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調查 面對催婚,如何「優秀」自救

新華社北京1月27日電春節頭幾天,過得還愉快嘛?畢竟又到了「話題千萬條,催婚第一條」的時刻。

同一個世界,同樣的爸媽。面對類似靈魂拷問,我們不是孤軍作戰。記者采訪了多國「難友」,看看人家在催婚「盤絲洞」里,如何保持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扛住壓力。

韓國:「我辭職了」

現年34歲的柳小姐感到自去年妹妹結婚後壓力倍增。在首爾擔任大學老師的她跟記者分享了自己的應對妙招:

——第一招:默默喝碗年糕湯,表達無聲抗議。

按照韓國傳統,新年喝年糕湯代表年齡長一歲。

2018年韓國男性平均結婚年齡為33.2歲、女性30.4歲。另有調查顯示,韓國未婚者普遍將三十齣頭視為理想結婚年齡,更有近三成男性、近兩成女性視35歲以上為理想婚齡。

這也是現實所致,韓國男性要服兵役,來個環球旅行玩上一年半載也是尋常。另外,找工作的求職期也經常以年計算。

海外調查 面對催婚,如何「優秀」自救

一對情侶在韓國首爾的清溪川燈節留影。新華社記者王婧嬙攝

——第二招:帶着不可思議的表情反問:「難道現在不是那些沒魅力、沒自信的人才急着結婚嗎?」

如今,晚婚、不婚等多種因素導致獨居成為韓國最主流的家庭形態。韓國統計廳數據顯示,2019年韓國獨居家庭數量首次超過「父母+子女」家庭。

盡管目前仍存在地區差異,首爾、釜山等大城市地區獨居比例較高,但預計2028年獨居風將席捲全國。

——第三招:用可憐兮兮的表情問,「全稅房」保證金您准備好了嗎?反正我還沒存夠零頭。

結婚時,家長往往需要協助新人准備新房。如果沒有能力買房,至少也要准備一筆相當於購房款三分之二的資金,用來租賃「全稅房」,開啟相對穩定的婚姻生活。

那些沒備齊房款的家長,怎麼好再給自己找不自在?

——第四招:拿事實撐腰:結了婚的那些表姐妹並不幸福啊!

婚後緊接着就是育兒。韓國老人一般不願照看孫輩,剛步入婚姻的女性或將迎來「產後離職、三年抱倆」的宿命。

韓國媒體揭示了晚婚獨居女性增多的深層原因:受過高等教育、獨立自主的現代女性卻在家庭分工中,尤其是育兒方面獨自承受巨大壓力。

現實倒逼女性藉助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進行無聲抗爭。

——第五招:我喜歡的人還沒有出現,也還沒等到喜歡我的人。所以,請繼續耐心等待。

韓劇中有一句台詞很戳心:「這是我的人生!」

不同於國內大齡青年普遍的焦慮,記者在多方了解中感受到韓國青年在「催婚」問題上更自信、更坦然的人生態度。

海外調查 面對催婚,如何「優秀」自救

在韓國高陽市,一對情侶站在慶祝新年的燈飾前。新華社/美聯

「如果這都不行呢?」柳小姐還有一個四字絕招:「我辭職了」!

在韓國家長看來,在就業問題前其他都是浮雲。這時所有人都會關心你的工作前途,催婚「警報」就此解除。

日本:「你能借我錢嗎」

日劇中經常有這樣的情節:回鄉過年,若被親戚問起婚姻狀態,最好的方式就是笑一笑,「我也很想結婚,但實在沒遇到另一半啊」。

這已經成為許多未婚青年的標準回答。

海外調查 面對催婚,如何「優秀」自救

在日本東京的一座公園,一對情侶在紅葉下自拍。新華社/美聯

日本網友支招,如果遇到只是場面社交的人,還可以調侃一下:

——「哎,沒法和山下智久(日本男演員)結婚,所以只能單身嘍!」

——「我現在欠債30億,沒還清之前沒法結婚啊。你能借我錢嗎?」

碰到真正關心自己的人,可以認真回答:「我不是獨身主義,但和不是很喜歡的人結婚估計也不會幸福,所以不想隨隨便便就結婚。」

如果老爸催問,可以開玩笑地說:「因為我還沒遇到像爸爸一樣好的人」。這樣還有助於拉近父女關系。

還有一些網友建議,應減少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降低「催婚」發生的幾率。比如自掏腰包、孝敬父母外出旅遊,或者充分掌握父母作息規律後約上朋友完美錯開。不過,這種做法有一定的風險,可能被扣上「不與父母交流」帽子,招致不滿。

