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1-2逮妖精】魏徵為什麼堅決不當忠臣?~~文摘 | 立新說

立新說

【東周列國1-2逮妖精】魏徵為什麼堅決不當忠臣?~~文摘 | 立新說

我們儒家等級制為核心的文化造就了病態人格:要麼遇見失敗就自卑,要麼一旦成功就狂妄。對下屬以父母人格自居,對上級以子女人格服從。從小到大很形成彼此平等的成人交往模式。要麼是奴僕,要麼就是主子,自己都很難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

賢臣,忠臣,良臣,權臣,弄臣,二臣花樣大臣,任君選擇,哪一款是君王的菜呢?君王竟不喜歡忠臣,其因為何?聽立新教授解讀君臣關系,探索與上級和平共生的奧秘。

【東周列國1-2逮妖精】魏徵為什麼堅決不當忠臣?~~文摘 | 立新說

《中國歷史「源代碼」》 精選文摘

魏徵為什麼堅決不當忠臣?

我們繼續來講林漢達先生寫的東周列國故事的第一個故事—— 逮妖精。這個故事給我的第二點印象最深的啟示就是大臣。首先,周宣王讓大臣杜伯去逮妖精,濫殺無辜,殺一幫女人,杜伯於心不忍。這個人是個有良心的大臣,可以把他稱之為賢臣。周宣王要殺杜伯的時候,左儒跳出來主持公道說真話,跟天子周宣王對抗,直接指責他殺賢臣,做得不對。左儒呢,我覺得應該叫做忠臣。其實國家的官員里面,第一種,講良心的、有品德的叫賢臣。第二種,敢於直諫、剛直不阿、不怕死的可以叫忠臣,忠臣往往就是烈士。第三種叫良臣,他們很有能力,但是又知道用智慧去化解跟皇帝之間的矛盾。後面還有掌握了權力、架空皇帝的權臣。還有一些弄臣,還有投靠敵人的叫二臣,大逆不道的二臣。

實際上我個人認為,魏徵 當年跟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段對話,值得我們讀來看待這些大臣的角色。其實我覺得當年魏徵也是害怕李世民要殺他,因為他作為御史老提意見。

所以他就跟李世民說,陛下,我只想做良臣,不想做忠臣。李世民就覺得奇怪了,就問魏徵說,愛卿,賢臣、忠臣、良臣到底有什麼區別?魏徵就告訴他說,所謂的忠臣,他們只是為了自己的這個忠心。甚至是為了自己所謂青史留名的氣節,不知道迂迴地把事情辦成,老跟皇帝叫板,逼得皇帝生氣,不得不把他殺了,殺了過後忠臣自己很可能是名留青史了,但是一把家人給害了。反過來把皇帝也給害了,皇帝被說成昏君,遺臭萬年。魏徵又說,忠臣固然好,但是他不能兩全其美,其實也是不忠,害了皇上。那麼良臣是什麼意思呢?魏徵說良臣是希望能夠跟皇帝好好的溝通,互相包容對方不對的地方,希望我們君臣能夠共同名垂青史,有利於這個國家。李世民一聽,覺得魏徵講的有道理。所以之後他幾次想殺魏徵,魏徵就說,我要做良臣。言外之意就是你不要做昏君,這是潛台詞。

我覺得這是魏徵最聰明的地方,這是他的救命符,所以君臣相得益彰十七年才有了貞觀之治。而像左儒這樣的人,固然氣節和道德可嘉,但是智慧不夠,變通的靈活性不夠,不如漢武帝的賢臣東方朔。東方朔經常以開玩笑的方式把皇帝逗得哈哈一笑,在娛樂幽默的方式當中,勸諫了皇帝,啟發了皇帝,這個我覺得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怎麼跟老闆跟最高領導打交道?對我個人而言,我是不想做烈士的。最後說一句話,既然你的老闆、你的國王、皇帝是昏庸的,那你為什麼要出來做官?你為什麼要跟隨他呀?如果他都聽不進去你的苦口良言,連這一點都做不到的話,那麼說白了你的眼光有問題。你為什麼要對牛彈琴?這不光是牛的事,這也是彈琴的人的事。所以人生的第一要點是善於識別自己的領導,如果跟錯了領導,性格又太直改不了,你一定是沒有好下場的。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立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