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上的非遺「剪影」

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上的非遺「剪影」

展覽 ” 非遺生活館 ” 內,徐艷豐帶來耗時近兩年完成的秸稈扎刻 ” 滕王閣 ” 作品。新華社記者宋瑞攝

新華社天津 6 月 7 日電(記者宋瑞 周潤健)徐艷豐熟練地用小刀在六段長短、粗細相同的米黃色桔梗上刻下凹槽,按照木榫結構拼接。” 瞧,連接處不用釘子、膠水固定,就能咬合得很緊。”

68 歲的徐艷豐來自河北省永清縣,是國家級秸稈扎刻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此次專程來天津參加 5 日開幕的第五屆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

在徐艷豐手里,高粱稈能化腐朽為神奇,變身故宮角樓、黃鶴樓、飛雲樓等古建築模型,有的作品還被中國美術館收藏,有的甚至被當作禮物送往海外。

在此次展覽的 ” 非遺生活館 ” 內,徐艷豐帶來的是耗時近兩年完成的秸稈扎刻 ” 滕王閣 ” 作品。飛檐、瓦片、鬥拱、鏤空門窗裝飾……精巧絕倫、惟妙惟肖,90 厘米高的建築模型運用了超過 25 萬節秸稈,而最細小的秸稈節僅有 1.5 毫米。

” 我來這兒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給大夥做演示。相信總會有人會因為我的展示和介紹而了解這項國家級非遺項目。” 徐艷豐說。

不遠處,天津市玻璃畫染磨藝術的非遺技藝傳承人張春林正在玻璃上 ” 畫 ” 一副梅花喜鵲圖,引得眾多觀眾駐足圍觀。” 我這技藝簡單概括就是:以磨輪作筆,玻璃作紙,腹中有稿,一氣呵成。”

打開機器後,磨砂輪子以一定轉速運行,細小的水柱澆注其上,56 歲的張春林雙手持一扇玻璃板,精細地控制着角度、力量以及與磨砂輪的接觸面。不一會兒,展開雙翅飛翔的喜鵲和綻放的梅花便 ” 躍然紙上 “。

機器一旁,從凸輪、平輪到三角輪依次擺放。” 我的『筆』有上百種類型,做出的玻璃畫效果完全不同。” 張春林說。

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上的非遺「剪影」

天津市玻璃畫染磨藝術的非遺技藝傳承人張春林正在玻璃上 ” 畫 ” 一副梅花喜鵲圖。新華社記者宋瑞攝

今年年初,張春林開始摸索製作與生活相關的文創作品,在高腳杯、茶具、首飾盒上增添玻璃畫元素。” 我特別贊成這次展覽『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非遺技藝要融入現代生活才能真正『活起來』。”

除現場的非遺展示和體驗外,景泰藍製作技藝、楊柳青木板年畫、盆罐村陶藝技藝等傳統非遺的製作工藝介紹和成品一一在展覽區亮相。6 名來自天津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學生志願者擔任講解員。

13 歲的李佳美來自天津七中,她說:” 我參加過多次非遺展演活動,表達能力和動手能力均得到了很大鍛煉,學習到了很多非遺文化的知識。”

天津青少年活動中心少先大隊輔導員彭媛媛說:” 孩子們在學習講解詞的過程中會向老師提各種問題,再通過手動製作、親身體驗,會更深入地理解我們傳統的非遺傳承文化。”

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上的非遺「剪影」

來自天津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學生志願者體驗剪紙藝術。新華社記者宋瑞攝

為期 5 天的第五屆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的主題為 ” 尋匠務本 “,旨在充分整合三地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搭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交流、合作的平台,展現三地非遺之美、文化之美和傳承發展的實踐,讓非遺保護的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楊文說,聯展形式以圖片、實物和代表性傳承人現場演示為主,觀眾參與體驗為輔,立體地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風采。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