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作」的人消化道毛病會雪上加霜?看看這些案例

年輕女子疑心自己得胃癌,鬧得丈夫跟她離婚;退休工程師擔心腫瘤轉移,非要做第二次手術

太作的人,消化道毛病會雪上加霜

太「作」的人消化道毛病會雪上加霜?看看這些案例

晚上六點半,浙大二院內鏡中心的醫生還穿梭在手術室間,門外零星坐着最後幾個等待做胃腸鏡的病人。

「我們的醫生辛苦吧!」浙大二院消化內科主任蔡建庭教授看到這一幕不禁感嘆了一聲。他告訴錢江晚報記者,這是內鏡中心醫生工作的常態,醫院每年平均要做7萬多台胃腸鏡,最久的病人需要等待一個多月才能排到,為了讓病人少等些日子,醫生常要加班加點。

去年,該院消化科查出消化道腫瘤778例,其中40歲以下的胃癌只有10例。總體上來說,胃癌和年齡的關聯度很大,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患胃癌占比不高。

怎麼樣的人需要做胃腸鏡,發現腫瘤用什麼方法手術,來聽聽該院消化科的權威建議吧。

年輕女子疑心自己得胃癌,鬧得丈夫跟她離婚;退休工程師擔心腫瘤轉移,非要做第二次手術

太作的人,消化道毛病會雪上加霜

28歲女孩懷疑自己患癌,連續兩次向醫生討做胃鏡

小吳今年28歲,過年後出現腸道不適的症狀。一開始,她覺得是過年期間敞開肚皮吃了太多,也沒有太在意。但一兩個月後,她還是常常噯氣、反酸、腹脹,胃口也沒有以前好了。

前段時間,小吳參與了公司一個重要的項目,三餐不規律,還經常加班熬夜,不免要吃些夜宵。項目結束後,她的腸胃更脆弱了,晚上睡覺前症狀更加嚴重。

於是,她來到當地一家醫院的消化內科就診,要求做一個胃鏡。胃鏡的檢查結果是淺表性胃炎,也就是普通的慢性胃炎,注意休息和飲食即可。

回家後,小吳吃了一段時間的藥,症狀還是沒有明顯的改善。當時,公司的新項目又開始了,她整個精神狀態處於緊繃狀態,沒有胃口吃飯,人一下子瘦了五斤。

這時候,她開始疑神疑鬼起來,覺得自己得的不是普通的胃炎而是胃癌,當地醫院水平不行才查不出來。但丈夫覺得,胃鏡都做了,醫生也說沒事,她這完全是自己嚇唬自己。

小吳覺得很委屈,她工作壓力大,身體又不舒服,丈夫沒有半句安慰的話,反倒嘲諷自己,好像她的病是「作」出來的。為此,兩人為生病的事情大吵了好幾次,最後竟以離婚收場。

離婚給小吳帶來了沉重的打擊,身體狀況更加糟糕。最後,她還是放心不下,在媽媽的陪伴下來到浙大二院消化內科,又做了一次胃鏡。但檢查的結果和之前一樣,也是淺表性胃炎。

看到小吳依然一臉將信將疑,蔡建庭主任判斷她很可能患上的是功能性消化不良,這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大約30%~50%都和情緒有關,心理問題會加重症狀。於是,他向小吳推薦了消化內科和精神科合作開設的功能性胃腸病聯合門診,那里不僅有消化內科醫生為她治療胃腸病,還能提供專業的心理咨詢,緩解她的焦慮情緒。

那麼,到底哪些人才適合做胃腸鏡呢?蔡建庭主任建議,40歲以上且符合以下任一條件的最好每年做一次胃鏡:1、幽門螺桿菌感染;2、有胃息肉、胃潰瘍、萎縮性胃炎等癌前病變;3、生活在胃癌高發區(浙江的嘉善、岱山為高發區);4、飲食喜歡高鹽、油炸、醃制、煙熏等;5、有胃癌家族史。

