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人工智能危機……當科幻小說變成現實

” 作為一個海邊長大的潮汕人,我深知潮水的力量是如何強大,潮水的方向如何難以改變。但至少,我們應該嘗試一下,從改變自己開始。” 貴嶼——《荒潮》中故事發生地硅嶼的原型,這個位於廣東省汕頭市的小鎮,不僅緊鄰陳楸帆的老家,曾經也是國內最大的廢舊電子電器拆解基地。過去幾十年,來自各地的電子垃圾源源不斷流入,島民與這些曾代表最精尖技術的部件朝夕相處,卻又被科技的浪潮所拋棄…… 2011 年回鄉的這些見聞,促使陳楸帆寫作《荒潮》,譜出了這首近現代人類生活灰暗、宏大、迷幻的荒潮狂想曲。

《荒潮》是陳楸帆的第一部長篇科幻小說,2013 年出版後,連獲中國科幻銀河獎、世界科幻奇幻翻譯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等國內外大獎,受到大批科幻讀者追捧,作品被英國、美國、西班牙、德國等 10 個國家翻譯引進,賣出了英國電視劇版權。問世 6 年後,《荒潮》推出修訂版,陳楸帆對原作修改 98 處,其中包含了他對作品的諸多再思考。日前 , 在光的空間 · 新華書店,陳楸帆與上海文藝出版社副社長、青年評論家李偉長展開一場關於新作及科幻文學的對談。

科幻文學要面向現實發言

“2013 年中文版《荒潮》出版後,獲得了不少文學獎項和評論界的肯定。但在內心深處,我卻始終在迴避着這樣一個問題,我的寫作對於貴嶼有意義嗎?我甚至不敢再回到那個小鎮。” 這是陳楸帆寫在新版《荒潮》前面的話。

《荒潮》的故事發生在若干年後的近未來世界,在這里,科技發展神速。網絡空間成為第二個現實世界;義肢乃至人造器官可以任意更換;機器人和 AI 成為有錢人的玩具……書中不但探討了垃圾分類、VR 技術、AI 智能等技術問題,還涉及了社會分工、技術濫用等社會問題。陳楸帆強調,他寫的是科幻現實主義,探討的是一種更加接近我們生存的現實,是人類現實生活的問題和正在面臨的困境。

小說家顯然被文學創作更深層的某些東西糾纏着,” 以往的文學作品討論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命題,現在我們不可避免地要討論人與技術,討論它們背後復雜的矛盾、衝突、恐懼、焦慮…… “1818 年,《弗蘭肯斯坦》正式出版,被認為是第一部科幻小說。在陳楸帆看來,兩百年過去,書中的科幻故事變成了現實,比如基因編輯嬰兒事件,人們更多隻是知道這件事,卻不知道是怎樣做到,和它意味着什麼,而科幻文學創作者要思考的更多。

” 科幻現實主義是一個好的概念,因為所有好的小說家的創作都是面向現實發言。” 在李偉長看來,” 現實 ” 與 ” 現實性 ” 是兩個不同概念,長久以來,中國的科幻小說創作有過分沉迷技術的傾向,用災難、意外和充滿漏洞的故事推動情節的發展,他在《荒潮》中讀出了不能被簡單標簽化的元素,那是屬於文學本真深層次的東西。” 在現實世界里,在 2018 年初頒布了停止進口 24 類外國垃圾的法律規定,貴嶼就像小說結尾寫的那樣進行了產業升級,建立了環保經濟產業園區,讓垃圾回收工人在更能保障健康安全與勞工權益的環境中生活。” 這讓陳楸帆感到欣慰。” 就像上海的垃圾分類工作,讓更多人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這樣的存在。”

科幻,是被低估的文學形式嗎?

《荒潮》初版與新版相隔的六年間,中國科幻也經歷着顛覆性成長和改變。2015 年,劉慈欣《三體》獲有科幻界 ” 諾貝爾獎 ” 之稱的雨果獎,將科幻小說從原本固定有限的讀者群推向普羅大眾;電影市場對科幻作品的迅速接納則產生了更深遠的輻射,從去年賀歲檔的《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到今年暑期的《上海堡壘》,你可以說不喜歡這些科幻作品,卻不能說不知道。科幻熱真的燒了起來,是否說明科幻文學長久被低估?華語科幻文學的黃金時代就要到來了?

談及國內的科幻熱,李偉長和陳楸帆不約而同道出一絲擔憂。” 如今的科幻熱處於一個尷尬的境地,因為它是虛火,是泡沫。” 陳楸帆表示,由於不了解國內科幻文學現狀,許多人盲目樂觀,” 據我個人觀察,近幾年僅劉慈欣一人的作品占據了中國科幻文學銷量的 80%,甚至更多。在《三體》之後,沒有優秀的作家作品及時跟上,來滿足市場的需求。” 在他看來,科幻小說創作不僅要處理文學的問題,而且要解決科技層面的問題,還要讓兩者完美契合。” 給傳統文學披上一層科幻的皮,那不是科幻文學。”

” 過去我們的生活變化相對緩慢,經驗的適用性不會產生迅捷變化,而現在是一個加速度的時代。” 李偉長認為,高節奏使人們普遍處於一種焦慮之中,科幻小說的寬松和幻想更能帶領人們走出焦慮,這是科幻文學日趨火熱的原因之一。火熱之下仍存諸多問題。” 說起國內的科幻作家,大家認識的僅有劉慈欣、韓松、陳楸帆等這幾位。科幻文學期刊上發表的小說形成了同一種『期刊腔』。汪曾祺說,語言差的小說不是好小說,那麼,科幻小說的文學性問題值得思考。同時,科幻文學創作需要承擔技術的風險性,科幻小說不僅依賴語言能力和敘事方式,在今天還承擔了高精尖新技術翻譯中介的作用。技術的更迭必然帶來一些科幻小說的過時,文本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反思就不能僅僅停留於技術層面。”

科幻,究竟是不是被低估的文學形式?對這個問題,陳楸帆認為應回歸文本本身。也許,當科幻文學不再被與其他文學割裂開來看待,這個問題就不再需要答案。

欄目主編:施晨露 本文作者:劉順 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華人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