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中倒霉的太子,靠兒子當上皇帝最終卻殺掉了兒子

熱播劇你看了麼

天寶三年,上元燈會,各派勢力明爭暗鬥,長安百年繁華,面臨空前危機。

這是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講的故事。

在這部劇中,除了要清除突厥間諜保衛長安之外,朝廷中的大臣們也打響了一起太子保衛戰。

為何要保衛太子?原因在於,太子在整個劇中受到了皇帝、宰相的排擠,舉步維艱,隨時面臨着被廢的危險。

隨時被廢被殺

劇中的太子李璵(歷史原型是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李亨),在司丞李必(歷史原型為唐代名臣李泌)幫助下,不斷化險為夷。

《長安十二時辰》中倒霉的太子,靠兒子當上皇帝最終卻殺掉了兒子

在唐朝,太子絕對是一個高危職業,隨時面臨被廢被殺的危險。

唐高祖時期的太子李建成被李世民所殺;

唐太宗時期的太子李承乾被廢;

唐高宗時期的太子更是命途多舛,李忠、李弘、李賢、李顯、李旦這五位太子,有三個被殺,活下來的李顯、李旦也是九死一生。

唐玄宗時期的太子也不例外。

武惠妃為了讓兒子壽王李瑁當太子,聯合了駙馬楊洄構陷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兄弟,造成了唐玄宗「一日殺三子」的冤案,又聯合李林甫(劇里叫林九郎),幾次三番請唐玄宗立李瑁為太子,但是唐玄宗並沒有立李瑁,而是立了李亨(劇中名為李璵)。

顯然,《長安十二時辰》劇中的太子李亨,日子也並不好過。

這些壓力一方面來自他的父親唐玄宗。玄宗既希望李亨能夠得到歷練,治國理政才能得到提升,但同時也擔心李亨勢力大了之後容易奪權,在許多方面防着他。

另一方面的壓力來自朝中大臣,玄宗時期,宰相李林甫、楊國忠等為了增強自己的勢力,也打壓太子,與其明爭暗鬥,這些都成為李亨面臨的巨大壓力。

《長安十二時辰》中倒霉的太子,靠兒子當上皇帝最終卻殺掉了兒子

靠兒子登基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6月14日,(今陝西興平市西北二十三里)馬嵬驛站。唐玄宗及其家人、隨臣、軍隊都人困馬乏。

《長安十二時辰》中倒霉的太子,靠兒子當上皇帝最終卻殺掉了兒子

此時,他已無心享受與楊貴妃的恩愛時光,而是焦慮自己的軍隊能否平定叛亂。

就在前一年,公元755年11月9日,范陽、河東、盧龍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誅楊國忠為名起兵叛唐,隨後攻占洛陽。

第二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稱燕帝,建元聖武。同年的5月,叛軍破潼關。

6月13日,玄宗帶領少數家人、隨臣逃出長安。14日,玄宗逃亡途經馬嵬驛站時,發生了兵變。

這就是唐朝歷史上著名的馬嵬之變。

安祿山叛亂後,玄宗本想讓位於太子,由於宰相楊國忠及其姐妹的反對而沒有實現。長安被攻陷之前,楊國忠勸說玄宗去自己的老巢四川避難。玄宗年事已高,加之貪圖安逸便同意了這項建議。

但對於太子李亨來說,一旦到了蜀地,恐怕自己的力量將受到楊國忠的牽制,極有可能永無出頭之日。

也正因如此,李亨走了一步險棋——在馬嵬,發動兵變,除掉了楊國忠以及楊貴妃,自己上位。

但令李亨始料不及的是,陳玄禮身為禁軍首領,在處死貴妃後,帶頭向玄宗表示效忠。在誅楊國忠一事上陳玄禮與李亨意見一致,但是他仍然忠於玄宗,這令李亨的上位之路變得艱難。

《長安十二時辰》中倒霉的太子,靠兒子當上皇帝最終卻殺掉了兒子

上位之路萬分艱難

馬嵬之變第二天,玄宗率眾准備繼續西行。當地的父老鄉親希望玄宗不要一味地逃避,他們站在驛道中間,懇切地挽留玄宗道:今天陛下舍此欲向何處?長安才是您的家啊!

