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問及災難和死亡之事,父母們該如何解釋呢?要看他們的年齡

場景一:

馬航失聯航班MH370在南印度洋墜毀,飛機上有227名乘客(154名中國乘客),機組人員12名,無一人生還。據悉,MH370次航班上154名中國乘客中,有3名嬰幼兒。

整整17天,全世界的人們一直在等待奇跡出現。這當中包括幼兒園和小學的孩子們,孩子們懷着希望,願飛機能夠平安歸來。當被馬航MH370被宣佈終結時,有孩子會問媽媽爸爸:「飛機去哪了?」「飛機上的人呢?」「他們是不是都死了?」「我好害怕飛機掉下來!」

場景二:

在一家繁忙的書店里,一個怒氣沖沖的母親大聲對店員說:「你們的書店有那麼多書,可是沒有一本能夠幫助我的孩子!」原來她家里有一個近親突然去世,這個母親要找一本教人怎樣幫助孩子應付哀傷的書。

這個母親的焦慮是可以理解的。家庭庇護着孩子健康成長,可是死亡卻將一個跟孩子建立了親密關系的至親奪去。小小年紀就要面對親人去世,那是多麼痛苦的事!如果你家里有親人快要去世或剛死去,作為父母,你可以怎樣幫助孩子應付呢?

如果孩子主動問起災難或死亡的問題,最合適的方式是結合孩子成長狀態,以他們可接受的方式加以回應。在此過程中,大人要盡可能表現得平心靜氣,而不要表現出緊張焦慮或誇張興奮。對於幼兒園或小學的孩子不宜直接看災難的畫面和圖片,儘量避免在他們面前討論和渲染災難消息。如果大一點的孩子,家長可就災難話題和他們酌情討論更深入的問題。

當孩子問及災難和死亡之事,父母們該如何解釋呢?要看他們的年齡

圖片來自網絡

其實「死亡」這樣的話題,對於媽媽爸爸來說的確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不同年齡的兒童他們對死亡的認識也不同。

不同年齡的兒童對「死亡」的認識:

小寶寶(3歲以前的部分孩子)

1、雖然孩子特別小,還是會對周圍悲傷或者憤怒的氛圍有察覺。

2、小BB可能會選擇大哭來表示自己的情緒。

學齡前(3~6歲)

1、這個階段的孩子通常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2、他們認為死亡是可以返回的,他們認為他們做什麼可能死去的人就會回來。

3、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有身體症狀, 例如肚子疼。這其實是表示他們需要關愛。

兒童(6~12歲)

1、這個階段的孩子可能行為退化到以前,或者表現出問題。

2、如果他們特別活躍可能表示他們希望迴避那些還無法把控的感受和情緒,甚至是不敢去體驗的情緒。

3、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有身體症狀, 例如肚子疼。這其實是表示他們需要關愛。

4、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死亡有具體的概念(例如人不會感到疼了)。

青少年 (13~19歲)

1、青少年對死亡有抽象的概念,有些人開始思考死亡後的「後世」。

2、可能會把事情理想化或浪漫化,這反而使得悲傷更痛切。

3、即使這個年齡階段也可能會出現身體症狀,表示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注。

在我們的傳統思想中,往往認為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又怎麼會有憂傷難過的時候呢?但在回憶自己的成長經歷時,卻發現我們其實有着很多不為大人所知的難過、傷心等負面情緒,也曾經渴望得到更多的幫助來趕跑難過、傷心。

所以,明智的做法是,按孩子的理解能力,向他們解釋發生了什麼事。雖然這樣做並不容易,

但父母們請努力,記得「孩子需要知道真相」。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要按下暫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