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七成粉絲曾為偶像消費 偶像經濟需成熟的產業模式

近七成粉絲曾為偶像消費 偶像經濟需成熟的產業模式
【產經觀察】偶像經濟需要成熟的產業模式

偶像市場一直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因為總有粉絲願意為自己的偶像掏腰包。

有調查顯示,近七成粉絲都曾為偶像消費,並且年紀小的粉絲反而花錢多。80後的追星族中,願意為偶像每月花銷200元的僅占14%,低於90後。而在不同偶像類型上,年紀越小的粉絲,越喜歡偶像組合,有超過六成的00後追星族的追星對象是偶像組合,追網紅、主播的僅為6%。而60後追星族中,喜歡網紅、主播的則有四分之一。

粉絲低齡化、消費支出高,這些特徵使得偶像市場正在得到投資者的關注,據艾瑞數據預測,2020年中國偶像市場總產業規模將達到1000億元。在從業者看來,偶像市場在歐美和日韓已經有較為成熟的市場模式,從偶像定位、節目推廣到作品變現,拿來即可。

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海外市場已經成熟的偶像模式,在國內並不見得都能見到效果。有的偶像組合模仿劇場模式,但如何從劇場走向大眾卻成了問題;有的偶像組合模擬電視綜藝模式,卻趕上了電視收視率整體下降,年輕粉絲不愛看電視;還有的偶像組合模仿選秀造勢,但往往是選秀期間聲勢浩大,但真到了演出市場,卻拿不出足夠吸引觀眾的作品。

為什麼海外偶像的製造模式,到了國內市場就水土難服呢?

這是因為,很多偶像的製作方只是學了個皮毛,即學會了人設包裝和販賣,但卻沒有足夠有力的作品支撐。殊不知,即便是「看臉」的偶像,其走向大眾也是需要靠傳播力較好的文藝作品,特別是好的歌曲。而在這一點上,很多製作方實力依然有限,拿不出好作品,自然小眾偶像走不進大眾市場。

也正因沒有作品,當下偶像市場才會出現變現難。對於歐美和日韓偶像來說,電視節目、影視劇往往只是增加影響力的方式,而非主要收入渠道,主要收入渠道還是演唱會、握手會等相關活動,以及唱片、衍生品販售等相關產業鏈。

相比之下,上節目、上影視劇反而是國內不少偶像組合的重要收入來源,相關活動、產品收入較少,缺少影響力變現渠道,或者說是缺少可以將偶像影響力變現的載體。結果,偶像產業的收入,只是在偶像本身、經濟公司和傳播平台之間簡單分配,並沒有惠及更多從業者和經營者。

成熟的偶像市場,不僅需要成熟的作品,還需要成熟的產業模式。比如,偶像的製作方,以及偶像定位、文藝作品模式和商業變現模式要相對固定,形成成熟的產業鏈,偶像組合的人氣以及帶來的收益,不會因為人員變化而出現較大起伏。

要知道,即便是成員更替很快的女子團體,海外偶像組合的運轉時間也較長,韓國的組合少女時代 2007年成立至今已經有12年,日本的偶像組合AKB48從2005年成立至今已經活躍了近14年,早安少女從1998年出道至今已經21年,成員不斷新老接替,在這期間積累了充足的粉絲數量以及購買力。當然,在這期間偶像組合的諸多作品,傳播力也不容小覷。那麼,在2000年代火熱的國內偶像,不論是單人還是組合,還有多少活躍在網絡時代呢?

偶像經濟絕不只是找個「好臉蛋」那麼簡單,一個偶像組合要想在屏幕上成功並且具備變現能力,是要以足夠打動更多消費者的作品為前提,以成熟的製作和商業模式為保障。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華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