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卡夫卡的輕逸,卡夫卡的「失誤」

十年前,我已讀了數遍卡夫卡的《煤桶騎士》(又譯《騎桶者》),總覺得它有失誤——小說技術的失誤。

我讀過10卷本的卡夫卡全集,以及各種他的傳記、評論;真是汗牛充棟。二十世紀所有新出現的流派,幾乎都可以在卡夫卡作品里找到源頭。他是博爾赫斯所說的文學的「先驅」,作家的作家。也是我心中的「師傅」。

w卡夫卡的輕逸,卡夫卡的「失誤」

《卡夫卡全集》 中央編輯出版社葉廷芳/主編

卡夫卡身後問世的兩部長篇小說均未寫出結尾——不是結尾的結尾。結尾似乎是卡夫卡的疑惑。似乎是找不到答案的疑惑。他說過:我只是提問罷了。他提問得不到解答。他的眾多粉絲執着地回應着他的作品。

結尾的困惑,是許多作家的困惑,往往寫過頭了,或是沒寫到位。卡夫卡小說結尾的困惑,也是作家的困惑。《煤桶騎士》的結尾,也是卡夫卡的困惑。往何處去,找不到答案。

哥倫比亞的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中國的作家余華,還有一些著名作家,在邂逅了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茅塞頓開:小說還能這樣寫?

卡夫卡提供了小說的一種可能。卡爾維諾用一個詞來概括:輕逸。卡夫卡的小說,總有一種飛翔的形象,他採用夢幻的方式來抵達現實的本質。可能性,不確定,這是當代小說對變化着的現實的反應。

w卡夫卡的輕逸,卡夫卡的「失誤」

卡夫卡影響了後世的文學創作,也間接影響了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這是2017年以卡夫卡為主角開發的冒險遊戲「The Franz Kafka Videogame」

我總是時不時地進行文學的朝聖——閱讀謎一樣的卡夫卡。當我重溫卡夫卡的《煤桶騎士》,我想:卡夫卡怎麼能這樣寫?如果沒有那樣的結尾,《煤桶騎士》無疑是一篇精緻的小說。它不過1500字。使我體味出那麼多。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個窮漢去賒煤,遭到無情的拒絕。這個窮漢要求很低,只要一鍬最次的煤就行。假設,這個窮漢按照現實的方式,拎着空桶走着去賒煤(完全是乞討),那麼這篇小說的文學魅力和效果就大打折扣了,不過是一般性的小說了。但是卡夫卡的方式是,窮漢騎着煤桶去賒煤,而且,煤桶具有一匹良駒的所有優點,還賦予它飛翔的能力,像神話里長翅的飛馬。煤桶馱着窮漢往天空上升,下降不到店門那麼低——懸浮着。

因為煤桶空才輕,輕得飄升起來。這種輕,還給後文的老闆娘用圍裙一煽開了留下了伏筆。這種輕逸的形象,深處都是沉重。卡夫卡擅於用輕的形象表現真實的重。冷與熱、升與降的對比,又襯托出窮漢的困窘。這個「輕逸」的形象,還創造出一個盲點:為什麼煤店老闆看不到聽不見?

日常生活里,我們已習慣了人的聲音來自地面———同在大地上。可是,窮漢騎着空桶,身不由己地懸浮在空中,所以造成了煤店老闆視而不見,聞所未聞的「盲點」。

「並沒有人啊,街道是空的。」

窮漢提醒:「請您朝上面看一眼吧,您馬上就會發現我的。」

這個飛翔的形象,也是卡夫卡的發現——人物處在尷尬的境地,只有往桶里鏟進一鍬最次的煤,煤桶就會降下來,落在地面。可是,窮漢連一鍬煤的錢也付不起。卡夫卡把看不見拓展到聽不見。因為沒錢就沒煤,於是,老闆娘的反應是:我沒有見到什麼,也沒有聽見什麼。窮漢處在「不存在」的盲點,原因是沒有貨幣交換物資——哪怕一鍬最次的煤。這還不夠,老闆娘解下圍裙,一煽。卡夫卡這樣幽默的表達:可惜她成功了。它太輕了。

騎煤桶的窮漢被煽往何處?結尾這樣寫到:我登上了冰山地帶,方向不辨,永不復返。

w卡夫卡的輕逸,卡夫卡的「失誤」

《煤桶騎士》插圖

永不復返,這是永遠不歸,那麼,我們怎麼能讀到煤桶騎士的這篇自述———賒煤的悲慘遭遇?

關鍵是,《煤桶騎士》採用的是第一人稱自述,貌視「我」的一段「消失」的經歷。

永遠是個「空」。煤桶也是個「空」,乞討又是個「空」。永不復返,也是個「空」。

「我」方向不辨,永不復返,又進冰山地帶,那麼這篇自述,是來自「空」的信息?「我」如何能把信息傳到人間?

這是卡夫卡結尾的困惑。

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紅》第一章,一個死者的自述,這是文學中的「狼說話」,因死者存在。可是,「煤桶騎士」中的「我」永不復返了———消失了(另一種不存在)。固然,第一人稱的自述,有一種親近感,能夠拉近作品和讀者的距離。但是,自述者「消失」在「空」里,怎麼傳出「實」的信息?卡夫卡沒察覺到這一點吧?

所有的評論,都闡述卡夫卡小說「偉大」的合理性,以致我不敢懷疑卡夫卡的失誤。甚至,我反省過是否我的鑒賞有「盲點」。我設想過這個結尾種種合理性。不過,這一點失誤並不影響卡夫卡的偉大。假設,將第一人稱改為第三人稱,那個結尾就合理了。小說的視角問題吧?可見,選擇敘事視角觸及到小說的真實性。

《煤桶騎士》這個題目不錯,額外一個「騎士小說」的殼,有點堂·吉訶德的困惑。騎煤桶,嚴冬的一場煤炭之戰。圍裙輕易地結束了「戰鬥」。所有的形象都那麼「輕」,而煤桶騎士的生活是那麼「重」。以輕示重,是卡夫卡的方式。

w卡夫卡的輕逸,卡夫卡的「失誤」

布拉格卡夫卡博物館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文化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