海外調查 面對催婚,如何「優秀」自救

在日本東京澀谷區,人們通過十字路口。新華社/法新

記者在東京街頭隨機采訪幾位路人。來自三重縣的未婚女孩增田告訴記者,雖然父母尊重她的意願,但身邊一些已經戀愛結婚的人有時會「囉嗦幾句」。她說,「面對催婚催戀愛,我會正面拒絕,直接告訴他們,自己就是不願意。」

東京本地未婚男士鈴木告訴記者,可以給「催婚」者舉一些「反例」:比如自己身邊很多人結婚後很快就離婚,又比如一些認識的夫婦生了孩子以後逐漸關系不和、最終以離婚收場。

據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的數據,2016年日本男生的平均結婚年齡為31.4歲,女性為29.4歲。2015年日本國勢調查結果顯示,日本男性中終生未婚率達23.4%。

日本政府2019年發布的《少子化社會對策白皮書》中提到,未婚的最大原因是「未能遇到合適的另一半」。這其中約有60%的人完全沒參加過為尋找另一半而開設的各類婚介活動。

美國:孤獨壓力大

此前,一則美國單身女青年花30美元買假婚戒回家過感恩節的消息在網上引發熱議。

美國年輕人也有催婚壓力?這似乎有點「反直覺」。在普遍尊重個人選擇的氛圍里,怎麼也會在結婚這件私事上「指手畫腳」?

海外調查 面對催婚,如何「優秀」自救

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潮汐湖畔,一對情侶在盛開的櫻花下散步。新華社記者張軍攝

76歲的美國醫生埃利奧特·雷菲爾德認為,催婚是每個社會都有的現象,只是在美國沒那麼明顯。

來自紐約的S女士今年33歲,已婚,父親是非洲裔,母親是丹麥裔。從個人經歷來看,父母從沒有對她催婚。

她設想,如果自己沒有在所謂適婚年齡結婚,也許父親那邊的家庭會稍稍催促,而母親那邊的家庭則完全不會。

她認為,在一個從1到10的刻度盤上,美國的催婚程度估計只有2吧。雙方的交流方式是,長輩會直接跟她談,她也直接說明單身原因。

S認為,買假婚戒應該只是個案,而且可能不是用於應對催婚,而為「防狼」,一些未訂婚但又無意找男友的女性可戴上假婚戒避免被搭訕。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還有一種「對象租賃」服務。這一類型服務專門提供暫時的「對象」,用以在婚禮、宴會、雞尾酒會等公共場合應酬,價格一般是幾百美元一小時。

服務供應商rentadate.com網站列出了人們需要對象陪護的各種理由,其中一些折射出介意單身、討厭孤獨的社會心理:「沒有人願意被看到孤孤單單」、「每個人都希望看上去光彩照人」。

丹麥:催婚?不存在的

「交不交男女朋友,結不結婚是個人的事情,朋友和家人都不會干涉,」哥本哈根居民安德斯說,「況且在丹麥生孩子,也不需要結婚啊。」

海外調查 面對催婚,如何「優秀」自救

在丹麥哥本哈根,一對情侶在羅森堡宮的花園內擁吻。新華社/歐新

丹麥統計局2018年數據顯示,丹麥的結婚率和離婚率「雙高」,在歐洲同時名列前茅。46.4%的成年人處於婚姻狀態,離婚率也達到了46.8%。這表明丹麥人對婚姻持相對開放的態度,而催婚在丹麥基本不存在。在丹麥,一起撫養孩子、共同生活一輩子卻未領結婚證的伴侶比比皆是。

丹麥是高稅收福利社會,對就業、失業、醫療、教育等有一套較完善的制度保障體系。其中,對於個人是否處於婚姻狀態的保障基本沒有差別。這讓丹麥人在婚戀觀上有更多的自主性,可以更忠實於自己。

催婚不勝其擾,但正如東京男士鈴木所說,應該尊重父母及他人的關心和好意,同時也不應過度在意他們的看法。「畢竟這不是父母的人生,認真考慮自己應如何獲得幸福才最重要。」

海外調查 面對催婚,如何「優秀」自救

視頻截圖來自網絡。

願每個人都能找到值得自己真心託付的那個人。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