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報告顯示 親子關系越差孩子越易沉迷網游

親子關系越差孩子越易沉迷網游

□ 本報記者 蒲曉磊

研究報告顯示 親子關系越差孩子越易沉迷網游

近日,某地一名中學生在玩手遊時被家長發現,隨後這名家長進到孩子所在的遊戲群開罵,稱「兒子初二,每科成績不過平均分」「你們把我兒子害死了」。

在很多父母的眼中,網絡遊戲是「洪水猛獸」。那麼,在孩子們的眼中,網絡遊戲又是怎樣的存在?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調查發現,超過半數中小學生喜歡網絡遊戲,比例遠超過不喜歡網絡遊戲的學生比例,兩者相差40個百分點。在喜歡遊戲的同時,中小學生也能意識到網絡遊戲的弊端,有4至5成中小學生認為網絡遊戲影響作息時間、影響學習、影響身體健康和易接觸到不良信息。

2月22日,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佈「中小學生及其家長網絡遊戲認知與態度研究」的報告。報告顯示,近8成學生從小學就開始接觸網絡遊戲,網絡遊戲已經成為被中小學生普遍接受的一種娛樂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孩子沉迷遊戲行為與親子關系密切相關。親子關系越差,越易導致孩子形成沉迷網絡遊戲的行為。

同齡人是獲取網游信息重要渠道

「在傳統的大眾認知中,社交平台和廣告等可能是中小學生瞭解網絡遊戲的重要渠道。但我們在本次調查中發現,同齡人才是中小學生獲悉網絡遊戲相關信息的最重要渠道。」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介紹說。

此次調查發現,超過8成中小學生通過同學或朋友瞭解到網絡遊戲信息,在各渠道中占絕對優勢。因為網絡遊戲是中小學生交往中很受歡迎的話題,他們非常樂於通過遊戲用語來表現自己的玩家身份和對網絡遊戲文化的瞭解,並由此體驗到群體歸屬感。

報告認為,在青少年時期,獲得歸屬感和友誼是他們成長的重要任務。在與朋友交往的得意和失意中,青少年的幸福感、友誼、歸屬感逐漸得以形成。如果少年未能成功地建立親密友誼,他們就會體驗到痛苦的孤獨感,自我價值感也會隨之降低。

「因此,當家長或老師看到聽到孩子在與朋友們交流網絡遊戲話題時,應坦然面對,不要暴跳如雷,因為這是孩子們建立友誼的一些基礎話題。」孫宏艷說。

讓孩子養成理智健康娛樂習慣

本次調查發現,規定孩子玩網絡遊戲的時間是父母最普遍採取的監管措施,「總是如此」和「經常如此」的比例合計66.6%,其次是監督孩子玩遊戲的時間(55.7%),限制孩子玩網絡遊戲費用(52.7%)。

對於上述結果,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良馴分析稱,父母對孩子玩遊戲的主要管理措施以限制、監督為主,而且重點是限制時間和花費。而能告訴孩子網絡遊戲信息、一起與孩子玩網絡遊戲的比例僅為15.6%和13.8%,均只有一成多。可見,父母對孩子的規定、監督、限制遠遠高於對孩子的支持。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認為,家長對孩子接觸網絡遊戲的引導與監管,在保護孩子健康成長的目標下保持一定的原則。家長們既要允許孩子接觸網絡遊戲,又要和孩子一起商量確立玩遊戲的規則與時間,使孩子從小養成理智健康的娛樂習慣。

忽視與專制型家庭孩子易沉迷

在此次研究中,根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行為差異,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將家庭教養模式分為民主型、溺愛型、忽視型、專制型四種類型。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父母的不同教養模式均與孩子對網絡遊戲的沉迷程度呈顯著相關。其中,民主型、溺愛型教養模式與孩子對網絡遊戲的沉迷程度呈負相關,而忽視型、專制型教養模式與孩子對網絡遊戲的沉迷程度呈正相關。

調查發現,孩子沉迷遊戲行為與親子關系也密切相關。親子關系越差,越易導致孩子形成沉迷網絡遊戲的行為。反之,父母與孩子的親密度越高,越關愛孩子,孩子越不會沉迷於網絡遊戲。

課題組對中小學生及其家長的數據進行一對一比對分析發現,親子關系對孩子網絡遊戲成癮有很大程度影響,親子關系越好的家庭,孩子正常使用網絡的比例越高:親子關系很好和比較好的家庭中,孩子網絡遊戲成癮的比例合計為4.3%,親子關系很不好和不太好的家庭中,孩子網絡遊戲成癮的比例合計為14.8%。

「這說明,良好的親子關系有助於孩子合理使用網絡遊戲,形成良好的網絡使用習慣。因此,建議家長對孩子的網絡遊戲管理要建立在和諧的親子關系基礎上,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形成健康的休閒習慣,既享受娛樂的權利又不傷害孩子的身心健康與成長發展。」孫宏艷說。

來源:華人頭條

來源:法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