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都挺好》 懂事又孝順的蘇明哲,其實活得最可憐

《都挺好》大結局後,我又重新看了一遍。

重看的時候,我突然發現這個劇中,最可憐的不是被重男輕女毒害的蘇明玉,也不是被溺愛害慘的媽寶男蘇明成,而是那個懂事孝順的「別人家孩子」蘇明哲。

重溫《都挺好》 懂事又孝順的蘇明哲,其實活得最可憐

被重男輕女毒害的明玉,最後放下了對母親的怨恨,與自己和解。

被溺愛害慘的媽寶男明成,幡然醒悟,反思己過,最後去了非洲鍛鍊自己。

只有蘇明哲,雖然最後意識到自己應該先兼顧小家,再去照顧大家,但是他骨子里依然是最缺愛的那個人。

昨天在微博看到一句話:「聽話懂事的孩子,往往壓抑了真實的自己。」

這句話用來形容蘇明哲,太合適不過了。他從小成績優異,沒有叛逆不羈過,很少讓父母操心,後來清華畢業去了美國留學,取得美國綠卡,娶妻生子,儼然生活的贏家。

重溫《都挺好》 懂事又孝順的蘇明哲,其實活得最可憐

重溫《都挺好》 懂事又孝順的蘇明哲,其實活得最可憐

從小被父母寵愛的蘇明哲,是因為他學習好,成績優異,能讓父母面上有光,他自己也深知這一點,所以明玉在美國跟他聚餐時,得知他失業想要安慰他,他才會惱羞成怒,因為丟了面子,覺得自己的優秀被質疑了。

而這一切,都是源於蘇明哲被父母有條件的愛着,所以他很害怕如果自己不優秀,就得不到父母的愛。

《無條件養育》一書中說:「有條件的愛,意味着孩子只有在做到家長期望的事或是達到了家長所規定的某些標準之後才可以得到。」

而蘇明哲一直被無條件的寵愛着,甚至父母賣房都要供他去美國留學,不過是因為他可以光宗耀祖。

重溫《都挺好》 懂事又孝順的蘇明哲,其實活得最可憐

重溫《都挺好》 懂事又孝順的蘇明哲,其實活得最可憐

明成質疑明哲好好的清華畢業生,不去找工作,非去美國留學時,蘇母就說,明哲去美國,是咱們家光耀門楣的喜事。

蘇明哲被斯坦福大學錄取的當天晚上,蘇大強覺得學費有點多,就想着讓蘇母跟明哲商量不去留學,提前工作,但是蘇母卻說:「明哲能考上美國名牌,那是給你們蘇家光宗耀祖。就是砸鍋賣鐵,我也要讓兒子去美國讀書。」

但其實,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接納,無論他們成功與否,無論他們聽話與否,父母都會毫無保留的愛他。

而蘇明哲知道,父母對他的愛,是因為他可以為他們掙得臉面,讓他們面上有光。

重溫《都挺好》 懂事又孝順的蘇明哲,其實活得最可憐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自以為無條件的愛着孩子,但其實都有條件。

