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表演成就新美學 素人電影給銀幕輸送新風

素人電影給銀幕輸送新風

在演員綜藝秀大行其道的今天,有人偏偏逆流而行。由徐磊執導的《平原上的夏洛克》上周公映,片中包括三位主演在內的全部演員都是完全沒有表演經驗的素人,不光獲得了圈內同行的認可,也讓觀眾耳目一新。網友評價:這些素人演員表演質朴,沒有雜質,沒有任何炫技。這樣的表演,比很多演員都細膩、真摯。

本色表演成就新美學

1948年,意大利導演德·西卡執導的《偷自行車的人》開啟了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浪潮,其中主人公里奇的扮演者本身就是一位失業工人,兒子布魯諾的扮演者則是在片場看熱鬧時被選中的。兩位素人演員的出色表演成就了這部經典之作。而這股美學思潮直到現在依然在延續。

1999年,張藝謀執導的《一個都不能少》公映,影片獲得了第56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主演魏敏芝、張慧科等全部都是素人,而且片中保留了演員本人的名字,讓這部影片看起來像是一部紀錄片,算是在國內開啟了全部用素人出演電影的先河。

2017年,導演張揚拍攝了電影《岡仁波齊》,叫好又叫座。片中11位演員全是當地藏族人,其中包括一名孕婦。片中的這11個人居然生活在一個村子里,只是分別屬於好幾家。這除了證明導演張揚的獨具慧眼外,也說明如果選對人,哪怕是素人演員也是完全可以勝任角色的。今年,霍猛導演的《過昭關》成了各大電影節上的熱門。片中的主演楊太義、李雲虎、萬眾等全是素人演員,其中爺爺的扮演者楊太義更是以79歲的高齡獲得平遙國際影展的最佳男演員,還被提名今年金雞獎的最佳男演員。一位觀眾說,「看着片中這些素人演員操着熟悉的鄉音,感到特別親切。」

劉苗苗導演的《紅花綠葉》在剛過去的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上,獲得了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獎。影片全部起用非職業演員,共16位,全部片酬加起來僅11萬元。這些人幾乎都是導演劉苗苗的發小兒,其中有的是當地公務員,有的在銀行上班,有的是全職司機,還有的是藝術專業的在校大學生。劉苗苗說:「大投資的電影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拍的,中國需要中小成本影片,它給予了電影市場更多的可能性,豐富了電影類型,這是中國電影的新出路。」

起用素人演電影有題材優勢成本優勢

綜觀這些起用素人演員的電影,不難發現一些規律性的東西。首先,出於經濟上的考慮。像《平原上的夏洛克》拍完後,連做後期的錢都沒有,直到《無名之輩》的導演饒曉志在北京國際電影節上發現它後,擔任該片的監制,才將影片後期做完。而《過昭關》整部片子的拍攝費用也只有40萬元,這個價錢,估計連一個三線演員都請不到。導演霍猛也不諱言,這些素人演員幾乎不要錢,這極大地壓縮了成本。尤其適合年輕導演的處女作。

其次是題材和內容的匹配。從《一個都不能少》可以看出,起用素人演員的電影大多是以農村題材為主,並且這些影片的風格也偏紀錄片化。像《岡仁波齊》《四個春天》這樣的電影自不必說。《過昭關》《平原上的夏洛克》也是有一條清晰的敘事主線,採用的是公路片的模式,這樣就不會用到很多特寫鏡頭,有助於素人演員在表演上的發揮。素人演員只要能夠學會從容面對鏡頭,就可以本色出演。這些角色,如果請職業演員和明星來出演,反而給人刻意的感覺,跟題材和風格都不搭。這是素人演員的優勢,因為他們就生在這塊土地上。導演徐磊在采訪中表示,只要告訴素人演員們大致的故事背景和台詞,他們就可以用自己生活中熟悉的方式表演出來,這是他們的優勢。

起用素人演員出演的這股風潮其實也是對現在演員綜藝秀大量出現的一種反撥。看慣了那些雕琢味道濃厚的表演,素人演員自然和本色的發揮,更能達到現實主義的美學深度。這對文藝電影和紀錄電影尤其適用。

當然,素人演員永遠都不可能取代職業演員,也不可能在數量上占據優勢,不過素人演員們有着獨有的個人氣質和跟電影相得益彰的美學價值,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他們跟現實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表演質朴自然,很容易讓觀眾有代入感和認同感,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演員表演這門職業的神秘感,這對於反撥現在泛濫的演員綜藝秀節目,是有現實意義的。

本報記者 王金躍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娛樂先鋒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