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總導演李小平 褪掉華麗,呈現真摯昭君

《昭君出塞》總導演李小平 褪掉華麗,呈現真摯昭君李玉剛劇中定妝照

由表演藝術家李玉剛擔綱主演的詩意歌舞劇《昭君出塞》於4月26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開啟全球首演,該劇總導演李小平最近在緊鑼密鼓地張羅最後階段的沖刺排練。為方便工作,他索性把家從台北搬到北京。2015年,李玉剛曾自導自演了舞台劇《昭君出塞》,作為新劇總導演,李小平希望有所創新。因此,全新升級的《昭君出塞》從劇情、舞美、音樂、舞蹈等各方面,都改頭換面。李小平是台灣國光劇院的名導演,執導過《春江花月夜》《金鎖記》《百年戲樓》《十八羅漢圖》等作品,因擅長橫跨傳統與現代多種類型創作,被業界譽為「台灣鬼才」。李小平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定調『詩意』,是在大的美學界定下完成的。這個概念很赤裸,要求演員感覺到舞台的孤單,同時又堅信自己能夠把控這種空曠」。

詩意歌舞劇《昭君出塞》分為「爭艷」「宮怨」「對局」「迎親」「光陰」「靈山」「翱翔」七個篇章。層層遞進、深入淺出地演繹了王昭君的歷史傳奇。每個場景的色彩、情節敘事、場景氛圍都截然不同。該劇由中國舞台美術學會副會長、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劉杏林擔任舞美設計,其風格是化繁為簡,多採用留白、規則的構圖。在新版《昭君出塞》的舞台上,每一幕的構成元素並不繁復,卻能最直截了當地擊中要害。遼遠的山峰,宮牆的一角,沒有任何多餘的點綴。「劉杏林教授設計的舞台如同畫筆一般暈染開來,非常空靈。」李小平邊說邊掏出手機向《環球時報》記者展示,「隱約的車馬,落日的余暉,送行隊伍退下後,昭君便從一個漢家女成為胡地妻。在比水墨還淡的空間里,突出了昭君遠離濃墨重彩,選擇孤獨的遠方,造就了草原母親」。

李小平認為,與其用非常多的場景、感官去烘托演員的個人魅力,不如真正說好一個故事。這部劇不是拿王昭君的故事來裝點李玉剛,而是讓李玉剛深入到經典人物中,詮釋出當代美學和價值。「也就是說,在褪掉華麗後,演員依然要將人物的溫度和魅力反饋在作品中,甚至更為深刻。」如何用一句話評價李玉剛在新版《昭君出塞》中的表演?李小平說:「他為觀眾呈現出了一個真摯的昭君。」

在征戰不斷的動盪年代,王昭君創造出一片祥和的未來。在這種大愛之下,她也不得不守着自己的孤單,對家鄉念念不忘。某種程度上,昭君之於家鄉的情感讓李小平感同身受。在台灣,李小平就是傳說中的「外省人」。他的父親來自河北保定,十七八歲讀完醫學院,機緣巧合去台灣,晚年才得以重回故鄉。因為沒有祖產,李小平從小在眷村長大。盡管後來這里因走出鄧麗君、林青霞、宋楚瑜等名流政要而聞名,但對於年少的李小平來說,在眷村生活是一個「不得不」的選擇。「外省孩子在台灣沒有歸屬感,我是灰色地帶的產物,每個外省人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心酸。」或許是冥冥之中順着與大陸共通情感的指引,李小平也執導過一些主旋律作品。2016年,他執導的高甲戲《大稻埕》講述了台灣民眾用鮮血和生命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慷慨悲歌。李小平憑借該劇摘得「五個一工程」獎,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獲此殊榮的台灣導演。

從崑曲王子張軍「水磨新調」萬人演唱會一票難求,到李玉剛升級版《昭君出塞》瞬間售罄,李小平執導的作品受到眾多年輕人的喜愛。李小平說,他在創作方面從未刻意迎合年輕人。可能因為大陸經濟水平提高而孕育出的文化氛圍,激發了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啪』的一聲幕布打開,發現有那麼多年輕觀眾,讓我欣慰。」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