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外語重要不?文在寅用印尼話問候馬來元首,馬哈蒂爾很尷尬

尷尬了吧!韓國文在寅在東協三國之旅用印尼話問候馬來西亞元首馬哈蒂爾,讓大家再一次對於學習外語的重要性問題,引發了探討的興趣。

韓國文在寅在馬來西亞與馬哈蒂爾總理會面的聯合記者會上,不小心把馬來語的「午安」唸成印尼語的午安,畫面一度十分尷尬。正確的馬來語午安是「Selamat petang」,文在寅卻說成印尼語的「Selamat sore」,雖然一般馬來西亞人都聽得懂且會接受,但對國家外交層面來說,向馬來西亞用印尼語打招呼顯得不太禮貌。青瓦台也就事件道歉,稱在為文在寅撰寫講稿時出現錯誤,承諾不會再犯錯。

青瓦台能夠出面道歉,其實就印證了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應該學會一些外語,以備不時之需。引申到我們該不該學習英語,英語到底作用大不大的問題上來,本文分析認為也是一樣的道理。

從國際交流角度講,學習英語是必要的。從中小學開始學習英語,我認為初衷是你不知道這些孩子哪個人長大之後要在外交外貿等急需外語的系統工作,這無法通過「抓周」來確定,無法只教那些未來是外交家、科學家的孩子學英語,其他未來的職業是賣蔬菜的孩子只學加減乘除。如果等到工作單位確定為外交部門之後,再去學習字母歌,顯然已經來不及了。同理,中小學教育,也無法把英語課取消而換成孩子們未來職業需要的技能,因為這任務太重,目前還沒有人能准確預測孩子們多年之後的職業情況,實在是沒法從小就按知識技能所需去教。因此,還得是全體孩子都學習英語,以備這些孩子里有一小部分在未來工作中需要時時刻刻使用英文的時候,能夠立馬就能付諸應用。

從國內個人娛樂生活角度講,學習英語是必要的。一個小例子就是看英文原聲電影,盡管中國的配音演員實力超強,能夠把電影里角色的外文最大程度地翻譯成中文並融入感情色彩,但是如果你就是想聽某個外國影星的嗓音,或者是有的影片只有英文中字版,那麼學過英語的人,還是能聽懂或是看懂那些雙語字幕的。就算是《流浪地球》這樣46億票房的電影,字幕最下方不也得註上一行英文嘛,也想送到外國電影節獲獎嘛,也出口美國要翻譯成英文嘛,這些場合的字幕組也得到電影公司上班了再學英文?聽英文歌也是一樣,很多國語歌都是改編自英文歌曲,當你偶爾發現一首國語歌的英文原版時,你會感覺從編曲到配樂到曲詞對應,還是英文原創的更有味道,學會了英語(包括法語等等)就可以聽懂了。這些是個人娛樂方面的意義。

至此,我們就可以引申到當前非常受關注的王花論戰了,論戰的焦點或中心思想,就是「學英語到底有沒有用」,各方觀點不一,體現了論戰的根本屬性,如果論戰幾輪之後大家觀點就全部統一了,那麼這個世界也不會存在論戰了。論戰永無結論!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國家仍然把英語作為基礎教育和大學以上高等教育的一個重點,高考、考研、托福、雅思等等也還保留着英語這個課目。或許,這就是慧眼如炬,是中國多少代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積累總結的最優選結果吧!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軍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