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明,在世界,還是在心中

作者:俞建文  "童心齋"

       今天天氣晴朗,藍藍的天空白雲朵朵,一大早趕去崇明看望藝術家柴祖舜先生。途中正巧閱讀到人類學家方教授所言:「中國的神話故事似在呈現着世界的開端,西方的科幻巨片似在敲響着世界的未日」。類似處東西方文化故事中,似乎總在盼望着得到塑造的神靈和英雄來拯救。

       中西方文化信仰不同的是,中國人的信仰歸處於順天應人,以人為本,以充分體現人的能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不同於西方的信仰崇拜於上帝的單一特性,以其多元化而又統一的整體性來滿足不同階層的群體,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士,均可有所選擇,呈現出包容自由而和諧的社會與心靈的空間。

        二個多小時的車程,途中也在遐想柴老師的心象繪畫的新作會有何變化?或再聽聽他的創作計劃或藝術創作心得。然此次見到了柴老和師母,由於文革中落下的耳疾,我倆交談己十分不便,但其思維依然敏捷,說話經師母傳遞,簡短而重點突出。既讓我心生憐憫之情,又不得不生起敬佩之心。

         靜靜地觀看着柴老的新作,令我無法想像,一個殘弱活動不便的老人,具備了何種精神動力,原創性地創化出如此恢宏大氣的心象繪畫作品???!!!

        畫面令人可飄游在他的過往雲煙的歲月里,卻又可飄離在夢境般的未來中,通過剛健與柔軟的線條,形與虛的造型,色彩與水墨的互和,營造出朦朦朧朧,似又非似的境象,山水中似見花鳥,似見人物佛仙,真可謂不可名狀,令人想像而倍感愉悅。正如著名評論家,上海美協原常務副主席朱國榮先生所言,凝神觀賞心象畫,會被插上翅膀,飛南闖北,上天入地,盤古通今,中西互參,沒有什麼可阻攔的。

        臨別之際,我忽然想起柴老寫給著名美學家、長江學者、浙江大學王傑教授信中所言:「我想留下的是期望世界要有永恆的愛」。我揣摩着,也許他想存有讓世界有永恆的愛,是藝術家柴老的心願或許是他的「夢道」!

       也許他身處科技信息化時代,也許農耕文明的所帶來的「畫瓜是瓜」慣性己無法令他對情感,對時代變化的抒發,也許時空的大融合時代的觀念意識催生着他能戰勝病魔纏身的軀體,揮成出他心中的圖象???真是不可名狀的道,抑或是他的仁愛之道。

       正如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先生所言:「柴祖舜現在創作的作品,值得美術界重新認識他和思考研究的內容」。。。。。。

       俞建文記於2019.9.16晚11時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並期待您的點評~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人在德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