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煩,是一個人深到骨子里的教養

耐煩,是一個人深到骨子里的教養

不耐煩,是一種通病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一點小事就急躁,遇事沉不住氣、靜不下心,已經成了我們的一種通病。

前段時間,人民日報專門發文,總結了現代社會的「不耐煩」現象。

「沒耐心」「等不及」「嫌麻煩」,並不是我們越來越高效,而是我們越來越失去耐心了。

耐煩,是一個人深到骨子里的教養

上周末,我去看電影。

過了入場時間,但仍然沒安排檢票,很多人和影院工作人員爭執起來。

過了一會,可以檢票入場了,卻有很多人選擇不看電影,而是要和電影院「討個說法」。

其實,進場後我才發現,只是空調漏水,弄濕了一些座位,工作人員剛剛在處理,所以耽誤了十幾分鍾。

整個過程,可能有影院員工溝通不到位的原因。

但面對這種突發的、不可控的情況時,我們真的有必要如此焦躁和不依不饒嗎?

為什麼我們失去了容忍意外情況的能力?

耐煩,是一個人深到骨子里的教養

苛責別人

不如愉悅自己

人在社會上飄,總會遇到各種不順意的事。

往往越是在不如意的時候,越能看出一個人的教養。

今年4月21日,京廣高鐵赤壁北站因強降雨,造成設備故障,導致從北京開往邵陽的G533次高鐵晚點。

本是不可抗力,但車上很多乘客,卻將火撒到了列車長身上,堵在列車長室門口大喊:

「你干這個崗位,你就必須解決!」

耐煩,是一個人深到骨子里的教養

任憑列車長如何解釋,乘客都不肯罷休,最後直接將列車長罵哭。

歇斯底里,暴露了自己的教養。

為難了別人,但卻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反倒不如,調整個心態,心靜下來,一切就會不同。

同樣在今年4月,同樣因為受雷雨天氣影響,從無錫飛往廣州的一趟航班,延誤了三個多小時,但卻上演了截然相反的一幕。

心情焦躁的旅客們,正在不耐煩之時,突然聽到候機大廳響起了動感悅耳的音樂聲。

一群大男孩,隊形整齊,活潑灑脫地唱起了歌。

原來,他們是華南師大附中的男聲合唱團,剛剛參加完第六屆全國藝術展演,正准備乘飛機返回廣州。

面對突如其來的暴雨和不知延誤到幾點的航班,孩子們沒有急躁,反而放輕松,自娛自樂起來,也給周圍的旅客帶來了意外的享受。

很快,歌聲感染了大家,有人為他們拍照喝彩,有的乾脆跟着一起唱起來。

任憑窗外狂風暴雨,候機室里一派開心快樂。

一曲結束,大家紛紛要求他們再來一曲,完全忘了航班延誤的苦惱,甚至後來有人接受記者采訪時還說,這是自己遇到過的,最開心的晚點。

世間很多事,我們決定不了它的發生,控制不了它的進程,唯一能做的,就是選擇如何面對。

面對不可改變之事,放鬆心態,轉換觀念,既是愉悅自己,也是寬容他人。

世界是否明媚,全在你看它的角度。

耐煩,是一個人深到骨子里的教養

對別人沒有耐心

根源是對自己不滿

我們的生活,現在已經十分便利。

動動手指,購物、外賣、打車,生活中很多原本浪費時間的瑣事,都能通過手機一鍵搞定。

再加上,各大商家競爭激烈,生怕顧客流失,就真的讓很多人覺得,自己是應該被無限滿足的孩子。

外賣遲到五分鍾,毫不猶豫地投訴、差評;

約好的車,堵在路上,奪命連環call,甚至司機無論如何賠禮道歉,也一定要給個一星,以行使自己的顧客權利。

仿佛這輩子他們最珍惜的時間,就是被別人耽誤的這幾分鍾,每當這時,維權意識都特別強。

可實際上,那些省下來的時間,都用來幹嘛了呢?

