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鑒賞】林發述大師的「苞雕」

原創:洛書

【壽山石鑒賞】林發述大師的「苞雕」

說到「苞雕」,就不得不提到旗降石中的一種特殊品類——銀裹金。「旗降石中有白皮黃心者,稱『銀裹金旗降』石。佳者,皮如白高山凍石之凝膩,心似田黃石之細潤,且色界分明,溫柔有加。」

二十世紀60年代,一個偶然的機會,林發述接觸了一批外裹白色、內里金黃的旗降石,他獨具創意地利用銀裹金的石種特徵,結合其所擅長的傳統人物雕,開創了「含苞」雕刻技法,這種雕刻技法又稱「苞雕」或「包雕」,在具體應用中,以石頭外裹白色部分雕刻衣袍,而以內里顏色較為鮮明的紅、黃之色展現人物的面部、肢體,以達到人物傳神可感、鮮活生動的效果。此外具有類似石種特徵的善伯石、荔枝洞石等也在苞雕雕刻中頗受青睞。

【壽山石鑒賞】林發述大師的「苞雕」

林發述作 旗降石《臥薪嘗膽擺件》

「苞雕」既是人物圓雕大類中的一種特殊技法,也是一種獨特的「巧雕創作」(即取巧雕刻)。其最鮮明的特徵莫過於巧色的利用,巧雕講究「一巧、二俏、三絕」,原石的色澤分布和形狀走勢均會影響到作者的創作,譬如刻畫羅漢題材,人物或蹲或立或躺或臥,衣袍或包裹或披覆或垂掛,這些造型設計既取決於雕刻家想要追求的藝術效果,亦更大程度依賴於原石不同的色彩、形體特徵。

雕刻家在創作苞雕時,首先對石材經過充分的觀察和構思,再進行由宏觀入微觀的聯想和細化,然後將人物外袍的覆蓋面,及外袍容括於內的姿態動作、五官細節等逐步確定下來,如此塑造的人物在大體輪廓形態上呈現出寫意夸張的特點,而神態表情卻又極細致生動,展現出中國傳統人物畫的格調,不僅雅俗共賞,而且充滿生活情趣,十分惹人喜愛。

【壽山石鑒賞】林發述大師的「苞雕」

林發述作 荔枝洞石《人物擺件》

傳統人物雕刻原本就是壽山石雕刻中最為廣泛的題材之一,而無疑,「苞雕」賦予了人物圓雕一種更為「靈動鮮活」的藝術魅力,讓觀賞者過目不忘,留下深刻的印象。

人物苞雕在發述大師的作品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和分量,其所創作苞雕作品,技術含量和藝術含量都極高,造型精準嚴謹、線條寫意流暢、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在創作中,他尤其注重細節上的展現,對人物的面目、神態刻畫方面力求入木三分,滲透着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意蘊,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可以說傳統人物在其刀筆下得到了升華。

【壽山石鑒賞】林發述大師的「苞雕」

林發述 荔枝洞石 鐵拐李擺件

如在一件荔枝洞石鐵拐李作品中,他利用荔枝洞色澤上紅、黃、白集於一體的特徵,以「苞雕」之法雕刻了八仙之一「鐵拐李」。作品中鐵拐李的形象延續了傳統造型里的典型面貌:禿頂、深目、束頭巾、多須髯,斜背鋪席,腰系葫蘆,安然作憩睡姿態。而對比面部的精巧刻畫,其反之以精煉、簡潔的線條塑造形體的輪廓結構線,形式、風格略帶夸張和變形,刀筆線條富水墨人物畫的寫意筆趣,頗為自然率性,極見其苞雕雕刻之功力。

【壽山石鑒賞】林發述大師的「苞雕」

林發述作 善伯洞石 童樂擺件

「苞雕」,「苞」即花苞,「似含苞待放的花朵」,在技法命名上就極具美感。在發述師開啟這一技法之後,人物苞雕在壽山領域流行開來,逐漸成為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眾多後學者熱衷於仿效這種人物雕刻的「新樣式」,如陳益晶、葉星光、洪建國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都創作出許多苞雕的經典力作。

【壽山石鑒賞】林發述大師的「苞雕」

林發述作 旗降石鍾馗擺件

苞雕技法是在「因材施藝」的雕刻背景之下誕生的,由銀裹金旗降的石種特徵,到與傳統人物圓雕的融合,其可謂是「循石造型」的絕妙典範。

發述師憑着才思的穎悟,在其雕刻生涯中,始終探尋人物圓雕在創新形式上的更多可能,而苞雕正是其最重要也最富有成就的藝術實踐之一,有幸的是,如今我們仍能夠在人物苞雕技法的傳承和發揚中,感受其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壽山石鑒賞】林發述大師的「苞雕」

林發述作 荔枝洞石《羅漢雕件》


——THE▪END——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心宜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