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如朵拉,情美相宜

2019年7月,當作為晚輩的我有幸收到朵拉老師的邀請,走進位於檳城閱書報社二樓的”朵拉藝文空間” 時,心里不禁為之一顫。這種震顫,如同久別重逢,讓我駐足在每一幅水墨畫前,久久不願離去。這個半開放的空間營造出一種典型的南洋建築風格,集展覽、繪畫、創作與教學於一體,成為了中華文化海外發展的縮影,中華文化在此得以大力傳播。朵拉老師不僅自己作畫,還為有志於學習和了解水墨畫的檳城華人授課,身體力行將中華文化紮根海外。

有緣的是,拜訪當天恰好碰到朵拉老師為兩位學員授課。從作品與教學中,我慢慢走進並體悟朵拉老師的水墨世界。朵拉老師授課不刻板,以輕松談話為主,讓學員們在練習繪畫直線條和彎線條中培養水墨感,從而打下堅實的基本功。在這個藝文空間里,我終於悟出朵拉老師常常提到”一朵花的修行” 之意。朵拉老師期盼以其一生的實踐將自己修煉成一朵花,不求物質,但要品質。其後認真拜讀了朵拉老師惠贈的《聽香——朵拉水墨畫集》,每一朵花均浸潤着朵拉老師的詩情與美意,呈現出”花如朵拉,情美相宜” 的境界。

花如朵拉,情美相宜

與其說賞花,不如說是與畫中的朵拉老師對話,跟隨着她一起感受生命中的美與愛。在她看來,賞花需跟隨其走完從盛開到凋謝的全過程,才能夠更好地反觀自身。當我們盡一切努力都不能阻止一朵花的凋謝時,與其悲嘆倒不如認真欣賞其凋謝的美,把對美的追求和信仰寄託其中。畫集編號14旁的一段文字正道出了朵拉老師賞荷的心聲:”荷花從含苞待放,初綻、盛開到凋零,皆可入畫。每個時期自有它的動人樣貌,畫水墨時,以墨分五色入圖,不加一點其他雜色,就連荷葉、荷梗、荷蓬也都是黑的墨,只分濃淡輕重的純粹墨荷是我所愛。每一回蘸墨落筆,就一次增加我對墨色更深一層的認識。”

賞朵拉老師的畫集,總會伴有一種似曾相識之感。猶記得第一幅映入眼簾的畫正是水墨荷花,吸引我的正是附麗於畫作之外的心音:”畫荷也可畫到天上去,我更愛畫荷。” 我也是一位愛荷之人,自品讀周敦頤《愛蓮說》對荷花聖潔品質的贊美後,便以此作為修煉品行的方向。蓮花有”香、柔、淨、可愛” 四德,朵拉老師是與佛結緣之人,尤為看重蓮花與人的關系,在《一朵花的修行》里曾提到:”佛經里說人從蓮花里化生。真是充滿詩意的說法,但是,從花里生出來的人,卻不曾安靜放鬆地看過花。” 於是,她希望世人能夠找到時間觀照自我,才能從心里找到明淨的自性。在《和春天有約》的開篇里,她提到作畫與心性的關系:”我喜歡荷,但從來沒有佳作。最愛題荷的句子是「不染塵」,無法畫得好和心中滿是塵埃有很大的關系。” 有一顆”不染塵” 的心不僅讓她能安心賞花與繪花,也影響着她培養孩子的態度,這可從她與兩位女兒的關系中看出。她曾將未經世事的孩子比喻成家中的蓮花,”願意悉心教養栽培,像種植蓮塘的蓮花那樣費心思花功夫,那麼珍愛的孩子就永遠都會和蓮花一般地香、柔、淨和可愛。” 畫集正反映了朵拉老師”不染塵” 之心,取名”聽香” ,更是如此。香氣本應聞,為一瞬之事,但朵拉老師將其換成”聽” 後,就告訴我們需要靜下心來,放下蕪雜世俗之念,用閒適之心聆聽花之香、感受花之暖並品味淺深聚散的人生。

花如朵拉,情美相宜

《聽香》這本畫集收錄了62幅水墨畫,呈現簡單素樸之感,但不失蓬勃生機,灌注着朵拉老師的詩情與美意,需要我們耐心品味,才能聞之有香。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畫集編號16的作品呈現出來的漸變感。”靜如竹子動如鳥” ,這是我賞畫後的第一印象。畫竹子不上色,只用黑白,第一眼看到它時瞬間從內心生發寧靜之感,大音希聲。此時,會把視線自然而然轉向正在交談的兩只小鳥,唧唧聲隨之顯現。已經安靜的世界又重現生機,賞畫之人如同迦葉般破顏微笑,心領神會。朵拉老師喜愛繪畫的荷花,白里透紅,並將其置於大幅潑墨的動態情境中,襯托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的聖潔品格。無論是絢爛的牡丹、黃璨的向日葵、淡雅的水仙、濃密的紫藤等,都使你在受到視覺沖擊之時,不會沒有緩沖的餘地。這正是由於金魚、蝴蝶、麻雀、喜鵲、小雞、燕子等動物往往伴隨其中,形成動靜相宜的靈性面貌,和諧共生。這具體表現在:一方面,動植物呈現出活靈活現的姿態,像大眼泡的金魚形態各異、小腳丫小眼睛的鳥兒相互交談、多彩多姿的蝴蝶自由飛舞、雙尾似剪的燕子奮力飛翔。此外,所繪畫的水仙花看起來如同一隻只在釀蜜的小蜜蜂,不斷散發出濃郁的芳香;另一方面,朵拉老師喜歡把水墨畫的背景染成湖水藍。藍色在無光影的水墨畫里氤氳開來,有一種流動的朦朧美,營造出變幻的氛圍。同時,大部分的水墨畫均上彩色,並不會讓觀者產生突兀,反而使得畫面頓時有了生機與元氣,心情變得倍感舒暢與歡喜。

