依然清晰。

父親是醫生,母親年輕美麗,四個孩子天使一般,還有一位嚴肅但善良的外婆,一個看似完美的家庭,居住在這個優雅的街區。

但在他的回憶里,全家人的一天,是從女傭可莉奧的忙碌開始的。

清水,皂液,清水,一遍遍地沖刷着地板,靜止下來的一片水面,映出一方狹小的天空。鏡頭 360 度旋轉,全景式展現着這座漂亮的大房子,別具風情的建築結構,偌大的廳廊,精緻的家居,可莉奧不是這個家的主人,卻比主人更清楚它的整體與細節,兢兢業業維繫着它日復一日的運轉。

可莉奧准備好早餐,上樓去挨個兒喚醒三個正值學齡的孩子,等待他們在打打鬧鬧中吃完早餐,再趕緊送到司機已然發動的車上,匆忙告別。樓上還有最小的佩佩,在等着她去照顧。

他給記憶拍了一部紀錄片

每一個早晨都是匆忙的。只是這一天不同尋常。

總是忙忙碌碌的女主人索菲亞,神情憂郁地目送丈夫安東尼奧開着小巧甲殼蟲汽車駛離街區,而樂隊仍然興高采烈地迎面而來。沒有人在意她的悲傷。

男人在踩了狗屎後離去,仿佛義無反顧地告別令他不滿的生活。

索菲亞責怪可莉奧,為什麼沒有及時清理車道上的狗屎。其實內心明了,即使車道整潔,也並不能挽回去意已決的人。

要走的,留不住。

這個家庭的第一道風浪毫無預兆地來臨。

安東尼奧離家出走,拋下了妻子和四個孩子,並不再給他們提供任何經濟支持。

連並不敏銳的可莉奧都嗅到了異常的氣息,但她沒有說破,按她的立場來說,繼續不動聲色忠於職守便是對索菲亞最好的幫助。

洗衣做飯,接送孩子,朝朝暮暮,無微不至,她並不機靈,是遲鈍甚至有點笨拙的,但認真負責,因而一舉一動里充滿敦厚的美感,一如那總是緩緩掃過的長鏡頭。

男人厭倦了,可以逃離這個家,去往外面的世界,過他嚮往的生活。索菲亞也有自己的工作與社交,可以傾訴和釋放。但可莉奧一次次目送他們離開後,只能再回到這座房子里。料理好全家人的衣食起居,就是她生活的全部。

當夜深人靜,可莉奧逐個穿過房間,關燈關門,洗完最後一隻杯子,最終回到了偌大房子的邊緣一角,那是她和另一位女傭阿德拉居住的窄小宿舍,阿德拉一邊熨燙衣服一邊等她回來。

那是屬於她們自己的空間。她們的自由,大約只在晚上關燈後點着蠟燭的瑜伽操練,和悄聲揶揄女主人的開心一刻。

作為那個年代的一名女傭,可莉奧並沒有可以期望的遠大前程。天空廣闊湛藍,但她只看得見小小的一方,飛機經過後,天空留下痕跡,所有來來往往,都與她無關。

說是無關,有時卻又身不由己地與之共振。

卡隆致力於呈現的,是時空里的人。

可莉奧偶爾試圖沖破庸常,與阿德拉一起出去逛街約會,遇見了無業青年費爾明,他除了一點皮毛功夫一無所有,卻是同一階層年輕人的常態。可莉奧未婚先孕,費爾明從此消失。

羅馬街區的那幢住宅里,女主人和女傭同樣掙扎在生命的風波里。

那是女性的權利得不到充分保障的年代。她們除了承受別無選擇。” 女人總是孤身一人。” 索菲亞醉酒後的一句話,在某種層面上拉近了主僕二人的心理距離。被相似的命運牽扯到一起的兩個人,在彼此的陪伴下,走出了意志消沉的低谷,一同盡最大努力,以母愛來保護那些幼小的心靈。

他們一起去莊園過聖誕節,去海邊度假,試着 ” 像個家人 ” 一樣相處,但始終保持着微妙的距離。在更為廣闊的時空中,生產關系中的矛盾一觸即發,社會並不風平浪靜,甚至在可莉奧臨盆之際,還遭遇了驚心動魄的時刻。

在海邊,可莉奧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但救回了索菲亞的兩個孩子,他們緊緊相擁,傾訴衷腸,將內心隱忍的一切盡情吐露後,一起擁抱新的生活。

索菲亞決定全職工作養家,可莉奧繼續恪盡職守地操持家務。羅馬的街道上,鼓樂隊兀自歡欣雀躍,不知為何。

每個人的生活,於自己都是盪氣回腸的史詩。每個人的生活,對於所處的時代來說,也是那麼微不足道。

卡隆渴望每個生命都能得到足夠的尊重,又清醒地知道,這並非易事。但至少,每一段過往的史詩都應該被自己尊重。

” 我從哪里來?”

卡隆對這個永恆的問題作了極具個人風格又超越個人體驗的解答:

來自那個舒適而雜亂的房子,來自那個總在吵鬧卻從不缺愛的家,更來自那個未被遺忘的時代。

拍攝這部電影,他沒有任何猶豫,但做了漫長 12 年的准備。他回到家鄉,回到童年生長的地方、走過的街道,所有悲歡離合真實的發生地,從親戚朋友和陌生人那里搜尋當年的家具,又利用特效技術,一點一滴地 ” 復原 ” 了那個時代。

親自掌鏡的卡隆仿佛一位旁觀者,回望過去時空中的自己,在理智與情感之間尋求平衡。

他讓往往被忽視被遺忘的 ” 可莉奧 ” 成為了故事的主角,因為微不足道的她,是他童年不可或缺的 ” 代理媽媽 “,又努力克制情感的宣洩,並未一廂情願地突破階層壁壘。

他在影片結尾執着地寫上了 ” 獻給莉波(可莉奧原型)”,但表示自己不確定她是否贊同他的刻畫。其實在電影中,他也留下了伏筆,經歷了驚濤駭浪後歸來的可莉奧急着要與阿德拉相談,” 我有好多話要跟你說。” 她究竟要說什麼,似乎卡隆也並不知曉。

” 時空束縛我們,又定義我們,創造人與人之間難以言喻的紐帶,這一紐帶與我們共同流動。這是一次關於墨西哥社會階層的探索,其中的等級與種族問題盤根錯節;但首先,這是一幅養育我、與我有着親密關系的女性們的肖像畫,它關於了愛的識別,穿越了時間、空間與回憶。”

《羅馬》,一個不只屬於過去的故事。這部記憶匯成的 ” 紀錄片 “,如此誠懇地拍給當下。

□劉睿

他給記憶拍了一部紀錄片

他給記憶拍了一部紀錄片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文化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