「你乖乖聽話,媽媽愛你」

「你考第一名,爸媽會更愛你」

「你看你把玩具扔的哪里都是,你要是不收拾好,媽媽就不愛你了。」

這些話熟悉嗎?相信很多家長無意識中都說過,但家長們還會覺得我這是為她好。

《無條件養育》一書中說:「重要的並不是我們認為在無條件地愛他們,而是他們感覺我們在無條件地愛他們。」

就像上面那句話「你乖乖聽話,媽媽愛你」,說這話的父母覺得自己在為孩子好,但孩子心里會覺得「如果我不乖乖聽話,媽媽就不會愛我了。」

此時,對於孩子來說,被愛的條件要麼是行為良好,要麼是取得成就。

重溫《都挺好》 懂事又孝順的蘇明哲,其實活得最可憐

而父母也常常以此為標準,你是個乖孩子,我才愛你,你學習好,我才會愛你,你考上名校,我才會愛你。

《無條件養育》一書中說:「父母給予的愛,它不需要任何意義上的回報,它只是一個禮物,是所有孩子都應該得到的禮物。」

小時候感覺自己只有不辜負父母期望,才夠資格得到父母愛的孩子,長大後普遍感到自卑,自我價值感低。

曾經認識一個女孩妮妮,她很優秀,年紀輕輕已經做到了公司主管。

外人看來成功女性的妮妮,實際上卻非常自卑,非常討厭自己,總覺得自己永遠做得不夠好,不夠優秀。

後來跟她聊天,才知道她為什麼自我認同感這麼低。

重溫《都挺好》 懂事又孝順的蘇明哲,其實活得最可憐

她的父母從小就對她學習要求很嚴格,考不到第一名就是丟人,就不配做他們的女兒。

曾有一次妮妮考了第三名,她嚇得不敢回家,怕回家看到父母失望的神色,更怕父母責怪自己。

果不其然那天被父母找回家的她,沒有得到父母的好臉色,在那之後的好多天,父母對她都是冷冰冰不耐煩的神色,直到下一次考試,她重新考了第一名後,父母才對她再次展現笑臉。

從那以後,妮妮就知道了,只有自己足夠優秀,才能得到父母的愛。

成年後的妮妮,很長一段時間都很討厭自己,討厭那個不斷討好父母的自己。

父母有條件的愛,會使孩子慢慢變得開始想方設法討好父母,這樣的心理模式形成後,成年後的孩子會變成討好型人格,無論做什麼事情,下意識都想討好別人。

重溫《都挺好》 懂事又孝順的蘇明哲,其實活得最可憐

父母有條件的愛,還會讓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愛,裝乖扮可愛,久而久之就迷失了自己,與真正的自己失去連結。

《無條件養育》一書中作者分享了一個有趣的案例:

一個媽媽收到了孩子學校寄來的汽車貼紙「我為我的孩子感到驕傲,因為他當選了本月明星學生」。

這個媽媽的做法也很贊,她沒有把貼紙直接貼上去,而是拿來一把剪刀,把下半句「因為他當選了本月明星學生」咔嚓一下剪掉,把剩下的一句「我為我的孩子感到驕傲」,貼在了汽車上。

這個媽媽的這種做法,讓孩子明白,媽媽愛我,並不是因為我取得了優異成就,而是因為我是她的孩子。

重溫《都挺好》 懂事又孝順的蘇明哲,其實活得最可憐

而我們的家長恰恰相反,孩子得了獎狀,得了獎杯,不僅在家里保存的很好,還會在有客人來時,就給他們展示一下,讓他們看下我兒子我女兒多麼優秀,多麼耀眼。

炫耀的背後,是父母在對孩子說,因為你這麼優秀,我才為你驕傲,你要是落後了,退步了,就不值得被愛了。

就像蘇明哲,極其好面子,在美國失業了,蘇大強還吵着要來美國,他卻不拒絕,也不告訴弟妹和父親自己失業,暫時不能接父親來美國,好面子的背後是缺失的愛,因為他怕自己不優秀了,就不配再被父母愛。

他自己也常說,我爸媽賣掉明玉的房子送我去美國留學,我要好好孝順他們,蘇母去得早,蘇明哲遺憾無比,所以對於蘇大強的種種無理要求,咬着牙也會答應。

重溫《都挺好》 懂事又孝順的蘇明哲,其實活得最可憐

他的孝順並不是真的孝順,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幹和優秀。

他插手明成與明玉的恩怨,也不是真的希望家庭和睦,還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幹。

只有證明自己的能幹,他才覺得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那些感覺只有在特定條件下,父母才會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都很難接納自己,無法接受失敗,也無法接納失望。

因為從小,他們被父母接納就是帶着條件的,所以長大後一旦做不到自己理想中的事,他們就很容易走極端。

重溫《都挺好》 懂事又孝順的蘇明哲,其實活得最可憐

每年高考結束,就會出現「考試成績太差自殺輕生」的新聞,感慨現在孩子不珍惜生命的同時,我們也要反思,是不是父母事有條件的愛着他?在他們心里,考不好,就辜負了父母,對不起父母,父母就不會再愛自己,所以絕望之下很容易走上絕路。

被父母有條件愛着的孩子,終其一生都在尋愛,尋認同。

所以父母們,努力轉變自己的觀念,無條件的愛孩子吧。

互動小話題:你覺得蘇明哲可憐嗎?

我是唯媽養娃,家有三歲女寶一枚,養娃的路上有歡笑有淚水,想跟我一起分享你的養娃趣事,或者聽我分享養娃趣事,請關注我,一起哭一起笑!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唯媽養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