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六百歲老劇種新的「青春」

蘇州六百歲老劇種新的「青春」蘇州昆劇院。鍾升攝

20日晚,蘇州昆劇院開始了例行的演出。一幕結束,台下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年輕觀眾們為演員「打call」的聲音此起彼伏,如同對待當紅明星。看着這一幕,國家一級演員、昆劇院黨支部書記呂福海露出了開心的表情。

昆劇又稱崑曲,是誕生於蘇州崑山的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有「百戲之祖」之稱,自明代中葉以來,已獨領中國劇壇600多年。2001年,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6年,崑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然而,和很多傳統藝術一樣。崑曲曾一度陷入青黃不接的困境。呂福海回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昆劇團唱戲的基本是五六十歲的老人家。台下聽戲的也是清一色的老頭老太。「從台上望下去『白茫茫一片』,崑曲好像已經進入了晚年,暮氣深沉。」

改變發生在2004年。當年,青春版《牡丹亭》首映,轟動一時。呂福海等老一輩崑曲人驚詫不已,「原來崑曲還能這麼演!」

在呂福海看來:「戲曲由三個部分組成,演員、劇場和觀眾缺一不可。以前大家都比較崇古,演崑曲把遵循傳統放在第一位,主要想着演員該怎麼演,沒有考慮到當今觀眾的審美需求。青春版《牡丹亭》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加入了新的元素,使整個舞台更美更好看。現在我們在創作劇目的時候也會考慮觀眾喜歡看什麼、要求什麼,不是只考慮崑曲的程式化要求。」

蘇州六百歲老劇種新的「青春」除了傳統的舞台,如今昆劇院也會把表演現場搬到園林里,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鍾升 攝

被青春之風攪動的不僅僅是台上的演員,還有台下的觀眾。呂福海回憶:「當時青春版《牡丹亭》在大學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很多以前對崑曲沒有興趣的大學生搶着要看。崑曲本來就是文人戲曲,現在大學生普遍文化水平高,更能欣賞崑曲的韻味,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成為了崑曲曲迷。」

據呂福海統計,如今前來看戲的觀眾不再是「銀發族」占多數,40歲以下的年輕人能占到六、七成。大家為崑曲演員應援、點贊,讓演員們也過了一把明星癮。

「從本世紀開始,崑曲是真的走上了復興之路。」呂福海感慨地說道。隨着崑曲走進大眾視野,近幾年報考戲曲學校崑曲班的孩子數量比早前增加了七成左右。昆劇院也迎來了大批新鮮血液,現在劇院里演員平均年齡在40歲上下,一些中青年演員也開始挑起大梁。昆劇院每年有近400場演出,幾乎場場滿座。

本月19日,「崑曲故鄉」崑山市成立了崑曲發展基金會,旨在建立多元資金籌措機制,資助崑曲發展和創新,保護崑曲文化資源,傳承崑曲藝術。呂福海盼望社會各方能一道參與到崑曲的保護、傳承中來,讓這個六百多歲的傳統藝術永葆青春。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文化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