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瓦辛格最後一部終結者 卡梅隆真的用心了嗎?

11月1日,《終結者:黑暗命運》上映了。

發源於1984年的《終結者》系列,一直是科幻迷心中的不朽經典,其中的時間穿梭,機器人奪權,圖靈測試,液態金屬人等概念,放到今天也不過時。自然,這部《終結者:黑暗命運》也牽動了影迷的心。

施瓦辛格最後一部終結者 卡梅隆真的用心了嗎?《終結者1》海報

更何況,這部影片還被冠上了「卡梅隆唯一承認正統續作」的名頭。因為詹姆斯·卡梅隆當年為了爭取導演權,一美元賣掉劇本的瘋狂舉動,導致《終結者》系列版權幾易其主。直到今年,版權才終於回歸到卡梅隆手中。觀眾的期待,自然更上了一層樓。

問題是,這部電影,真的擔得起這個名頭嗎?

歷史回顧

1984年上映的第一部《終結者》是系列的開山祖師,施瓦辛格飾演的T-800作為反面角色出現。這部電影,既是系列的開端,也同時成就了卡梅隆和施瓦辛格兩人在美國電影界的地位;

施瓦辛格最後一部終結者 卡梅隆真的用心了嗎?《終結者2:審判日》劇照

1991年的《終結者2:審判日》至今依然是科幻迷心目中的不朽經典,其第一次出現了「液體機器人」這個嶄新概念。視覺效果即便放到今年來看,也不會過時。影片最終以主角團隊勝利,摧毀「天網」而結束。全球票房大爆,接近5.2億美元;

施瓦辛格最後一部終結者 卡梅隆真的用心了嗎?《終結者2:審判日》劇照

隨後的三部電影,都失去了詹姆斯·卡梅隆本人的加持。《終結者3:機器人崛起》的故事線和設定,和前作幾無差別。唯一更改的是結局:「天網」成功奪權,對全世界發動了核洗禮,這也為後作的廢土設定打開了局面;

《終結者4:救世主》則展現了核爆後的末世景象,也將該系列第一次引入了「廢土」這個科幻電影的細分類別。

但這一部的票房表現並不盡如人意。建設廢土世界,需要花費極高的成本搭建景觀,做數字特效,因此製作預算高達2億美元。但全球票房卻不到4億,出品方虧損嚴重;

施瓦辛格最後一部終結者 卡梅隆真的用心了嗎?《終結者4:救世主》劇照

2015年上映的第五部《終結者:創世紀》則是爭議最大的一作。約翰·康納成了反派,薩拉·康納和凱爾·里斯聯手把自己未來的兒子擊殺。

《創世紀》里套用了古希臘神話中的「弒子」概念。但弒子原本是對英雄的第一道考驗,電影中的被弒者卻又是邪惡的反派。正義與邪惡錯位,時間線又擾亂在一起,層層嵌套,因此成了全系列最叫觀眾困擾的一部。總體口碑極低,幸好那是中國電影產業突飛猛進的一年,攬得7億人民幣票房,稍稍遏制了虧損勢頭。此後,派拉蒙宣布無限擱置該系列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有沒有計入通貨膨脹,該系列第三、四、五部的票房,都沒有超過1991年的《終結者2:審判日》。

老梗的堆疊

根據出品方的宣傳,《終結者:黑暗命運》的故事線完全撇開了第三、四、五部的限制,直接繼承第二部。

然而,叫死忠粉失望的地方是,這部電影中,沒有給出任何新的東西。整體的故事線,依然是《終結者2》的復刻。

「軍團」這個概念,基本可以等同於另一個「天網」,早年間叫「電腦產生了自我意識」,現在則叫「人工智能的網絡化」,但本質上是一回事;

穿越回來的守護者格瑞絲,是半人半機械的存在,這個設定早在《終結者4》中的馬庫斯身上就已經出現,也不新鮮;

最終摧毀終結者的套路,和《終結者3》也一模一樣。用的都是守護終結者身上的能源核(類似心髒)。唯一不同的是,《終結者3》中的電池爆炸後會產生類似小型核彈的效果,《終結者:黑暗命運》中的電池則會發射出一種類似電擊的藍色能量波,即所謂「摧毀其神經網絡」。論想象力,毫無新意;論震撼,反不及前者。

明明看不上前作,卻還要用前作的設定。真是嘴上說嫌棄,身體卻很誠實。

如果硬要說有創新的地方,那就是新款終結者REV-9相對於T-1000,稍微強化了一處:

以往,子彈擊中液體機器人,雖然無法對其造成傷害,但會起到暫時的阻滯效果。利用這個時間差,主角就可以更換載具,逃離到更遠的地點,為下一波衝突作準備,直到將其徹底摧毀。《終結者》系列的第二、三、五部,都是沿用的這個故事發展套路。

相比T-800和T-1000,REV-9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有「分身」功能,可以分裂成兩個機器人,一個低配版的繼續駕駛載具追擊,另一個則和原型無異,繼續和主角們纏鬥。

施瓦辛格最後一部終結者 卡梅隆真的用心了嗎?《終結者:黑暗命運》劇照

但尷尬的是,設定雖然更改了,故事套路卻沒跟着作調整。主角團隊常常把兩個分身一同炸碎,然後再跑路,導致這個改動基本等同於毫無意義。還不如《終結者3》中的女終結者偶爾噴個火來得有視覺沖擊。

反觀《終結者4》雖然一直飽受爭議,但好歹正經搭建了一副末世景象,有向《銀翼殺手》等廢土電影致敬的成分,導演的誠意和努力是看得到的;而《終結者5》至少在劇本層面做了大規模調整。至於有沒有做好,則是另一個話題了。

而這部《終結者:黑暗命運》無論是視覺層面還是劇本層面,所有的關鍵概念都是剪切嫁接自前作,可以說全是老梗的堆疊。在誠意上,並不能叫人滿意。

「政治正確」?