玄宗享樂幾十年,自然不願領兵打仗,辛苦度日,但是身為一國之君,此時逃跑卻也羞愧難言。玄宗率領一眾人馬先行,讓太子李亨殿後,安撫百姓,再追趕前方隊伍。

此時,李亨也很猶豫,不知何去何從。那些挽留玄宗不成的人於是又七嘴八舌地對李亨說:既然您的父皇不肯留下,我們願意率領子弟跟隨殿下東行破賊,收復長安。

這個時候,李亨的三子建寧王李倓挺身而出,為李亨謀劃了一條萬全之計:與唐玄宗分道揚鑣,另立中央。

李倓給出的理由是:唐玄宗入蜀,等於偏安,把大散關以東拱手送給叛軍。而李亨身為太子,有責任收拾精兵強將,收復中原,平定叛亂。

更重要的是,朔方軍(唐王朝的一支邊防軍,勢力較強)主力尚在,可以以此為基地。並且,朔方軍的主帥郭子儀、李光弼曾經是李亨的下屬,可以為其所用。

《長安十二時辰》中倒霉的太子,靠兒子當上皇帝最終卻殺掉了兒子

馬嵬之變第二天,玄宗率眾准備繼續西行。當地的父老鄉親希望玄宗不要一味地逃避,他們站在驛道中間,懇切地挽留玄宗道:今天陛下舍此欲向何處?長安才是您的家啊!

玄宗享樂幾十年,自然不願領兵打仗,辛苦度日,但是身為一國之君,此時逃跑卻也羞愧難言。玄宗率領一眾人馬先行,讓太子李亨殿後,安撫百姓,再追趕前方隊伍。

此時,李亨也很猶豫,不知何去何從。那些挽留玄宗不成的人於是又七嘴八舌地對李亨說:既然您的父皇不肯留下,我們願意率領子弟跟隨殿下東行破賊,收復長安。

這個時候,李亨的三子建寧王李倓挺身而出,為李亨謀劃了一條萬全之計:與唐玄宗分道揚鑣,另立中央。

李倓給出的理由是:唐玄宗入蜀,等於偏安,把大散關以東拱手送給叛軍。而李亨身為太子,有責任收拾精兵強將,收復中原,平定叛亂。

更重要的是,朔方軍(唐王朝的一支邊防軍,勢力較強)主力尚在,可以以此為基地。並且,朔方軍的主帥郭子儀、李光弼曾經是李亨的下屬,可以為其所用。

《長安十二時辰》中倒霉的太子,靠兒子當上皇帝最終卻殺掉了兒子

父子反目

但唐肅宗李亨當了皇帝之後,深刻體會到了父親的擔憂,他也開始忌憚起兒子來了,畢竟祖上有這個傳統,而且他自己也是從父親那里奪權的。

形勢穩定後,李亨開始擔心李倓會威脅到他的皇位。

李倓這個人十分優秀,擅長騎射,也讀了不少書,文武雙全。《新唐書》中記載,「承天皇帝倓,始王建寧,英毅有才略,善騎射。」

更重要的是,馬嵬之變也是李倓出的主意,平定叛亂也是李倓身先士卒,為李亨奪取皇位立下了汗馬功勞。

很多人開始說李倓就是曾經的李世民。唐肅宗本來就害怕李倓叛亂,恰巧在這時一些小人挑撥離間,最終導致李倓死亡。

安史之亂平定之後,李亨開始信用宦官李輔國、程元振等操縱軍政大權,宦官勢力日益囂張。李亨寵信的張皇后,也蓄意陷害李倓。

關於李倓的死因,《新唐書》寫道:「倓忠謇,數為帝言之,由是為良娣(張皇后在肅宗即位前為張良娣)、輔國所譖,妄曰:倓恨不總兵,鬱郁有異志。帝惑偏語,賜倓死。」李倓為人正直,多次向肅宗揭露李輔國、張皇后二人罪惡,李輔國、張皇后誣陷李倓欲謀害其兄廣平王李豫,肅宗聽信讒言,賜李倓死。

李倓死後,張皇后又把矛頭對准皇長子李豫。

《長安十二時辰》中倒霉的太子,靠兒子當上皇帝最終卻殺掉了兒子

公元762年4月,唐肅宗病重,此時張皇后准備謀害李豫,立自己的兒子李系為太子,張皇后矯詔讓李豫進宮侍疾,並帶着200人准備在宮中發動兵變捕殺李豫。但是當時的宦官程元振和李輔國已經提前知道了謀刺計劃,李輔國出兵在三殿逮捕了張皇后。

唐肅宗驚聞政變,急火攻心,一命嗚呼。李輔國等人擁立李豫繼位,即唐代宗。張皇后隨後也被賜死。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娛樂先鋒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