指標卡在臨界點,二次補救手術做還是不做

杭州75歲的蔣爺爺是一名工程師,大半輩子都在測量、計算各種數字,不差一分一毫。他沒想到,退休多年之後,他又和數字槓上了,這次無關工程質量,但直接關乎他的生命。

500微米,這是他第一次胃癌手術後病理診斷上顯示的浸潤深度。以此為界,大於500微米需要二次手術;小於500微米可以等待後續觀察,而蔣爺爺的檢查報告正好卡在了臨界點上。

要不要二次手術?嚴謹了一輩子的工程師糾結萬分。

再做一次吧,擔心身體吃不消;不做吧,又要擔心癌細胞轉移。最後醫院組織了一次多學科聯合會診(MDT),消化內科聯合腫瘤內科、放射科、病理科的專家,一起討論他的這個情況。

「我們綜合考慮了他胃癌的分化程度、年齡等多個因素,認為可以再觀察觀察,不需要馬上二次手術。」但蔡建庭主任把討論的結果告訴蔣爺爺之後,他依然不放心。

他後續又跑了上海、北京幾家知名大醫院,以及省內的三甲醫院,聽取了不同專家的建議。最後兜兜轉轉,他還是回到浙大二院,要求醫生為他二次手術。

回來時,醫生發現他整個人消瘦了一大圈。家屬說,自從上次術後病理診斷出來後,老爺子整天都想着「500微米」的浸潤深度,茶飯不思,胃口一天比一天差,所以瘦了很多。

蔡建庭主任說,患者焦慮的情緒比較嚴重,二次手術的意願強烈,最後還是遵循他的意願,再次為他做了手術。然而,醫生術中發現癌灶乾乾淨淨,沒有找到癌細胞,也沒有發生淋巴結轉移。也就是說,這次手術其實沒有必要。

蔡建庭主任說,不少癌症患者心理壓力比較重,這可以理解,但對治療肯定不利。有時候指標並不是唯一的判斷標準,醫生會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希望患者能放下心理負擔。

浙二消化內科是浙江省消化病臨床診療和教學科研的中心之一,博士生導師4人,碩士生導師7人;門診量36萬人次,內鏡中心操作超過73000例,業務量均在省內名列前茅。無痛內鏡的規范化流程管理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在消化道早癌的內鏡下診治、ERCP術、超聲內鏡診治膽胰疾病、胃腸心身疾病、炎症性腸病的規范化診治等方面有較高的知名度。近5年來,科室共中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近20項。

特色診療技術和專科門診:

●ERCP 以蔡建庭主任、陸新良主任、陳清宇副主任、馬望前副主任、邵黎明副主任等組成的團隊開展ERCP(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術)近20年。

●ESD 以毛建山主任、蔡建庭主任、王良靜主任、陸新良主任、謝傳高主任、韓躍華主任、許志朋副主任等組成的團隊在國內較早地開展胃腸道早期癌內鏡以及黏膜下腫瘤如類癌、間質瘤等的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

●HP和脂肪肝專科門診 以杜勤主任、韓躍華主任、嚴蕙蕙副主任、葉俊主治、李燕主治等組成的團隊對幽門螺桿菌(HP)的治療有豐富經驗,相關科研處於省內領先地位。

●超聲內鏡 以王彩花主任、毛建山主任、陸新良主任、陳妙研副主任、鍾丹丹主治、賈立濤主治等組成的團隊在超聲內鏡下可以確定胃腸粘膜下病變的性質和起源,判斷消化道惡性腫瘤的侵襲深度和范圍,診斷膽胰系統疾病等。

●功能性胃腸病專科門診和胃食管反流專科門診 以王彩花主任、杜勤主任、張晗芸副主任、賈立濤主治、吳佳主治等組成的團隊和精神科團隊合作聯合推出的功能性胃腸病專科門診、胃食管反流專科門診已歷時4年余,獲得患者的一致好評。其中張晗芸副主任擅長胃腸動力的檢測。

●炎症性腸病診治

以陳焰主任、王小英副主任、陳妙研副主任、徐定婷副主任、張晗芸副主任等組成的團隊對炎症性腸病的診治處於省內領先地位,已開展單氣囊小腸鏡、膠囊內鏡等檢查,並已開展「醫、護、患」三方網絡互動平台的使用。

本報通訊員 金薇薇

張冰清

責任編輯:羅攀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健康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