刷劇、吃雞、打王者榮耀、逛淘寶、刷抖音。。。

很多人躺在沙發上虛度幾小時,不會覺得辜負了時光,但被別人耽誤了兩分鍾,就覺得對方浪費了自己的生命。

說到底,他們只是捨不得對自己狠,所以一旦找到替罪羊,恨不得把一切不如意,都怨到別人身上。

正如王小波所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而那些越是成功、越是高效的人,在遇到突發狀況時,越能淡定從容。

查理·芒格的中國投資合夥人李錄,在《窮查理寶典》的序言中,回憶了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李錄在機場偶遇了芒格。

當時,芒格正在接受機場安檢,但不知道什麼原因,他通過安檢儀時,檢測器一直響個不停。

沒辦法,芒格只能耐心地一遍遍反復通過安檢儀,折騰了好半天。

等他終於通過安檢後,他的飛機,已經飛走了。

芒格不慌不忙,辦好了改簽手續,然後靜靜坐到了登機口,拿出隨身攜帶的一本書,讀了起來。

芒格本有私人飛機,但他覺得他一個人,使用一架飛機,過於浪費燃油,因此每次出行,只要沒有家人陪伴,他都搭乘商用飛機。

李錄問他:「這樣不覺得會浪費時間嗎?」

芒格答道:「我手里只要有一本書,就不會覺得浪費時間。」

善於利用時間的人,並不是指那些每分每秒都要緊緊把控的人,而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會虛度光陰的人。

對那些突發事件,與其苛責和憤怒,不如想想如何更好、更有意義地利用時間。

耐煩,是一個人深到骨子里的教養

目標感

是化解一切煩躁的良藥

生活中,我們也常能看到一種有趣的現象:

越是那些事業有成、掌管很大生意的人,越不那麼急躁和忙碌;

而越是每天忙叨叨,恨不得把一分鍾掰成八瓣用的人,越沒什麼成果。

這背後的差別,其實並非能力、心態,而是目標感。

我自己就曾有過親身經歷。

有段時間,我每天都給自己設定了好多目標,上班、寫文章、讀書、健身、家里的事,等等,每天的行程表,都是十項以上的待辦事宜,幾乎一分鍾都不浪費。

如此緊張的日程安排,可以想見,我整個人都是急躁的。

那段時間,別說因為別人的失誤耽誤我的時間,就是對方說話慢點,我都沒耐心聽完。

結果呢,我並沒有變得高效,而是既疲憊,又低產。

因為心情浮躁,所以經常做着一件事,想着另外一件事,看似充分利用了時間,實際都是碎片化的,很多事都只能顧到表面,結果自然不太好。

眼看生活和心情都要崩潰,我不得不重新梳理自己的目標,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後,刪掉了很多不是必須要做的事,這才回歸正常。

做了減法後,我突然發現,除了生活變得自如了,我的脾氣也變好了。因為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對那些無關緊要的小事,變得包容很多。

作家周國平說過:「如果你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一件事上,那件事多麼小,也會被無限放大,仿佛是天大的事。」

緩解焦躁、不耐煩,就是要將我們的注意力,從那些不重要的小事上,解脫出來,看到生活中真正要實現的目標。

耐煩,是一個人深到骨子里的教養

耐煩,是你深到骨髓的教養

巴菲特說要「殺死繁忙的工作」。

作為CEO,他不與分析師交談、不接受采訪、不參加商業活動,甚至,不參加內部會議。

巴菲特也用同樣的方法,幫他的飛行員釐清自己的生活目標。

巴菲特讓飛行員寫下自己生活的25個目標,隨後讓他選出前5個,之後,巴菲特說:「剩下的20個,就是你無論如何,一定要避免去做的。」

當你腦子里裝的事,從25件一下變為只有5件,緊繃的那根神經,自然放鬆下來。

而實際上,如果我們真的能實現自己的5個人生目標,就可以稱為很成功了。

很多人都說,不是我們沒耐心呀,是現在的社會節奏實在太快。

其實,快的不是社會,而是我們欲望的膨脹速度。

我們總是想要的太多,但耐心又太少。

得到的再多,但如果渴求得更多,就永遠得不到寧靜。

試着讓自己慢下來,靜下來,只抓住那些最重要的,而用那些意料之外的留白時間。

讓自己抬頭看看天空,和家人朋友聊聊天,靜靜地看一本書,認真地聽一首歌。

你會發現,原來,不急不緩的生活,不但可以很高效,還可以很美好。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勵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