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保護長城也要守正創新

專家認為保護長城也要守正創新

「讓雄偉的長城走向世界,把古老的長城留給子孫」

專家認為保護長城也要守正創新

北京昌平,工人正在修復長城。本報記者 王偉偉 攝

被譽為「長城守護第一人」的董耀會曾在1984年5月到1985年9月,用508天徒步完成了從山海關到嘉峪關的明長城考察。

「如果我們的祖先沒有持續2000多年不斷修建長城,我們的中華文明還會不會一直延續到今天沒有中斷?站在今天人類發展的視角,我們解讀長城所代表的中華文明,它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價值和意義何在?」董耀會常常問自己,問身邊每一個人。

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徵,長城的歷史價值、重要意義不容置疑,探索建立有效的文物保護體制機制則刻不容緩。長城保護,要保護的不僅僅是物質形態的長城文化遺產,還要保護長城文化。

利用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

「加大保護力度就是要讓文物在科學完善的體制、機制中活下去。」近日,北京市文物局文保處處長李糧企在「保護·利用·發展」長城文物保護與生態建設高峰論壇」上表示。

地處北京市西北部的延慶區,境內長城縱深179餘公里,是北京長城遺址最為豐富的地區。可以說,延慶和長城水乳交融。

據延慶區政協副主席張留全介紹,2005年,延慶區政府率先在全市范圍內啟動了長城保護行動,開展對全區范圍內長城的調查工作。經過歷時三年的艱苦野外調查,全面摸清了域內長城的分布、特點以及保存狀況,為後續的保護利用提供了詳實的基礎數據支撐。在此基礎上,延慶區啟動了長城及其附屬文物有計劃的搶險保護工作。目前,延慶累計修繕長城牆體19000餘延米,敵台70餘座,長城保護狀況得到極大改觀。

隨着長城保護力度的加大,長城資源的利用效果也逐步凸顯,除八達嶺長城、水關長城等景區不斷發展,岔道城、柳溝城、石峽等長城古村落文化旅遊資源的整合利用也提上日程。它們或成為北京市最美鄉村,或成為民宿旅遊的亮點。「在傳統村落中確定了五套傳統院落作為試點率先進行保護,激活散落在長城村落中的傳統文化細胞。」張留全說。

值得一提的是,長城遺產保護大數據管理平台建設工程試點採用了無人機傾斜攝影、衛星遙感等技術,以獲取長城基礎地理空間信息,進行數據採集和三維建模,建立長城保護數字化檔案系統。

「建立長城保護員隊伍,完善區、鎮、村三級長城遺產保護管理體系,實現了長城重點點段全天巡查、一般點段定期巡查、出險點段快速處置,長城也由科學管控形成了全覆蓋、無盲區的長城遺產保護網絡。」張留全說。

「北京市的長城,特別是明長城,全長500餘公里,穿過門頭溝區、昌平區、延慶區、懷柔區、密雲區、平谷區,而此次規劃的編制讓長城不再只論長度,而是有了空間的范疇。」李糧企說,將長城文化帶的發展定位確定為首都文化傳承與生態安全屏障,是符合長城遺產保護工作實際的。

在北京市長城文化帶的空間布局中,確定了「一線、五片、多點」的格局。「這種劃分可以改變歷史上長城保護管理發展模式單一、資源整合不力、經濟利益至上、建設投資盲目的現狀,有助於構建首都北部長城文化帶的整體新格局。」李糧企說。

在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過程中,處理好保護和利用的關系至關重要。「一定要明確保護是前提,利用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在李糧企看來,在長城遺產合理適度利用方面,主要是讓沉寂的文物在百姓生活中「活」起來,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使之造福於民,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

像保護生態一樣保護歷史文化傳承

傳統意義上講,保護長城就是要保護作為古建遺址狀態的長城,還有可移動的長城文化遺產,如牆、炮等等。但除了摸得到,看得着的這些長城文化遺產需要保護外,長城文化的保護也很有必要。「前些年很多人說,長城被修沒了。其實不是修沒了,是長城文化沒了。」中國長城學會《萬里長城》編輯部的主任王鶴然談道。

董耀會建議,做長城文化的時候,相關景區要好好考慮如何承擔起一個文化傳播者的角色。「如何讓遊客帶着長城的文化走,帶着對長城的一份敬意走,並因此而對國家和民族多了一份愛。有了這樣的考慮,就可以把文化做得更好。」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院長魏鵬舉認為,從長城的保護來看,一個是自然意義上的生態保護,另外一個重要的是文化保護。「我們對文化的保護固然需要創新,可能更需要『守正』,而『守正』的基礎來自於像保護生態一樣保護我們的歷史文化傳承。」

長城文化帶是首都北京多樣歷史文化與豐富自然生態雙遺產最為富集的一個區域。魏鵬舉認為,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個長城生態博物館,就是沒有圍牆的活體博物館。「我們要想更好地把長城文化精神介紹給全球,首先在話語體系上要和全球對接。現在全世界已經有三四百座這樣的生態博物館了。」

除此之外,我們這代人體驗了長城、了解了長城,而且長城周邊的自然生態也罷,人文生態也罷,我們都能感受得到。但是,下一代人,下下一代人呢?長城保護也是維護代際公平的體現。正如中國長城學會會長許嘉璐所言:「讓雄偉的長城走向世界,把古老的長城留給子孫。」

把長城文化留給遊客

明朝戚繼光駐守長城十年的時候,有人曾經彈劾,說戚繼光在長城戍守了十年,國家給你這麼多的錢養兵,給你這麼多的銀子修長城,你寸工未建。當時的首府說了一句公道話,戚繼光在長城十年不打仗就是功,他不打仗殲什麼敵,他十年沒打仗,取得什麼勝利?十年不打仗就是功。

長城是為不打仗修的,長城不是為打仗修的。有了長城,規避了戰爭,減少了戰爭的規模和數量。所以,中國絕大部分的長城上沒打過仗,打仗時間也非常少。這是不怕打,因為我們有準備。「我們是個憂患意識極強的民族,這也是文化,這個民族可以說多災多難,所以憂患意識極強,長城是體現我們這一特點的最有代表性的建築——防患於未然。」董耀會認為,長城的防禦思想植根於中華文化之中。

同時,從長城的修造上,也可知我們是一個多麼頑強的民族。一塊一塊的石頭,建一條萬里長城,把農和牧隔離開來,建立起來農牧之間的規范。以我們今天的力量修一道長城都很有困難,那古代呢?

「而中國的文化是什麼?女媧補天,天塌了,把天補上;精衛填海,地陷了,把海填上。天上有九個太陽,曬得地上的水都蒸發了,人沒法活了,射下來八個。正是這份頑強,支撐了我們這個民族、我們這個國家,一直走到今天。」董耀會希望每一個遊客,去過的、還沒去過的,都能感受到長城的文化,民族的精神。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文化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