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到皇室下到百姓 唐朝的今天是「法定踢球日」

封面新聞記者 鍾雨恆

”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

寒食節,夏歷冬至後 105 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古代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禁菸火,人們只吃冷食。後世的發展中,寒食節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因為祭掃的風俗通常在寒食節第二日進行,也就是清明節氣這一天,即演變為我們今天的清明節。

說到寒食節,不得不提的就是 ” 蹴鞠 “。唐代,” 寒食蹴鞠 ” 之風達到鼎盛,幾乎成了 ” 法定踢球日 “。初春時節,草長鶯飛,走出戶外,踏青掃墓之餘,和家人到郊外踢踢球,成為了老百姓的 ” 打卡 ” 項目。王維、李白、劉禹錫、韋應物等詩人的筆下都提到過寒食蹴鞠。

上到皇室下到百姓 唐朝的今天是「法定踢球日」

王維《寒食城東即事》有:蹴踘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里。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一生漂泊的杜甫更是在晚年寫過一首《清明》,感嘆 ” 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 “。杜甫曾到過洛陽、陝西、四川、湖北等地,說明這些地方都有寒食節蹴鞠的習俗。

為什麼寒食節一定要踢球呢?有一種說法是,寒食節大家都吃冷食,腸胃容易積滯,運動有助於消化。所以父母都要把兒女們趕出門運動,去郊外感受蹴鞠帶來的歡樂。和現代社會的孩子們擁有繁重課業無暇踢球不同,古時父母認為蹴鞠是一項健身強體的運動,鼓勵青少年蹴鞠,並且那時人們不受場地限制,即便在家里的院子里也能踢踢球。

寒食蹴鞠原本是民間習俗,但 ” 高高在上 ” 的皇室也被這項有趣的運動所吸引。《新唐書》中記載 ” 二月獻牙尺,寒食獻球,五月獻綬帶 “,證明在寒食節當天,宮里面必須保證有蹴鞠的供應;韋莊《長安清明》里也道,”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 “,這天宮里有專門的蹴鞠女子進行 ” 白打 ” 式蹴鞠表演,皇帝高興了是要打賞的。

所謂 ” 白打 “,是唐宋盛行的一種蹴鞠方式,可以理解為 ” 花式蹴鞠 “,與激烈對抗的蹴鞠比賽不同,” 白打 ” 是用肩、胸、背、頭、腰、腹、腳面、腳尖等部位進行控球。因為在唐代,蹴鞠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 ” 充氣球 “。較之以往的實心球,充氣球球體輕,彈性好,可以踢得既高而遠,也可以踢出很多技巧花樣。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封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