花如朵拉,情美相宜

這種自由作畫的心性,與朵拉老師追求喜樂的繪畫觀是分不開的。她曾言:”藝術創作,尤其是繪畫,自己畫了開心,看了喜歡,就是大收獲。” 由此,對事物的不拘想象在她的畫作里比比皆是,尤其體現為對荷花的繪畫。在她眼里,荷花可以橫陳在水里,也可以開在天上,正如附在畫集編號10 旁的一段想象:”這日畫好荷花,遙望天空中變化無窮的白雲,有些竟呈荷花樣形狀,想象力即時無端浮移起來,生在池里的荷花,居然長到天空上去開花了。如果夏天的荷花開在天空中,那麼凋萎的荷之瓣就會像雨一樣落滿地上,花謝花飛飛滿天,那情景叫人愴惻,淒然中帶着難以想象的美,因為美,卻也令人充滿期盼。亦有畫家把原該在水里游的魚兒畫到天上去。創作者愛幻想一些不可能發生的事,這是畫家的夢境,或是畫者在畫中寄託心中難以實現的渴望。” 如此蓬勃而有張力的情景,反映出朵拉老師內心飽滿的氣韻與開放的胸襟。
從大俗走向大雅,朵拉老師的水墨畫作雖整體呈現給我們喜樂輕松的氣息,但實際上融匯着她長期累積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意蘊,”筆重如山” 的氣韻賦予了其水墨畫作充沛的生命力。如果說水墨畫創作最永恆的主題是什麼,那麼可借用畫家兼詩人本舍所提一詞”心畫” 作為最佳答案。對”心畫” 的追求,使得朵拉老師的水墨畫無可取代,正如劉登翰教授所言:”朵拉藝術的自由精神,她追求的天性、適意,她感悟的大千世界,是她繪畫的根本。她就是她,朵拉的畫就是朵拉的畫,不必用別人來比擬,更不必藉助第三物來規范她。” 的確如此,從第一次在南京大學結緣朵拉老師那刻,就有一見如故之感,與她交談中感受到來自熱帶地區的熟悉與親切。三年瞬間即逝,第二次拜訪朵拉老師就在此次檳城之旅,而且有了更多認識老師從藝與生活的機會。站在”朵拉藝文空間” 並近距離觀賞老師作畫,直觀的體會讓我再次感悟老師追求自由的心性。
尤為難得的是,不斷的堅持引向她將尋找人生終極意義寄託在水墨之中,並在某種契機下達成水乳交融。不少朋友建議朵拉老師為畫作命名,我在賞畫時也提出同樣的看法。不過現在想想,此時無聲勝有聲?或許沒有名字更能引起我們無限的遐想,也契合老師在不少畫作里追求”空” 的意蘊?當然,在畫作里題寫文字是可以的,因能引導我們更好地走進她的內心世界。實際上,掛在藝文空間里的部分畫作已經題寫了文字,比如”一樹梅花天地春”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等,皆讓我們看見了她那一顆清淨心。從藝文空間出來,我發現自己也受到了薰陶,會慢慢放鬆心情並留意周圍的自然景觀,尤其是專注於聆聽長期被忽略的小鳥歌唱。誠然,我們平常要承受的壓力和擔負的責任重大,但偶爾和春天來一場約會,從而洗滌疲憊不堪的心靈,放飛自我。

花如朵拉,情美相宜

到目前為止,朵拉老師已在世界各地舉辦畫展幾十場。在完成本文之際,我收到了她即將於9月在檳城舉辦”聽香” 畫展的邀請函。伴隨着感念與祝福,非常欽佩她對藝術一如既往地奉獻以及堅持傳承中華文化精神。這種奉獻與精神,猶如努力將白雲揉搓成自己心愛的造型,”然後灑向天空,向世界呈現” 。朵拉老師始終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不停下腳步,一路朝前直走,一定可以抵達天盡頭,到時伸手一摸,輕而易舉觸及藍色的天,且將白色的雲拿在手里揉搓,喜歡什麼形狀隨心所欲捏一個心愛造型。” 感謝持之以恆的朵拉老師,給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水墨藝術體驗。
花如朵拉,情美相宜。朵拉老師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中文創作和水墨繪畫是她的精神故鄉。衷心祝願朵拉老師的這種精神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能從中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作者簡介:徐詩穎,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為華南師范大學副研究員、博士後,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

原文載於:2019年9月8日印度尼西亞《好報》

編輯:吳煌(朵拉中國地區助理)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朵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