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北京人」遺址發掘 中科院古脊椎所走過90年輝煌歷程

源自「北京人」遺址發掘 中科院古脊椎所走過90年輝煌歷程

中科院古脊椎所所長鄧濤研究員在90年所慶活動上做主旨發言。孫自法攝

中新網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90年前的12月2日,裴文中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上進行野外發掘工作時發現第一顆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震驚世界,中國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研究由此正式開啟。

2日當天,為紀念「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發現90周年,源自「北京人」遺址發掘研究工作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英文簡稱IVPP)在北京舉行建所90年所慶活動,回顧歷史、展望未來。

源自「北京人」遺址發掘 中科院古脊椎所走過90年輝煌歷程

中科院古脊椎所所長鄧濤研究員(中)向兩位老專家代表(右一、右二)頒發「與所同行」紀念章,兩位年輕學生上台獻花致敬並一起合影。孫自法 攝

中科院古脊椎所前身——農礦部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於1929年4月在北京成立,主要從事周口店北京直立人(中國猿人或北京猿人,即「北京人」)遺址的發掘及化石研究。盡管時局動盪,內憂外患,但在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奠基人、新生代研究室主要負責人、中科院古脊椎所首任所長楊鍾健先生帶領下,裴文中、賈蘭坡等學界前輩們克服艱難險阻,遷徙輾轉,一直未曾停下科研工作,中國古脊椎動物學與古人類學事業也未曾中斷。抗戰期間,楊鍾健在雲南省祿豐縣發現許氏祿豐龍化石,在條件極其艱苦情況下研究、發表、復原、裝架,極大振奮國民士氣。不過,令人痛心和遺憾的是,在兵荒馬亂的1941年,北京猿人頭骨標本全部遺失,至今下落不明。

新中國成立後,新生代研究室歷經多次機構調整於1960年正式更名為中科院古脊椎所並延續至今。經過幾代科研人員的持續努力,中科院古脊椎所在古脊椎動物學、古人類學科研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張彌曼院士關於對海相勝利雙棱鯡的研究沖破當時盛行的「陸相地層生油」理論的束縛,為中國石油工業突飛猛進提供堅實基礎;在全國范圍內組織大規模「摸清家底」野外調查,發現大量野外化石地點和重要的古脊椎動物、古人類化石,如棘鼻青島龍、巨猿、藍田猿人、北京猿人第六個頭蓋骨、黃河象、祿豐古猿、大荔人、和縣猿人等;在中國北方的第四紀土狀堆積和南方的中、新生代紅層堆積中,找到藍田直立人、安徽模鼠兔等舉足輕重的化石;魚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靈長類和古人類等重要類群的起源都取得重大突破,其中,中國始喙龜填補龜類演化「缺失的一環」,引領鳥類起源研究成為國際古生物學熱點,黑果蓬摩根齒獸代表世界上最早、最原始的哺乳動物之一,阿喀琉斯基猴化石是世界已知最古老、最完整的靈長類骨架,道縣福岩洞人牙化石披露出整個東亞地區最早的現代人蹤跡;在填補門類、時代、地區三個空白方面,潘氏中國螈填補了亞洲魚石螈類空白,南雄化石填補了古新世哺乳動物群空白,尼阿底石葉填補了青藏高原具有確切地層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空白。

源自「北京人」遺址發掘 中科院古脊椎所走過90年輝煌歷程

中科院古脊椎所張彌曼院士、邱占祥院士、吳新智院士(前排從左至右)出席90年所慶活動。孫自法 攝

同時,基於多年持續的大規模野外調查和發掘,中科院古脊椎所開展遼西熱河脊椎動物群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發現和原創成果,豐富了人類對早白堊世陸地生態系統的認識,在脊椎動物許多類群的起源和系統演化研究方面具有重大意義。該所科研人員還通過對8萬-12萬年前東亞地區最早的現代人化石的發現和研究,否定現代人「非洲起源說」部分觀點,提出現代人在東亞出現與擴散的新假說,為研究東亞人類演化規律提供重要化石證據,將中國古人類演化研究推進到國際前沿水平。

經過90年發展,中科院古脊椎所現已成為中國目前唯一專門從事古脊椎動物學、古人類學及相關生物地層學研究的學術機構,擁有亞洲最為豐富的標本館藏以及世界最大規模的化石修理團隊、最完善的實驗技術支撐平台。

「90年的光輝歷程只是古脊椎所蓬勃發展的一個階段。」中科院古脊椎所所長鄧濤研究員表示,未來,該所將努力培養和造就一支具有全球視野的科學家群體,並建設成為在國際古生物學界和演化生物學界具有重大影響與鮮明古今交叉學科特點、引領相關學科發展並具有強大凝聚力的研究基地。(完)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文化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