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真健康 | 骨質疏鬆的腰背痛,該怎麼與其他背痛疾病進行鑒別?

骨質疏鬆症的疼痛有哪些特點?

骨質疏鬆症的疼痛有其獨特性,具體表現如下:

①骨質疏鬆症的疼痛可以發生在身體各個部位,因為松質骨對骨代謝最敏感,骨量最容易丟失,因此常見的疼痛部位是腰背部,髖部疼痛和膝部疼痛也較多見。

②疼痛性質多為酸痛、脹痛;早期時疼痛只在活動時出現,休息後緩解,隨着病情的進展,疼痛可為持續性。

③疼痛與活動關系密切,多在長時間坐、站立、或長時間臥床及勞累後出現。

④疼痛與骨折有關,伴有骨折時,原有的持續性疼痛症狀會加重,尤其在骨折部位。

⑤部分患者可伴有「小腿抽筋」。

港真健康 | 骨質疏鬆的腰背痛,該怎麼與其他背痛疾病進行鑒別?

為什麼腰背疼痛

是骨質疏鬆症最常見症狀?

根據近年來的統計數據,骨質疏鬆症患者中67%為局限性腰背疼痛,9%為腰背痛伴四肢放射痛,10%腰背痛伴帶狀痛,4%腰背痛伴麻木感,10%不僅腰背痛,而且伴有四肢麻木和屈伸腰背時出現肋間神經痛和無力感。

骨質疏鬆症發生的骨量減少,尤其是松質骨減少的部位多見於腰椎等處,脊椎產生的腰背部的伸展、彎曲和旋轉動作,是日常活動中運動量最大的部位之一。

骨質疏鬆症患者的脊柱承受能力逐漸下降,使得腰背部肌肉等軟組織在靜止休息時也處於收縮狀態,容易產生疼痛。另外骨轉換過快、骨吸收增加導致骨量丟失及骨膜下皮質骨破壞也可以引起骨痛,由於腰椎椎體松質骨豐富,骨痛明顯多於其他部位。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椎體壓縮性骨折,可呈現「束帶樣」疼痛。

骨質疏鬆症骨痛的原因有哪些?

骨痛是骨質疏鬆的主要症狀之一,可出現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骨痛,以腰背部痛為明顯。導致骨質疏鬆症骨痛的主要原因有:

①在骨轉換過程中,破骨細胞溶骨,骨骼吸收增加,骨小梁破壞,骨膜下皮質骨破壞所致,以夜間痛為主要表現;

②機械應力造成的輕微骨折,以勞累後疼痛為主要表現;

③骨骼變形導致的肌肉、韌帶受力不均,骨質疏鬆患者活動時,腰背部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狀態,造成腰背肌肉疲勞、痙攣而疼痛,從而產生肌肉及肌膜性腰背疼痛;

④嚴重的低骨量衰竭,長期臥床、制動被迫保持某一固定姿勢時疼痛會加重;

⑤脆性骨折所致,通常出現在輕微外傷後,例如在受外力壓迫,甚至沒有外力作用情況下,脊椎椎體出現了壓縮性骨折、楔形和魚椎樣變形,從而引起腰背痛。

骨質疏鬆症的嚴重程度

和疼痛成正比嗎?

骨質疏鬆症的臨床表現之一就是患者自感全身疼痛不適,但是疼痛的程度與骨質疏鬆的程度不一定成正比關系。

有的人雖然從X線片上看骨質疏鬆症嚴重,但是疼痛不明顯,而有的人骨質疏鬆症並不十分嚴重,但疼痛卻十分明顯。這是因為疼痛與患者的年齡、性別、身體狀況、勞動或活動強度、有無其他疾病、營養狀況、疼痛耐受力等諸多因素有關系。如身體素質比較好,肌肉發達者疼痛就可能輕,而年老體弱、肌肉無力者疼痛可能比較嚴重。總之,骨質疏鬆症的症狀存在比較明顯的個體差異,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骨質疏鬆症腰背痛

如何與腰扭傷和腰肌勞損腰背痛疾病

進行鑒別?

骨質疏鬆症患者不僅存在肌肉疼痛,而且腰背疼一般局限在腰椎突起部位,同時伴有突起部位的壓痛和叩擊痛,單純的止痛治療效果不好。腰扭傷和腰肌勞損一般有搬重物和體力活動的病史,疼痛多局限在脊椎兩側,經過止痛治療疼痛可以緩解。

骨質疏鬆症腰背痛

如何與腰椎管狹窄腰背痛進行鑒別?

在臨床上,腰椎管狹窄症是引起腰痛或腰腿痛最常見的疾病之一。腰椎管狹窄多因外傷、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發育不良或退行性變導致,因壓迫馬尾神經或神經根而產生疼痛症狀。主要表現為間歇性跛行,所謂間歇性跛行,就是患者走了一段路後(通常為數百米,嚴重時可為數十米),出現一側或雙側腰酸、腰痛、下肢麻木、無力,以至跛行,但蹲下或坐下,休息數分鍾後,上述症狀即可緩解或消失,然後患者又可繼續行走,再行走一段路後,又出現上述症狀,不得已,需要再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如此情況反復出現。

間歇性跛行的表現可逐漸加重,即能堅持行走的距離越來越短,需要休息的時間越來越長,病史時間較長者可以出現下肢肌肉萎縮,有的還會出現會陰部感覺異常和大小便功能異常。而騎車並無疼痛現象,主要是騎車時,身體前傾,椎管內空間增大,血管不受壓有關。這就是所謂「車能行百里,難邁百米步」的道理。

來源——人衛健康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