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青年」 於連不再是小爬蟲 更像平民之王

「搖滾青年」 於連不再是小爬蟲 更像平民之王

「搖滾青年」 於連不再是小爬蟲 更像平民之王

「搖滾青年」 於連不再是小爬蟲 更像平民之王

「搖滾青年」 於連不再是小爬蟲 更像平民之王

「搖滾青年」 於連不再是小爬蟲 更像平民之王

《搖滾紅與黑》

「搖滾青年」 於連不再是小爬蟲 更像平民之王

在法國作家創造的經典文學形象中,司湯達筆下的於連並不算討喜的角色。這個陰郁、敏感、精於算計的年輕人,野心勃勃地想要成為拿破侖一樣的征服者,又被自己的野心葬送,混跡在歷史車輪碾過大地後的揚塵里,歸於一粒普通的塵埃。

2016年,法國音樂劇導演弗朗索瓦·舒耶克把名著《紅與黑》搬上舞台,用「搖滾」色彩的解讀,給一出將近200年前誕生的經典悲劇賦予當下的生命力。由舒耶克領銜的創作團隊,曾經推出過《搖滾莫扎特》《亞瑟王的傳說》等多部法語音樂劇,古典與現代的碰撞,是其團隊作品的一大亮點。《搖滾莫扎特》講了一位大夢想家的歷劫蛻變,《亞瑟王的傳說》則是一群騎士的閃耀榮光,到了《搖滾紅與黑》,故事的主角變成一位野心家。

在《搖滾紅與黑》里,觀眾最直觀可見的現代氣息,是導演直接把一支搖滾樂隊搬到了舞台上。不同於百老匯音樂劇《芝加哥》把爵士樂隊放置在舞台中央的設計,《搖滾紅與黑》中的樂隊在舞台的垂直上方,燈光游移交迭,幾位樂手的輪廓近乎剪影,與舞台下方正在發生的故事,形成了一組十分有趣的明暗對照。

在視覺上將表演空間人為切割成上下兩個部分,已然是挑戰傳統觀劇習慣的嘗試,不過《搖滾紅與黑》的創作者還有另一個大膽的設計——舞台不設置實體布景,場景切換通過LED屏幕完成。這種多媒體的運用在音樂劇舞台上難得一見,無怪乎不少觀眾也開玩笑說,《搖滾紅與黑》是一部「PPT音樂劇」。

《搖滾莫扎特》的先天優勢是有大量莫扎特作品可供編曲參考,《搖滾紅與黑》的先天優勢,則是司湯達用以命名小說的「紅」「黑」兩字,給藝術設計確定下色彩基調。按照原著,「紅」與「黑」分別是軍裝與修士袍的顏色,「紅」是於連的夢想,是他仰望的雄獅拿破侖;「黑」是他謀生的手段,藉助看似對宗教的皈依,一步步攀爬進他既嗤之以鼻又試圖依附的社交圈。司湯達以直擊要害的筆觸,讓這個通俗定義下的勢利小人成為文學史上的經典形象。

《搖滾紅與黑》對兩種色彩的解讀則更為大膽,紅像燒灼的欲望之火,從舞台噴薄而出,黑則像仇恨與憤怒等情感的集合,與紅交織在一起,不斷撕扯處在愛恨中央的於連。全劇紅黑交織的背景數度出現,結合歌曲唱段,每次出現各有隱喻。

首先是於連的獨唱《榮耀向我臣服》部分,舞台背景中的紅與黑似一股台風眼漩渦。於連初到德·瑞納市長家,對市長夫人露易絲暗生情愫,卻也多疑地從露易絲的眼神里覺察出自己低人一等。愛慕與惱恨的極端情緒在不停沖撞於連的內心,在無人的懸崖邊,他唱出《榮耀向我臣服》,把渴望掌控世界的雄心宣之於口。「我要榮耀向我臣服,我要孤注一擲,擁有整個世界」,此時的於連以為自己是命運的寵兒,卻不想成了命運的輪盤上輸贏不由自己做主的一粒骰子。

在《暗夜曙光》一曲中,紅黑背景再次出現。德·瑞納市長收到密函,揭露於連與露易絲暗通款曲,無奈之下,露易絲只能趕走於連,平息流言。雖然這是露易絲對自己和於連的保護,但於連還是將其理解成女主人的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他憤恨她的高高在上,更惱怒自己付出的真心遭到背叛。不可否認,於連與露易絲之間已然萌生了愛的火焰,可一旦火焰過於旺盛,兩個人必定要焚身其中不得逃離。如果說這里的紅,是於連對露易絲的渴慕,那麼黑則是愛落空之後,內心再無安寧。也是在這個轉折點,於連失去了對愛和愛人的信任,朝着一條只剩勢與利的荊棘之途,愈行愈遠。

紅與黑的色彩最後一次出現是在全劇尾聲的《好了,我走了》,歌曲不再由於連演唱,而是露易絲。紅黑色塊拼接,黑色的部分形如十字架,於連佇立在黑色之中,一如他滿心的欲望最終將他推進無底深淵,又像是這個心比天高的年輕人,迎來了命運對他的審判。如果故事回到最初,於連與露易絲能保持一種發乎情止乎禮的騎士之愛,那麼他們的命運,斷然不會走到這樣的一步。全劇結尾,紅色演化為烈焰,黑色變成斷頭台,一出浮世悲劇由此落幕。

《搖滾紅與黑》抽取了於連與市長夫人露易絲、富家千金瑪蒂爾德這兩條愛情線,情緒更加充盈。特別是輔之以節奏感極強、歌詞極具豪情的唱段,讓於連看起來不再是滿心城府的窮小子,更像一個拿出全部身家與命運一搏,輸得孑然一身卻無怨無悔的平民之王。他有一顆雄獅般的野心,渴望像愷撒一樣,於萬人之上宣告自己的勝利,我來,我見,我征服。只是他忘了,凝望深淵,深淵也必回以凝望。他成了惡龍,卻也終於被烈火吞噬。

較之原著,《搖滾紅與黑》對於連這一角色及整個故事的重構,無疑更具有當下性。愛情比重的增加,誠然讓整出戲失掉了一部分原著對於社會階層的嚴肅思考,但就像劇名中的「搖滾」二字,也暗含了一些反叛的意味。在全劇結尾,於連接受審判時有一段獨白:「我罪在不顧一切想要提高自己的身價,罪在不惜所有要擺脫低人一等的身份,罪在妄想改變命運,成為我永遠無法成為的人。」這是原著中於連的控訴,放到音樂劇的語境中,也多了一份對於命運的不甘與無奈。

《搖滾紅與黑》中還有一處非常值得留意的細節,即故事着力還原了於連對於拿破侖近乎狂熱的崇拜。他小心翼翼地把拿破侖的畫像珍藏在吊墜盒里,將他視為畢生追逐的一束光。這個野心永遠不知滿足的年輕人,愛情無需敬畏,夢想無需堅持,信仰無需守護。甚至我們可以說,「於連群體」的崛起,代表着古典主義所推崇的那個理想純潔的烏托邦已然土崩瓦解。可悲的是,或許於連自己都不會想到,在他登上斷頭台後的若干年,他成了投機者心中的先驅、野心家崇拜的偶像,被千千萬萬後世的於連仰望並紀念。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華人趣聞