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漢》—法律題材電影的經典之作

1957年美國米高梅電影公司製作拍攝了一部黑白電影—《12 Angry Men》,中文譯名為《十二怒漢》 。該片獲得了當年柏林電影節的金熊獎,也獲得了同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提名。

《十二怒漢》—法律題材電影的經典之作

這是一部非常特別的電影。故事發生的所有場景都集中在一間法庭休息室里。情節也很簡單:一個十八歲的男孩被法庭指控謀殺了自己的父親,按照美國法律,他的謀殺罪是否成立,必須由十二個陪審團成員發表一致的意見來最終決定。影片最主要的人物就是這十二個身份各異,來自不同社會行業的陪審員。整部影片圍繞着十二個陪審員就男孩”有罪”或”無罪”的討論過程展開。

按照美國法律規定,陪審團必須拿出一致的意見,十二個人中只要有一個不同意,那就必須重新展開討論。在影片中,法律的這一規定事實上成為了陪審團成員之間矛盾的來源。雖然,陪審團制度是英美法系國家司法體系的一大特色,法律賦予普通公民成為陪審團成員的權利,但並不是每個公民都切實理解和願意承擔自己的司法責任。很多人只是響應法庭的召喚,被動履行職責,而並沒有真正地從內心深處對案件結果負責。影片一開始便反映了這一情況:十二個陪審員走入休息室,天氣悶熱難耐,他們都希望趕快結束討論,然後離開法院。然而,第一次投票的結果令他們中的有些人異常不滿:十一個人認為男孩有罪,只有一個人認為男孩無罪。按照規則,這意味着他們還需要在悶熱的休息室里繼續待下去。於是,投了”無罪”這一票的工程師成為眾矢之的,他被其他人認為是故意攪局,浪費大家的時間。

《十二怒漢》—法律題材電影的經典之作

演員亨利·方達扮演的工程師是8號陪審員,正是他的一票”無罪”掀起了整部影片的第一個高潮,順利地讓故事情節進入轉折。面對其他人的質疑和刁難,8號陪審員從頭至尾表現出的冷靜令人印象深刻。這個人物謙虛,謹慎的性格特點被影片呈現得細膩而真實。8號陪審員並沒有什麼有力的證據證明男孩無罪,他所堅持的就是要慎重對待定罪,要允許對所有的證據進行合理懷疑。毫無疑問,他是當時唯一一個認真履行陪審員職責的人,他的理智清醒地認識到,他們十二人的最終判斷將影響一個男孩一生的命運。如果不是8號的提醒,或許其他十一個人都不會意識到自己投票結果的嚴重性。他們都是普通人,和那個被指控的男孩毫無關系,他們所希望的只是一切盡快結束,這樣他們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參加球賽。而在當時的情況下,最快結束的方式就是定男孩”有罪”。至少,在法庭審判的過程中,證人證言,物證都是對男孩不利的。

盡管有些人不那麼樂意,但十二個陪審員還是按照規則開始進行一輪又一輪的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導演嫻熟地運用長鏡頭向觀眾全景展示休息室內這十二個人的狀態,包括休息室的電風扇開和關,窗外的天氣等因素都很好地和人物的情緒,心態聯系在一起,使得觀眾觀看時,非但不覺得單調和枯燥,還享受到一種人物間”智鬥”的快感。

十一個認定男孩有罪的人開始各抒己見。他們說的最多的,都是老人和女人的證詞等部分。特別是幾個態度特別堅決的陪審員,他們定罪的依據是證據確鑿。然而不管他們說什麼,冷靜的8號審判員都會給予有力的回擊,他始終堅持用自己內心的合理懷疑來質疑他們的結論。”合理懷疑”是英美刑事訴訟法制度上的一個概念。現在也被引入了刑事訴訟法。簡單的說,就是用於定罪的證據都要真實可信,程序合法,能夠排除合理的懷疑。在司法實務,特別是刑事司法中,合理懷疑代表了司法判斷的審慎態度和獨立精神。雖然法律與英美法系有區別,但在對待刑事案件時,採取慎之又慎的制度設計,已經是法律界的共識。

