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坪,木商文化古鎮的古風遺韻

「秋深山有骨,霜降水無痕。」深秋的古村落茅坪,山明水秀,氣象壯闊,恬淡、高遠、深幽的意蘊里,掩藏着節令和風物的一個個魅力觸點。

茅坪,木商文化古鎮的古風遺韻

一這個襟山帶水古村落的歷史視野,在長長的來路里。茅坪位於黔湘邊界的清水江中下游錦屏縣東北部,黃哨山南麓,歷史經緯中演繹的文韜武略,若清水江滔滔奔流不息,似黃哨山巍巍雄奇險峻,俊彥鄉賢,層見疊出,胸襟氣度和家國情懷,成就了這座貴州省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傳統村落的生態氣質和人文傳奇。明正德九年(1514),清水江敞開山門,接納了第一批「販木苗疆」用於修築北京宮殿的「皇商」,木材時代的滾滾洪流,把隱藏在大西南崇山峻嶺中以錦屏為中心的清水江中下游林區帶入全國視野,同時也把清水江流域的優質杉木推上了國家資源的戰略地位。水運三千里,木商五百年。明清時期至上世紀八十年代,茅坪成為貴州省最大的木材集散地,歷史上曾繁華一時,現仍保存古民居、古祠堂、青石板街巷、古碼頭、古橋、古井、古驛道等數十處古跡。

茅坪,木商文化古鎮的古風遺韻

黃哨山古驛道大碼頭和中碼頭曾是茅坪最繁華的埠口,現存的20多座建於清代的封火牆民居,古色古香的院落、街巷,無不印記着往日的繁華。走過寬敞而曲折有致的街巷,一種寧靜的氣息氤氳而起。「龍雲故居」、「延陵世第」、「燕府世第」等窨子屋沿江排列,古色古香的宅院里,一角挑檐,一匹青瓦,一壁彩繪,一面窗欞,一塊礎石,都收藏着歲月走過的痕跡。這里的古街巷、古民居會說話。這些古建築,從選址、設計、修造,到與周邊關系的諧和,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正德、利用、厚生」的原則,突出天人合一的「惟和」理念。木商文化的酵素也正是從這些理念出發,浸潤民間生活、精神和美學,從而形成族群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禮敬。據碑刻、譜牒和口碑傳,茅坪開寨於元末,距今已有700多年。茅坪上寨一古井碑文記載,此井開鑿於元朝至正庚子年(1360),迄今659年。井口石板經過井繩經年累月的摩擦,留下了深深的勒痕,其中一面已磨成深20多厘米的「V」形凹口。深幽澄澈的井水,像一面古鏡,見證了族群繁衍和歲月流逝,也映照着廣闊的社會人生。

茅坪,木商文化古鎮的古風遺韻

龍大道故居茅坪的每一座古民居,都收藏着木商時代的光榮與夢想,每一條古巷,都是一本歲月的大書。木商文化和民族基因的互動傳承,催生了「木材換人才」的茅坪故事。在這些激盪清水江現代文明的敘事中,既有歷史層面的記憶,也有族群和私人化的記憶。以「上海龍華二十四烈士」之一龍大道、紅六軍團十八師師長龍雲為代表的茅坪兒女,用頑強奮發的鬥志,堅貞不屈的忠誠,譜寫了捨身赴國難的生命壯歌。以創建武漢大學空間物理系的龍咸靈教授、鐵道橋梁專家唐維倫和百年前就遠赴比利時學習機電技術的楊開榮為代表的茅坪子弟,胸懷科技報國之志,許身民族振興大業。一代代茅坪人,用生命的厚度、勇氣、責任和敢領風氣之先的創新實踐,葆守了這方鄉土的山水品格和人文精神。

茅坪,木商文化古鎮的古風遺韻

二茅坪因水而生,依江而興。清水江自古為貴州「苗疆」通向長江中下游的重要水道,清代《黔南識略》載:「自清江(今劍河)以下至茅坪二百里,兩岸翼雲承日,無隙土,無漏蔭,棟梁杗桷之材靡不備具。」清水江茅坪段江面為自然長塘,可常年停泊木材。清雍正七年(1729),貴州巡撫批准在錦屏境內的茅坪、王寨(今錦屏縣城)、卦治三寨設立木市,專事木材貿易,三寨輪流值年「當江」。每到茅坪「當江」的年份,春江水暖之時,舉行隆重的「開江」儀式,來自安徽、江西、陝西、湖南、湖北和省內的「三幫」「五勷」「十八幫」等木商,匯聚茅坪,搶灘清水江木材市場,清水江上,舟楫穿梭,排筏輻輳,蔚為壯觀。

