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拚命十三郎」——清聖祖康熙帝第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

最近,經典電視劇《雍正王朝》又開始在央視熱播,因為這部電視劇實在是太經典了,所以,這部電視劇里面的人物也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提到這部電視劇里面的人物,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皇十三子–胤祥,俗話說的好,「最是無情帝王家」在皇權極度集中的封建王朝,雍正和胤祥的兄弟情也讓大家很迷惑,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這個拚命十三郎。

清初「拚命十三郎」——清聖祖康熙帝第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

胤祥

愛新覺羅·胤祥(1686年11月16日-1730年6月18日),清聖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胤祥與雍親王胤禛關系最親密,雍正帝待他也非尋常。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皇子胤禛繼位,雍正登基,被封為和碩怡親王,又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要政務。雍正元年(1723年),命總理戶部。自此即全力輔佐胤禛治理國家,胤禛亦對其十分信任。雍正三年(1725年),總理京畿水利營田事務。雍正七年(1729年)因准噶爾部竄擾邊陲,命其辦理西北兩路軍機,敘協贊功待詔增儀仗一倍。

因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為鐵帽子王。清朝有史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陽歷6月18日)去世,時年44歲,配享太廟,上諡號為「賢」,另賜有匾額「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於諡前。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十月初一日(公歷11月16日),胤祥出生於北京紫禁城,生母為敬敏皇貴妃章佳氏。自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十二歲的胤祥第一次跟隨康熙帝去盛京謁陵後,直至康熙四十(1708年)九月一廢太子事件發生前整整10年間,康熙帝只要離開京師,無論去哪里,必將胤祥帶往。僅此即足以說明,康熙帝對他是另眼相看的。胤祥在雍正年間作為皇帝最得力助手的種種表現,也充分表明他除去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外,還頗有辦事才力,善於協調人際關系,是難得的人材。胤祥能文能詩,書畫俱佳,但流傳至今的作品甚少。只有《交輝園遺稿》中少量作品流傳下來。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帝南巡,皇太子胤礽、皇四子胤禛、皇十三子胤祥隨駕。某日,康熙帝在行宮召集大臣和皇子們研習書法。不僅親書大字對聯當場展示,還邀請眾人觀賞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書寫的對聯,據說,諸臣環視,「無不歡躍欽服「 。如此驚嘆的舉動,自然有阿諛逢迎的成分,但兩位皇子擅長書法確是事實。這一年,胤祥17歲,如果不是心里有底,玄燁又怎麼會讓他同皇兄一起當場獻技呢?胤祥繼承了滿洲人的傳統技藝,騎馬射箭樣樣精通。有記載提到,他「精於騎射,發必命中」。有一次出巡狩獵,一隻猛虎突出林間,他神色不動,手持利刃向前刺之。見者無不佩服他的神勇。

清初「拚命十三郎」——清聖祖康熙帝第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前後,皇八子允禩的老師何焯在給家人的信中,也提到十三殿下為皇帝所鍾愛者,前途無量。不足20歲的胤祥受到皇父的器重,連供職清廷的漢族文人也一清二楚。但在第一次廢太子時,胤祥不知為何,失寵於康熙,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後,胤祥受到了第一次廢太子事件的波及,被短暫的囚禁了一段時間(康熙四十七年至康熙四十八年),廢掉太子胤礽後康熙帝對諸皇子信任大減,從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這次隨扈開始採用輪班制,每個人都要輪流陪伴康熙帝出巡,以免結黨營私,許多皇子因此都陪同了康熙帝進行巡視,但是胤祥是特殊的。康熙帝的輪班制似乎並沒有用到胤祥身上。從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實行輪班制開始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胤祥每次依然作為皇子陪駕,但是在這一時期康熙帝卻並不怎麼喜歡胤祥。這一段時期,可以說是胤祥最低谷的時期。終康熙之世,既無重用,也沒有受封。

皇四子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和胤祥早年的關系,雖然沒有太多史料可尋,但可以肯定兄弟倆是親密無間的。雍正給胤祥的祭文中提到胤祥的算學由他親自教授,「憶昔幼齡,趨侍庭闈,晨夕聚處。比長,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學,日事討論」,每逢塞外扈從,兄弟倆「形影相依」。當康熙帝出巡只帶他們其中一個扈從時,即使短暫分別,兩兄弟也會詩書往還。雍正還把他和十三弟唱和的詩作收在詩文集中,使胤祥的少數作品得以傳世。根據正史記載胤祥被康熙囚禁是因為和廢太子關系密切,但是,根據野史記載,胤祥被囚禁的真正原因是因為自己的四哥,也就是胤禛(後來的雍正皇帝)被人陷害,胤祥為了保護自己的四哥,把所有罪名全部承擔了下來,所以導致自己被囚禁,這樣的兄弟情誼,在尋常人家都不多見,更何況是皇室,所有,胤禛一直對自己的這個十三弟心懷感激。在自己登基後,對這個弟弟大加撫慰。

清初「拚命十三郎」——清聖祖康熙帝第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

雍正帝

在康熙帝去世的第二天,入承皇位的雍正帝便任命胤祥為四位總理事務大臣之一,同日晉升為和碩怡親王。在遭受十幾年冷落之後,得到雍正如此厚待,胤祥當然竭全力報效,以償知遇之恩。