以及,好萊塢奇怪的「政治正確」又開始泛濫了。片中的正面人類角色,兩名守護者,一名被保護者,全部都是女性。

施瓦辛格最後一部終結者 卡梅隆真的用心了嗎?

平心而論,全是女性主角的電影也並無不妥,只是感情發展的多樣性受到了嚴重限制。

在卡梅隆自己最為推崇的前兩部《終結者》中,第一部的亮點在於愛情。薩拉·康納和凱爾·里斯在保護和被保護的過程產生了情愫。而在凱爾·里斯死後,薩拉·康納本人也從一個被保護者,成長為了一個強大的女性;

而在第二部的亮點在於親情。因為少年約翰·康納一直缺失父愛,和施瓦辛格飾演的終結者之間產生了父子般的感情。而隨着T-800的自我犧牲,約翰·康納也有所領悟,背後的邏輯依然是成長。

類似的感情沖擊力,到了後三部中就削弱了不少。因為有了前兩部的鋪墊,主角都已經長大,傳統劇作的「英雄成長」路徑已經不再起作用。但觀眾依然能夠看出導演們想要做感情線的努力,只是礙於能力(演員調教、剪輯節奏、故事發展等方面),沒有做到優秀。

而到了這部電影中,三個人類(暫且把改造人格瑞絲算作人類)都是女性,彼此的互動顯得莫名其妙。丹妮·拉莫斯全家被殺,突然變成了一個戰士,成長弧線極為突兀;老年薩拉·康納還沉浸在喪子之痛中,講話刻薄,脾氣暴躁,顯得相當擰巴。愛情和親情都沒有。唯一明顯的人物情感是格蕾絲對丹妮,可以說是忠義、敬佩、依賴等情緒的混雜,說是友情都顯得牽強;

於是,除了共同完成一件任務,即逃離追殺之外,觀眾很難為三個女性感到共情。大部分時間中,電影里的四個主角(加上施瓦辛格的T-800)之間都在相互挖苦、打嘴炮,這倒也繼承了導演蒂姆·米勒在《死侍》中的一貫語言風格。

兩性之間本來就是陰陽互補。強行把角色都換成女性,反而削弱了女性身上本來就具有的力量。這一點和性別歧視無關。如果三個角色都是男性,也會一樣無趣。

刻意的政治正確,使得原本就干癟的故事,觀感上更差了一層。

原創電影路在何方?

刻薄一點說,該系列自1991年《終結者2:審判日》達到系列高峰,28年過去,一點進步都沒有,水平穩步下降。

但這不是《終結者》這一個系列獨有的現象。這兩年,整個好萊塢都出現了「原創荒」。根據影視垂直行業媒體《毒眸》統計,往前數二十年,幾乎所有好萊塢大片場的原創電影都在逐漸減少。八十到九十年代,好萊塢六大尚有半數以上的原創電影,而到了2014年則只剩25%不到,去年更是只有10%左右。

科幻片是所有電影類型中成本最高,也是最難拍好的類型之一。不同於劇情片,對於科幻片,觀眾們總是有更高的要求,買了票,就希望能見到一個自己從未見過的世界。然而廢土、賽博朋克、人造人、外星人、時間穿越、怪物異形,這些主要題材都已經被挖掘多年,很久沒有更新。導演們想要突破,要麼只能在排列組合上下功夫,要麼就下大力氣堆視效。

也難怪呂克·貝松即使賭上兩億美元,也要挑戰一把《千星之城》;卡梅隆和羅德里格茲不惜花費重金,也要在《阿麗塔:戰鬥天使》中把虛擬人物做到極致。背後的邏輯,其實都是在劇本原創感不足時,於視覺上做文章。

施瓦辛格最後一部終結者 卡梅隆真的用心了嗎?《星際特工:千星之城》劇照

施瓦辛格最後一部終結者 卡梅隆真的用心了嗎?《阿麗塔:戰鬥天使》劇照

根據《毒眸》數據,千禧年後,原創電影在數量和票房占比上更是同步下降。到了2014年,票房前十中僅有一部原創電影《星際穿越》,還排在末尾;而在2018年,好萊塢六大僅有10%左右的原創作品,迪士尼、索尼、福克斯更是一整年零原創。

在流量成本日益高企的今天,從已有IP開發電影,有一個明顯的好處,就是宣傳成本可以大大降低。畢竟,一部原創作品從誕生到被觀眾所接受,需要花費大量的認知成本,而已有的IP系列片早已有了明確的觀眾群。害怕承擔虧損風險的電影公司高管自然傾向於後者。

今年四月上映的《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更是刷新了多項紀錄,全球總票房高達27.97億美元。還一度擠入了中國影史票房前三,直到《哪吒》橫空出世方止。

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此前在接受采訪時曾說:「現在的好萊塢各大公司幾乎都是職業經理人,他們的做法就是越來越多拍續集,這樣不會犯錯誤,但是他們也缺乏了創新,缺乏了對題材、故事、對美國人文的理解,好萊塢越來越不敢去冒險。」

只是IP電影也終會有被觀眾厭倦的時候。就拿《終結者:黑暗命運》來舉例,對於圈內的科幻迷,它缺少創新和誠意;而對於圈外的觀眾,吸引點就更少,只能靠老年施瓦辛格來打「壯士暮年」的情懷牌。可以說是兩頭不討好。

目前,貓眼上的票房預測是4億人民幣出頭,豆瓣分數也從剛開分時的8.0陡降至7.2。對於一部傳承多年、被寄予厚望的科幻大IP,這個成績並算不上理想。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娛樂哇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