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不養,何必賜我以生?

2011年3月,敘利亞內戰爆發。戰火的蔓延使得敘利亞總人口從2250萬降至1700多萬,有500多萬民眾逃離這個國家,占據總人口近23%。據聯合國相關數據統計,敘利亞在黎巴嫩的難民現在已經達到100萬,這些湧入的難民擠壓甚至剝奪了黎巴嫩的生存空間和資源。

生而不養,何必賜我以生?

在這種人口快速增長、資源和空間緊缺的條件下,民眾的基本生存和兒童教育成為了主要問題,在受害群體中,兒童的受害備受世界關注。

《何以為家》這部由黎巴嫩、法國和美國聯合製作的劇情片,就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拍攝的。

影片以12歲的主人公贊恩起訴控告自己的父母生而不養為主線,反映了不負責任的父母給孩子心理造成的嚴重傷害以及戰爭給民眾帶來的悲慘生活。

這部影片的敘述方式很特別,是以插敘和倒敘的方式講述故事,其中有一句話在電影的開頭、中間、結尾共出現了三次,可謂有貫穿全劇的作用,就是那句刺痛並震撼了觀眾的「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這似乎與我們的常識相違背,我們經常說要感恩父母,首先就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那麼為什麼一個12歲的孩子會說出這樣無情的話呢?

隨着劇情的展開,贊恩那不斷奔忙的單薄瘦小的身影和與年齡不符的陰郁眼神給了我們答案。

生而不養,何必賜我以生?

贊恩出生於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貧民窟,他的父母是來自敘利亞的難民,沒有正經的經濟來源,卻有七個孩子需要撫養。他們住在擁擠不堪的屋子里,一家老小共用一張床,以至於互相沒有隱私可言。在這樣的貧窮惡劣的環境下,連父母的性生活也顯得那樣的醜陋不堪。

贊恩被父母剝奪了接受教育的機會,從很小就要去打工貼補家用,到小店鋪做工,給客人運送煤氣罐,帶着妹妹們在路邊擺攤賣果汁……可即便如此,贊恩對待這個世界仍舊沒有敵意,盡管他在商販阿薩德店鋪里打工時會表現出不耐煩,但那僅僅是因為他知道阿薩德在打自己妹妹的主意,所以這種厭惡的根源仍然是愛。

可以說,他比生了一大堆孩子卻沒有盡到撫養責任的父母,更像一位合格的「父親」。他非常疼愛自己的弟弟妹妹,在打工時,會偶爾偷方便麵給家里的弟弟妹妹吃。在妹妹薩哈來初潮時替她洗衣服,為她做掩護,囑咐她不要讓父母和別人知道。因為在他所生存的世界中,這意味着薩哈具有了生殖能力,也就意味着作為生育工具的女性,將要走上另外一條更可悲的人生道路。

正是殘酷的生存環境,賦予了他同齡人所不具有的成熟。他不像妹妹薩哈那樣單純無知,能夠輕而易舉地被幾包方便麵和糖果收買;他知道所有人的柔和的面容下面都潛藏着自私的欲望;他知道這世間鮮有不求回報的愛,所以他選擇用他的方式來保護妹妹。

所以,在得知阿薩德帶着雞來提親時,他便籌劃着帶妹妹離開這個毫無人性的家。可惜現實總是猝不及防,他還是晚了一步,可惡的父母出於自私的利益,已經將還不到十二歲的女兒嫁給了那個惡心的商販。

這件事最終導致了贊恩和家庭的決裂,小小男子漢獨自離家出走了。

當他再次回到家中,是滿懷着對心中的樂土瑞士的嚮往來向父母要證件的。可是在與父母的爭執中,他知道了妹妹薩哈已經因懷孕大出血而死去。這件事徹底激怒了贊恩,突破了他的忍耐底線,他拿着刀沖了出去。終因重傷他人而被捕入獄。

生而不養,何必賜我以生?

難道他的父母真的一點都不愛他嗎?好像也不是。贊恩被審判,被囚禁,他的父母似乎也很難過。他們在法庭上流淚,一直訴說着自己的難處,他們說把未成年的薩哈嫁給阿薩德是為了讓她過上更好的生活,這樣她就能吃得飽,睡上大床;他們說「他們那里」所有女人都是這樣過來的,包括他們自己……看到這里,真的令人懷疑這是不是和我們同一個時代,怎麼在我們不知道的角落還存在這樣愚昧的社會!

可是,不久前還痛哭流涕的母親很快就不那麼難過了,她還頗為欣慰地宣布了一個好消息:她又懷孕了,如果可以,她會給這個孩子取名「薩哈」,以此紀念死去的那個「薩哈」。

可是這種紀念的意義又在哪里呢?出生的孩子不過又要重復這種苦難的命運,一代一代,永無休止。

贊恩的父母永遠不明白將孩子帶到世界上來的意義,而覺醒的贊恩終於忍無可忍,他邁出了勇敢的一步:控告自己的父母,罪名是:生而不養。

在莊嚴的法庭上,贊恩終於面對全世界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我只記得暴力、侮辱和毆打,鏈子、管子、皮帶,我聽過的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你這婊子的兒子,滾,你這垃圾」。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錢,我住在這里的地獄,我像一堆腐爛的肉,生活是個婊子,我以為我們能做好人,為所有人愛,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他寧願我們做洗碗工。

贊恩經歷的痛苦讓他領悟到一個樸素又殘酷的道理:如果苦難的人沒有獲取幸福的能力,那麼他們的後代也只能復制他們的生活;如果大人們沒有給予孩子幸福的能力,那就不應該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上。

可是,現實社會卻恰恰相反,往往越是社會發達程度越高,人的素質越高,生育的欲望越低;反而越是條件差,受教育程度越低的人群,生育欲望越強。雖然大多數父母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不會像電影中的父母那樣將孩子當做勞動力和掙錢工具,但卻往往限於種種條件,不能給予孩子更好的條件和更多的陪伴和愛。「生而不養」的現象難道在我們的生活中就不存在嗎?

當然,這部電影中的問題並不僅僅是父母責任的問題,民眾苦難更重要的根源是戰亂。影片中黎巴嫩的這些人,全是敘利亞難民,他們沒有辦法在敘利亞活下去,只好四處逃亡。但無論在哪兒,他們似乎都是不受歡迎的,他們因為貧窮,因為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所以犯罪、暴亂……各種危害社會治安的事件層出不窮,然而越是這樣,越是遭到排擠,越是得不到這個世界認可。而面對這樣一種沉重的社會背景,作為觀眾,我們似乎只有深深的無力感。

生而不養,何必賜我以生?

有人說,貧窮是一種浪漫主義,只有悲哀的東西才更具有藝術性。所以,有的人會感謝貧窮,感恩苦難。對此,我想說人的本能是生存,在生存面前,一切都是浮雲。在生死存亡的關頭,人性更是受到空前的考驗。當我們被生活不斷踐踏蹂躪的時候,許多人也許就會失去愛的能力。所以,我們首先要盡量規避貧窮和苦難。

但是貧窮和愛並非是不可共存的。就像影片中贊恩毫無保留地愛着妹妹薩哈、拉希爾拼盡全力愛着父母和孩子,即使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好心的拉希爾對贊恩還是同情收留,贊恩對拉希爾的孩子也是懷着善心……如此種種,也給冰冷的底層世界帶來了些許溫暖。

生存是獸性,是萬事萬物的本能,而我們是人,愛才是將人和禽獸區別開來的本質。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娛樂先鋒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