雍正初政,胤祥迅速成為雍正的台柱。其理事之才,識人之明達,手段之老練,完全不像個從未與政的皇子。這也堅定了雍正繼續重用他的決心。康熙晚年,經濟、軍事、賦稅、刑獄等均已出現危機,哪一件都極為棘手,並非得到新皇帝倚重信任的人就一定能搞好的。雍正初年到三年,胤祥開始擔任總理事務大臣、處理康熙、孝恭仁皇后喪事,總管會考府、造辦處、戶部三庫、戶部,參與西北軍事的運籌,辦理外國傳教士事務。雍正三年底,會考府解散、總理大臣卸任,胤祥除了繼續以前的各項兼職外,加議政大臣,總理營田水利,領圓明園的八旗禁軍,辦理胤禛藩邸、陵寢事務,密謀籌辦軍需,還要承擔皇帝臨時交辦的審斷案件,代行祭祀等諸多差務,可謂職任繁多。雍正帝曾經十分感慨地說:「朕實賴王翼贊昇平,王實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謂聖王賢臣之相遇數千百載而一見,今且於本支帝胄之間得之。」胤禛、胤祥兄弟君臣之間的至誠相托和忠心以報,在歷代封建王朝中也是極少見的,世人經常用「棠棣情深」來形容二人兄弟情誼。

在康熙朝被囚禁的經歷,給了胤祥很深的印象,所以胤祥終其一生,都牢牢的記着自己的位置,自己是臣子,哪怕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自己的哥哥,胤祥也不敢有絲毫的越權。正是因為這樣,雍正對自己這個弟弟越來越信任,據史書記載,雍正甚至連為自己選陵墓的事情都交給這位弟弟去辦,在陵墓選好後,雍正甚至想把里面最好的位置留給這個弟弟,胤祥拚死推辭,雍正只好作罷,從這些事情可以看出,雍正對這個弟弟的信任。

雍正元年(1723年),胤祥受命總理戶部。該部所司直接關系國計民生,而且事務繁多,頭緒復雜,康熙末年以來積存的許多弊端都亟待解決,胤祥自上任伊始,便勤奮理事,不稍懈怠。首次清理過去遺留的舊案,由於數量頗大,胤祥打破以往常規。採取規定限期和獎勵勤勉相結合的辦法,將幾千宗舊案都理出頭緒。當時中央新設會考府,專門負責審核財政出納,辦理清查虧空、收繳積欠的事務。胤祥深知此事至關重要,遂盡職盡責,認真辦理。同時,又查出戶部虧空銀250萬兩,經奏請皇上,針對不同人群的不同情況,採取諸如直接查抄;把虧空官員的職位全部凍結,「如限內交完,伊等應升之缺聽其升轉」;以類似於分期付款的方法逐年減扣官員獎金等方式分別加以解決。對一些與造成財政虧空有直接關系的王公親貴也毫不容情,連履郡王胤裪等人都被勒令變賣家產清還虧欠。有人因此責怪胤祥過於苛刻無情,然而也正是憑着這種不徇情姑息的認真態度,他才較好地貫徹了雍正皇帝旨意,使虧補欠還,整頓財政取得顯著成效。雍正三年(1725年) ,擢任議政,當年冬,又負責直隸營田事務。

為了對得起自己兄長,自己的四哥雍正的信任,胤祥兢兢業業,任何事情親力親為,不敢有絲毫的馬虎,但是,胤祥不是鐵人,長期的超負荷工作累垮也拖垮了胤祥的身體,雍正七年(1729年)秋冬,胤祥的身體已經非常不好了,雍正令太醫院使劉聲芳任戶部侍郎,就是讓他在胤祥身邊為其隨時診療病情。可胤祥還是親自和高其倬一起翻山越嶺,「往來審視」費盡辛苦,胤祥怕煩擾百姓「常至昏夜始進一餐」。這種身心俱疲的狀態加重了他的病勢。

雍正八年(1730年)正月初八,北運河青龍灣修築減水壩,胤祥想要去現場勘察已不可能,只好奏請將此事交與侍郎何國宗(清朝數學家)督理監修。當時,怡親王對其一同辦理水利的下屬說「本圖遍治諸河,使盈縮操縱於吾掌之上,豈期一病沉廢,已矣何言。」三個月後怡親王就因病去世了,這番話聽來讓人不勝感慨,其事業心之旺盛、責任心之強可見一斑。同年二月,先農壇的親耕禮胤祥沒有參加(此前他每年都參加)。三月,雍正連下兩道聖旨,讓別人代理營田和傳教士事務。胤祥病後,雍正對他「醫禱備至」,他為了寬慰雍正,「旬月間必力疾入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公歷6月18日),允祥(避名諱,雍正登基後,所有兄弟中的胤改為允),操勞得病去世,年僅四十四歲。至此,大清皇朝,赫赫有名的皇十三子胤祥就此退出了歷史舞台,允祥的病故讓雍正大為悲痛,不僅因為痛失手足兄弟,更多是他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政治幫手。在給其諡號「賢」後,又將其配享太廟,雍正覺得不夠,又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其在當時,更是大清入關以來第九位鐵帽子親王,在雍正看來,這些都是對他個人突出的政績的肯定。

在封建王朝皇權高度集中的那個時代,胤禛和胤祥為我們上演了一幅兄弟相互信任,互相扶持的畫卷。

清初「拚命十三郎」——清聖祖康熙帝第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

胤祥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娛樂先鋒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