茅坪,木商文化古鎮的古風遺韻

「三江木,天下屋」。官方市場的帶動力,使茅坪作為清水江最早對外開放埠口的影響力日益凸顯。同治末年至光緒中期,茅坪木材貿易空前繁榮,木行和行戶數十家,商賈雲集,轎夫走卒摩肩接踵,茅坪自然成為清水江流域的經濟重鎮。到清代後期,茅坪木行、屠宰、洗染、豆腐、打鐵等作坊和酒肆以及日雜貨店等近百家。在十九世紀初,茅坪「當江」之年,由茅坪外銷的木材達到300萬兩白銀。木商幫會先後在茅坪修築湖南會館、德山賓館、福建會館、楊公廟等公共建築。至宣統元年(1909),茅坪的木行尚有30戶。經由幾百年的積淀與升華,木商文化不僅成為茅坪傳統文化的標識,「誠信、生態、禮法、和諧」的木商文化理念,還熔鑄了這方鄉土的精神風骨。

茅坪,木商文化古鎮的古風遺韻

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貴州森工分局在茅坪設貯木場,1960年,黔東南州清水江木材水運局設於茅坪,茅坪再度成為貴州重要的木材集散地。占地2萬平方米的茅坪陸上貯木場,最高貯材量達6萬立方米,貯材水庫泊有3艘水泥躉船,用於排筏停靠和撬扎木棑。躉船由水泥、鋼筋建成,最大的有100平方米寬,最小的也有50多平方米。水泥船高兩米多,船上建有木樓,船體自重220多噸,是清水江上自重和載重量最大的船舶,被譽為「清水江上的航空母艦」。貯材水庫與貯木場間修建有500米長的木材出河機及輸運鏈槽,貯木場內配備跨徑40米、吊重15噸位的龍門行吊車和近300米長的行吊軌道,木材起岸、裝卸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建國初期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從茅坪輸出的優質木材就有410多萬立方米,上繳給國家的利潤和稅收達1.05億元,先進的生產力和強大的運營能力,在那個年代,貴州省內的木材碼頭鮮有與之匹敵的。

茅坪,木商文化古鎮的古風遺韻

歷史上,茅坪人主要以開山造林、砍樹伐木、放運木材、經營木材為業,當地耳熟能詳的民謠唱道:「篙子下水,婆娘誇嘴。篙子上岸,婆娘餓飯。」「山多缺糧無路走,天賜長河田一坵。不開船來不打漁,栽杉放棑糊家口。」「背得河險灘,放排可放單。」「扒船看一丈,扒排看一望。」這些民謠,唱出了茅坪人的自豪情懷,也是木材時代木商古埠茅坪的真實寫照。

茅坪,木商文化古鎮的古風遺韻

三山壯其骨,水潤其魂。茅坪背倚險峻奇秀的黃哨山,神奇的自然賦予了茅坪歷史時空中耕雲種月的風雅和遼闊。黃哨山自古是一道險隘,明朝中葉才修有驛道直通山頂,為古代鎮遠府與黎平府往來要道。登高而望,遠近山巒如群龍蜿蜒、萬馬奔騰,千峰凝翠間,一帶清江,碧藍如練。黃哨山海拔雖然只有1029米,卻是黔東一座奇山、雄山、文化名山。山上菁深林密,山徑崎嶇。山北鑲有十五里「花街」路,距山頂不遠處,坡陡路窄,路旁圍以10餘丈長半人高的石欄杆,人經此處,狀若懸蟻,目眩神驚。山南為3000餘級石板街,曲折盤旋,其「十八拐」,「極陡峭,遇峰迴路轉,險彌甚」。

茅坪,木商文化古鎮的古風遺韻

相傳明代中期,有雲游僧人眷戀黃哨山,遂四方募化,在山頂修築白雲寺,歷經兩度寒暑,寺宇終於落成。後人在此興辦白雲書院,曾有高僧碩儒在這里住持禮佛、傳道授業,負笈來歸的學子遍及湘黔桂,黃哨山白雲書院盛極一時。黃哨山古驛道又是官道,官員、商賈、文人遷客和僧道,常出入其間,吟詩作賦、參禪悟道,留下許多詩作和佳話。清光緒十五年(1889),雲南人趙一鶴千里迢迢來錦屏任開泰知縣,「道出黃哨山,濃蔭夾路,涼翠襲人,煙寺鍾聲,悠然林際」,作《過黃哨山》三首,感慨黃哨山風光之奇崛、行旅之艱難,同時寄寓去國懷鄉之情,詩曰:「森森萬木礙晴空,林表鍾聲度晚風。不向嶺頭回首望,哪知身出綠雲中。」「峭壁人行若懸蟻,危欄半折補雲煙。雄心欲叱王尊馭,黃哨山高極暮天。」「下山轉較登山險,客路何如世路難。且醉茅坪今夕酒,一燈疏影望長安。」詩人寄情山水,慷慨長歌,別有懷抱,為黃哨山諸多華章增添了一襲蒼健之氣。

茅坪,木商文化古鎮的古風遺韻

時光荏苒,古鎮茅坪雖然沒有了「木商絡繹於道」的繁華和喧囂,但黃哨山厚重的文化和古鎮上一座座融湘黔文化、荊楚文化於一體的古民居,還是被歷史遺存在這里,豐厚的木商文化,在清水江奔騰不息的歲月長河中,向世人講述着這方水土的人事更迭和風物變遷。

來源:杉鄉錦屏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全域旅遊榜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