《十二怒漢》—法律題材電影的經典之作

從某種程度上說,合理懷疑在實踐中無法體現為一種精確的標準,但它更多的體現在一個人內心的道德判斷上。因此合理懷疑對其他人也會有感召力。比如9號陪審員,他是一位年邁的老人。他起初也認為男孩有罪,在聽了8號陪審員的理由後,他覺得他的懷疑並不是無理取鬧。正如8號自己所說的,他也無法確定男孩無罪,他只是認為在確定他有罪時,應當進行討論。對8號的同情和理解,讓9號老人重新用自己的內心判斷整個案件,他也成為第一個改投無罪的陪審員。

影片塑造了十二怒漢的群像。而他們的性格,價值觀念,道德態度的呈現都是圍繞男孩是否有罪的討論展開的。在這個過程中,導演給了每個人物充分的空間和機會來展現自我。匠心獨具的安排讓情節在推進的過程中有條不紊,張力十足。這里顯示了導演高超的鏡頭語言和敘述故事發展的能力。

8號陪審員是全片最關鍵的人物。他的冷靜和堅持不僅贏得了部分人的支持,也讓那些最堅定地認為男孩有罪的陪審員們,暴露了自己認識上的可怕真相。事實上,他們的結論並不全都來自表面上由庭審聽到的一切。

《十二怒漢》—法律題材電影的經典之作

在堅持男孩有罪的陪審員中,演員李·科布扮演的3號陪審員令人印象最為深刻。這個粗魯,壞脾氣的中年人是十二個人中最貼合”十二怒漢”稱號的角色。他總是表現出對男孩恨之入骨的情緒,恨不得親手送對方上電椅受刑。然而,他的結論的得出並不是建立在理性,客觀的推理上,而是任由個人經歷形成偏見,從而對證人證言產生近乎偏執的相信和依賴。事實上,他在法庭上聽審時都差點睡着了。3號的偏執讓人有理由相信他的判斷完全有出錯的可能。

《十二怒漢》—法律題材電影的經典之作

相比於3號陪審員的偏執,10號陪審員的偏見更讓觀眾看到人類的偏見對認識事實真相,做出正確判斷的消極影響。和3號一樣,10號陪審員堅定地認為男孩有罪。他的理由卻是男孩出身貧民窟,那些貧民窟長大的孩子,註定會干壞事,這點毫無疑問。一開始,10號陪審員這番帶有嚴重歧視色彩的言論還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但當幾輪討論下來,疑點越來越多的時候,他的這番陳詞濫調引起了所有人的反感。好幾個人都選擇沉默和背對着他來抗議。這一幕是影片中處理得很好的地方。其實,公道自在人心。有時候,連語言都是多餘的,人們會用動作清楚地表達當下的內心。

《十二怒漢》—法律題材電影的經典之作

戴帽子的7號陪審員是所有人中最特殊的一位。他一開始就表現出對陪審團討論的厭煩和抗拒。他心心念念的只是自己關注的決賽。這是一個非常自私的人物,他對公正沒有認識也沒有任何熱情。當大家為了男孩有罪或無罪進行艱難的討論時,他竟然隨便做出無罪的論斷,理由是他受夠了,要放棄原來”有罪”的立場。他因為無知而無視生命。7號陪審員雖然令人不齒,卻最有真實性,毫無疑問,任何社會都會存在這樣活得蠅營狗苟的小民。你可以譴責他們的淺薄,但你無力否認他們的存在。

筆者很喜歡導演的寫實風格。片中每個人物包括環境的狀態都給人以身臨其境的真實感。那種空氣中的悶熱感仿佛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而演員身上的汗漬則把環境和人物內心的煩躁,壓抑逼真地表現出來。

這部誕生於1957年的電影至今影響深遠。2015年上映的中國電影《十二公民》就是根據《十二怒漢》改編而來。相比於原版,電影《十二公民》做了更貼近當下中國社會現實的處理和改變。同樣的故事內核,在不同的時代和社會環境下重新演繹,不變的是對公正的渴求和合理懷疑精神的堅持。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電影《十二公民》里的演員都是清一色的話劇演員,在表演時更加激情澎湃,把人物的情緒渲染到了極致,使影片的戲劇化色彩濃厚。而原版電影則秉持寫實風格,對人物反應克制化的處理更加貼近真實生活。另外,《十二公民》中由演員何冰扮演的8號陪審員的真實身份是檢察機關工作人員,而原版中的8號陪審員只是普通的工程師。《十二公民》對主人公身份的刻意專業化反而淡化了影片深意。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獨角獸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