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演變簡史

人類文明之所以能發展到如今,是因為人類發明了文字和語言。而華夏文明之所以能傳承至今,漢字功不可沒。今天給大家簡單講一下為什麼人類社會會出現文字,以及漢字從原始到今天的演變過程。

首先原古時期,人們基於生活的需求,比如出去狩獵時的路線標識,或者為提醒某人某地有陷阱之類的需求,開始出現了簡單的在岩石或者樹幹上的刻畫線。久而久之,人們刻畫的東西越來越多,內容也越來越豐富,於是對於某種事物的某種畫法,便有了約定成俗的規矩,以便於別人能清楚分辨,這就是最原始的象形文字,說文字其實還有點牽強,更準確的應該說是圖畫。這個時候的象形文字還不能連接成句,只能表象,而不能表意。

中國漢字演變簡史

隨著原始部落的繼續進步,人們不再滿足於直接的交流,開始對間接交流有了需求,比如兩個部落之間的聯繫,這種間接交流的需求越來越多,而且很多交流的內容和事情都需要記下來,於是出現了很多類似簡筆畫的象形文,而且開始出現能表達某種具體意思的句子。請注意,這個時候還只是文,文是象形,字是表意,字還在起步階段。

比如說飛這個字,原始時期人們只是為了描述鳥類拍打翅膀的動作,後來延伸為所有會飛的動物,最後演變成物體在天空飄蕩的意思,比如飛雪,飛絮,跑得飛快,飛來橫禍。幾千年下來飛這個字從一開始的名詞,演變成了形容詞、動詞、副詞,這就是文字從表象到表意的演變.

中國漢字演變簡史

黃帝時期

抽象丨陶文

隨著時間流逝,到黃帝時期,這個大家應該會瞭解一點,那就是倉頡造字。黃帝統一天下的時候,象形和表意這兩種表達方式,已經經過了幾千年的演變。但是沒有一個具體的刻畫規矩,於是便命令史官倉頡,把所有的文字整理出來,重寫一遍,當成天下人書寫的準則。於是乎,便有了倉頡造字這一傳說。

當然,文字雖然不是倉頡造的,可文字的每一次質的提升,都肯定有一個人專門負責,這個人對漢字的功勞,不亞於創造文字。因為如果沒有具體改革的人才,文字的蛻變是不可能的。而倉頡,就是這樣的人。至此,文字正式形成,並有一定的書寫規矩,雖然還是帶有畫的色彩,但相比較遠古時期,這已經是比較簡單抽象的簡筆畫般的文字了。

中國漢字演變簡史

有了規則之後,人們開始不滿足於只在岩石或樹幹寫字,在很多工具上也開始書寫。但是由於書寫材料的不同,寫出來的文字是有區別的,比如在岩石上寫的和在陶器上寫的樣子肯定不同。由於在陶器上便於刻畫和保存,於是在黃帝之後出現了陶文,大體上相當於堯舜禹時期。

這一時期陶文成為主流文字,這應該是有據可考的最早的文字制式。傳說大禹鑄九鼎以定中原,九座大鼎上分別刻畫九州地圖和物產以及對王族的賦貢。所以陶文足以證明漢字在這時期,已經有了一個非常具體的框架。

中國漢字演變簡史

殷商時期

金文丨甲骨文

到殷商初期,出現了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那就是甲骨文。甲骨文之所以是成熟的文字體系,主要是因為甲骨文擺脫了圖畫的形式,開始出現簡單的橫豎撇捺的筆畫雛形。但是甲骨文由於是刻畫在龜甲上的文字,龜甲不容易搞到手,所以甲骨文雖然是成熟的文字體系,但並沒有普及開來。

一直到殷商後期,為了寫字的便捷,開始大量在青銅器上刻字,所以後世稱之為金文。金文較甲骨文,有兩個明顯的優勢,一是材料不稀缺,二是文字量大。甲骨文之前的文字,雖然已經有了表意字,但只能表達簡單的意思。而且金文在增加文字量之後,已經能夠完整的敘述一件事的前因後果,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文章,而不再是短句了。

金文的每個字都經過了簡化,不在像以前那麼繁複難寫,所以在當時已經被很多人所掌握,書寫材料就變得豐富多彩,大多採用身邊的東西書寫,比如木板、竹片、絲帛、羊皮之類的都可以當做書寫材料。但是由於貴族無論是記事還是墓誌,都是刻在青銅器上,所以大家還是習慣稱為金文。

中國漢字演變簡史

西周時期

官修丨史籀文

金文之後,就來到了漢字的第二個高潮。這次漢字改革,是有史可查的,不像倉頡造字的傳說,是真實發生的。

西周時期,周宣王命太史籀統一文字,太史籀整理出了差不多將近一萬字,用作官方正版文字,史稱史籀文,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石鼓文。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官方對文字做出的正式標準。

然而好景不長,周室衰微,諸侯崛起。各個國家不再受命於周王室,再加上商業的繁榮和生活的多姿多彩,以及連綿的戰爭,還有書寫材料的豐富,讓人們對文字的需求日漸增多。於是各個國家的文字便自發的,獨立的開始了演變。

由於各個國家的物產不同,所以書寫材料自然不同,那麼寫出來的字就必然會有差異,還有每個國家的需求不一樣,所以所演變的文字也不一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各個國家之間言語異聲,文字異形。你不認識我的,我不認識你的,文字成為和國家一樣各自為政的亂紛紛的局面。

中國漢字演變簡史

秦朝時期

統一丨小篆隸書

隨著秦國橫掃六國,一統天下。漢字也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最成功的整合統一。丞相李斯收集天下幾乎所有的文字,去除重複的,用常用字做出三篇千字文,作為文字範本。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共計三千三百字。插句題外話,這個中車府令趙高,就是那個指鹿為馬的趙高。

然後李斯在大篆的基礎上,結合當世的文字風格,創出了簡單易寫易懂的小篆,後程邈又創出更為簡單易辨的隸書,這兩種書寫方式,成為官方統一的法定書寫範式。至此,漢字體系完全成熟。

中國漢字演變簡史

唐朝時期

藝術丨楷書

到東漢末年,鍾繇在隸書的基礎上,創出了一種筆畫平直,字形方正,相比於隸書更簡單易寫的書體——楷書。但這個時候的楷書並不普及,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流行,唐朝達到巔峰。成為唐朝官方使用的書寫方式。

中國漢字演變簡史

宋朝時期

效率丨印刷術

到宋朝,印刷術的發明。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雖然文字書寫形式已經是楷書這種易寫易辯的簡單書體了,但手抄依然費時費力,而且錯字漏字頻頻發生,關鍵一點是手抄本往往比較少,對文化發展影響較大。

而印刷術的出現,不僅改變了這一點,還改變了文學方式。宋朝以前文學多以詩集歌賦為主,字數較少,而且晦澀難懂。宋朝有印刷術以後,小說體裁開始出現,只要識字就能看懂,這是手抄所達不到的效率,印刷術的出現甚至改變了文化格局。

中國漢字演變簡史

新中國建立後,在以前的字體基礎上,創出了筆畫更為簡單的簡化字,但是書寫方式不變。

縱觀歷史,一個文明的誕生和延續,語言和文字都是最重要的基礎架構,沒有之一。只要文字和語言還在,這個文明就不會滅亡。

而文字,也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最典型的就是文字的字數越來越多,書寫方式越來越簡單,效率越來越高,漸漸的趨向於大道至簡。

中國漢字演變簡史來源:kknews中國漢字演變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