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考古 讓秦文化傳下來走出去——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劉婕】4月1日,由陝西省網信辦,陝西省祭陵辦主辦的「清明祭初祖文脈傳華夏「網絡主題活動在西安啟動。全國50餘家網絡媒體記者組成的采訪團來到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驪山北麓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侯寧彬就秦始皇帝陵等話題接受了采訪團群訪。

「互聯網+」考古 讓秦文化傳下來走出去——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接受媒體采訪

「互聯網+」考古助力文物保護

1974年發現兵馬俑之後,為了讓兵馬俑更快得與公眾見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考古發掘的同時,也同步推進考古保護和考古展示。隨着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逐漸嘗試與考古結合。從過去一片片拼貼的純手工修復,到如今先由計算機掃瞄發掘出的兵馬俑陶片,再通過特殊算法進行虛擬拼對,最後由人工核實這樣的科技手段進行文物修復,大大避免了對文物的二次傷害,工作效率提高兩到三倍。這是「互聯網+」引入考古領域,強力高效推進文物工作的有力證明。

侯院長說,國家目前不主張對陵墓或大型遺址進行大面積的發掘,因為發掘的本身就是破壞。雖然現在沒有對秦陵進行發掘,但我們能夠通過物探的手段瞭解秦陵地宮的內部結構和狀態,完全能夠依靠數字化的技術做出復原推想,然後通過虛擬的手段呈現給遊客。就目前已經獲得的研究結果來看,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於秦陵的記載還是比較準確的。這種科技考古既能向世人展示秦陵的內部面貌,又能保護文物,一舉兩得。

守護傳承秦人精神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一個遺址類博物館,除了守護田野文物,對於館內藏品也需要不斷去保護。守護、傳承、創新、發展是文物保護的四個步驟。博物館的任務和使命是要將中華文明的內容傳播出去。作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則是要將秦文化在中國的地位、作用和影響傳播給大眾。

遊客參觀兵馬俑時,大多是從兵馬俑的體型、外貌、神態去認知瞭解,其實他們非凡的氣勢、英氣十足的外形還展現出秦人拚搏奮發、英勇作戰的精神。有些秦時的士兵穿着單衣,沒有頭盔和鎧甲,這是因為秦朝獎勵戰功,殺敵越多,獎勵越多,穿着沉重的鎧甲會影響行動速度。因為政策的激勵,形成了秦人勇敢的品質。博物院希望除了實在的物質實體——兵馬俑能夠得到良好的保護外,秦人的精神也可以通過它的載體——兵馬俑傳播得更廣更遠。

「互聯網+」考古 讓秦文化傳下來走出去——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 侯寧彬

秦文化要活起來還要走出去

國家現在大力提倡發展文創產業,但侯院長坦言,秦始皇帝陵在這方面做得並不突出,主要因為秦始皇帝陵是陵墓,包括兵馬俑在內的文物都屬於陪葬品,屬於陵墓陵園文化,大家都不願意把陵墓出土的東西擺在家中或辦公桌上,所以這成為秦始皇帝陵文創產業發展的瓶頸。當然,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也另闢蹊徑,從秦文化中提煉元素,將具象的物件傳播變為秦文化的傳播。將秦飾和秦時的花紋樣式融入到產品中,打破違和感,貼近大眾的日常生活,打造富含歷史文化意義的文化創意產品。

提到《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時,侯院長稱贊這是非常好的宣傳手段,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也希望能夠通過這種形式,將兵馬俑如何發掘、利用什麼技術將碎片復原成一個整體的過程展示給大眾。

為了傳承和發揚秦文化,不僅讓國人也讓世界遊客近距離領略「世界第八大奇跡」的魅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通過外展的文物交流方式,讓兵馬俑和秦始皇帝陵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以及藝術價值得到體現。現在兵馬俑已經去過海外100多個城市展出,這已經成為中國文物外展的熱點。出國展覽一般都提前兩到三年預約,包括美國,法國,新西蘭等國都在聯系兵馬俑的外展事宜,目前外展預約已經排到了2021年以後。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